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众甫

不详-不详

张