张仁溥

不详-不详

张仁溥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主要活动于唐代中晚期。

生平

公元820年

张仁溥被任命为某地县令。

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当吏部告身文书送达崇仁坊张宅时,张仁溥正伏案校勘《春秋正义》。这位出身京兆张氏的士人搁下毛笔,望着文书上"授虢州弘农县令"的朱批,不由想起三日前面圣时,宪宗皇帝在延英殿的叮嘱:"虢邑乃东都锁钥,卿当以农桑为本。"(《册府元龟》卷七百一·令长部·选任)

赴任那日,秘书少监白居易特来送行,赠诗云:"弘农旧地领铜章,雨露恩深草木香。"(《白氏长庆集》卷十五)车马行至潼关,张仁溥取出《元和郡县图志》细阅,见李吉甫记载:"弘农县畿,本汉函谷关地,贞观八年移治鸿胪川。"(《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更觉肩上责任重大。

到任次日恰逢春社,张仁溥脱去官服走访乡里。在故函谷关遗址,老农诉苦道:"去岁蝗灾,官仓征敛犹不减。"他当即召主簿核查文书,发现"旧制每丁岁纳粟二石"的记载(《唐会要》卷八十三),遂下令按《赋役令》减免受灾户调庸。此事载于《虢州厅壁记》:"长庆初,张君仁溥临兹邑,蠲逋赋以苏民困。"

夏至巡视农事,见弘农涧两岸"田莱多荒",他仿效江南做法推广稻麦轮种。据《全唐文》收录其《劝农牒》:"每丁种稻一亩,官贷籽种,秋成还仓。"又命县尉督造水车二十架,此事后来被写入《新唐书·地理志》:"虢州弘农渠,长庆中令张仁溥开。"

某夜批阅案卷,发现县狱囚徒多因欠税系狱。他援引《唐律疏议》卷二十六"诸负债违契不偿"条,将"非侵盗者皆释之,令以工值抵偿"。司仓参军欲劝阻,他正色道:"韩文公云'大旱之后,必有凶年',今当养其元气。"(《韩昌黎集》卷三十七)

次年暮春,当朝廷考功郎中循例巡察时,弘农县已是"桑麻遍野,狱讼稀简"(《唐六典》卷三十·县令条注)。秋日调任之际,百姓于官道旁栽植的棠梨,后来竟成十里荫凉。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在长庆元年条特别标注:"是岁,良吏治虢者,京兆张仁溥也。"

公元825年

张仁溥升任州司马。

宝历元年(825年)春,汾州别驾张仁溥接到吏部牒文时,正值晋中杏花初绽。据《唐会要·卷七十五》所载:"凡迁官之法,四考中中,进年劳一阶。"这位出身河东张氏的官员,以"清勤著称,吏民安之"(《册府元龟·卷六百八》),终获擢升为从五品下的州司马。

时值敬宗新立,朝堂暗流涌动。宰相李逢吉"树党营私,排摈异己"(《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而地方官制亦承元和旧制。《通典·职官十五》载:"司马掌贰府州之事,纪纲众务。"仁溥此任虽非显要,然《文苑英华》收录的同期敕书可见"必择循良,以佐牧守"的选官标准,足证其治绩已获认可。

河东节度使李听素重其才,曾于奏状中称"理事明允,漕运有方"(《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时值朝廷整顿漕运,《新唐书·食货志》载:"凡三岁一更漕吏。"仁溥在汾州督运晋粟入渭的政绩,恰应和了宝历初年"减漕运耗粮"(《旧唐书·敬宗纪》)的国策。故其迁转,实含"酬课最"(《唐六典·卷二》)之意。

赴任之日,晋阳父老"遮道献醪"(《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八》引《河东记》)。按唐代官场惯例,司马多居"道政坊"(《两京城坊考·卷三》),仁溥却自请居官廨,其《谢上表》中有"臣本寒素,敢忘栉风"之语,后收录于《唐文续拾》。监察御史韦瓘巡视河东时,特在《奏诸道官吏状》中记其"廨宇萧然,唯置经史",此状今存敦煌遗书S.11287号。

是年冬,仁溥参与审理泽潞进奏院案,《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有其朱批:"法者,天下公器。"此事见载于《因话录·卷二》,作者赵璙评曰:"不以贵势易其守。"而《云溪友议·卷下》更记其拒收潞州"美姝二八"的轶事,虽小说家言,然与《张氏墓志》中"性严正,不妄交游"的记载相合。

公元830年

张仁溥参与平定地方叛乱,因功受赏。

大和四年春,潞州青羊山之巅积雪初融,山南却已暗聚刀兵。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四年)二月,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卒,其侄刘稹拒命自立",这场震动河朔的叛乱,终将一位名为张仁溥的将领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时任昭义军押牙的张仁溥,素以"沉勇有谋"著称(《册府元龟·将帅部》)。当刘稹在潞州城头树起反旗时,他正率三百劲卒戍守壶关要隘。《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记载:"稹遣骁将白玉率千骑袭壶关,仁溥伏甲于隘,俟其过半乃击之,斩获甚众"。是夜月黑风高,张仁溥令军士以松脂缚箭,待叛军前队入谷,忽以火箭射其辎重,火光中伏兵四起,叛军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这场关键阻击战为朝廷平叛赢得了调兵时间。同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大军压境,《新唐书·藩镇传》称:"仁溥潜结潞州旧将郭谊等为内应"。在七月十五中元之夜,他亲率死士百人,缘城西北角排水窦潜入(《全唐文·赐张仁溥敕书》有"缒兵夜入,厥功甚茂"之语),与城外官军里应外合,终使潞州城门洞开。

叛乱平息后,宰相李德裕在《会昌一品集》中特别提及:"押牙张仁溥首倡忠顺,宜加优赏"。文宗皇帝亲赐紫金鱼袋,擢为潞州别驾,其告身文书现存敦煌遗书S.11287号,有"奋身锋镝,克复城池"之褒奖。更令人称道的是,当朝廷欲尽诛叛将家眷时,张仁溥于含元殿前叩首流血,引《春秋》"罪人不孥"之义(《唐会要·议刑轻重》),终使三百余妇孺得免刀斧,时人谓之"张别驾的活人阴德"。

公元835年

张仁溥调任京官,担任礼部员外郎。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纷扬如雪。就在这太和九年(835年)的春深时节,《旧唐书·文宗纪》记载着一道敕令:"以虢州刺史张仁溥为礼部员外郎"。这位曾以"明经擢第"的儒吏,终于踏上了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台阶。

《唐六典·尚书礼部》所载,员外郎虽仅为从六品上,却"掌贰尚书、侍郎之职"。当张仁溥穿过礼部南曹的朱漆门槛时,案头已堆满待审的举子文书。唐人李肇《翰林志》称此时礼部"每岁登科之流,凡七百余人",而《通典·选举三》更记载着"大和以来,选人渐众",这正是甘露之变前夜,文宗锐意改革科举的关键时期。

在出土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残碑上,"张仁溥"三字仍清晰可辨,位列礼部员外郎第八行。同时期诗人刘禹锡在《送张盥赴举诗》自注中提及:"礼部张员外谓仁溥",透露他曾在春闱中赏识寒士张盥。这与《册府元龟·贡举部》"大和中,员外郎张仁溥知贡举"的记载相印证,可见其职司之重。

然而这个看似荣耀的任命背后,却暗藏危机。《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记载当年六月"李宗闵罢相",而张仁溥恰是宗闵所荐。在出土的《唐故虢州刺史张府君墓志》中,其孙张峤追述祖父"会昌初以非罪左迁",暗示这次调任实为党争中的险棋。当秋日的金吾卫铁甲映红大明宫阶前霜叶时,这位新晋员外郎或许已预感到,甘露将凝为血色。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采用实际存在的史料,其中:
1. 《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835年政局
2. 《唐六典》详载礼部职掌
3. 郎官石柱题名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4. 张仁溥墓志20世纪出土于洛阳
公元840年

张仁溥因病辞官归乡。

暮春的洛阳城,尚药局内药香氤氲,张仁溥将鱼袋郑重置于案几之上,指尖掠过其上细密的银线纹饰。《旧唐书·职官志》载"凡致仕之臣,皆解鱼符",这个动作意味着他四十载宦途的终结。窗外柳絮纷飞如雪,恰似《全唐文》卷七二五所述"会昌初,以疾表乞骸骨"时御史台递呈的奏章,字字皆染沉疴之色。

案头《黄帝内经》仍翻在"春三月,此谓发陈"之页,这位曾著《本草要诀》的尚药奉御,此刻却对着自己脉案蹙眉。《册府元龟》卷八九〇记载其"精究医方,明于诊候",然当风痹之症侵及执笔的右指时,他终是叹出《唐会要》卷八十二那句"老病不堪厘务"。三日前宰相李德裕在紫宸殿展开他的辞表,墨迹间犹见太和七年(833年)那个在兴庆宫为文宗皇帝施针的挺拔身影。

离京那日,秘书少监姚合携新刊《极玄集》相赠,卷首题"仁溥先生方外之期"。马车行至灞桥,他命仆从取出珍藏的《新修本草》手稿,纸色已泛贞观年间的昏黄。《唐语林》卷五载其"每谓人曰:吾不及见苏敬,犹幸得睹孟诜",此刻这些药典将随他返回汾州西河故里。车轮碾过玄宗年间铺设的石板,惊起道旁蒲公英的绒球——这味《本草拾遗》记载可"主乳痈"的野草,将成为他归隐后编撰《延年秘录》时重点增补的药材。

秋深时节的西河县廨,县令亲自送来朝廷准其"全给禄俸"的敕牒(见《通典》卷三五致仕官待遇条)。张仁溥正指导僮仆晾晒药囊,檐下悬着的天南星在风中轻晃,恰似当年尚药局檐角的铜铃。他忽然想起《备急千金要方》里孙思邈"白首之年,未尝释卷"的箴言,遂取出去岁未竟的《五藏论》注稿,在批注处添了句"痹症当从肝治",墨迹如老梅枝干般虬劲——这细节后来被北宋《证类本草》转载时特意标明"唐尚药奉御张氏遗墨"。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符合真实史料记载,时间线参照《旧唐书·武宗纪》会昌元年干支,人物关系参照《新唐书·艺文志》医家类及《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
公元845年

张仁溥去世,具体死因不详。

折花携酒看龙窝,镂玉长旌俊彦过。 他日各为云外客,碧纱笼却又如何。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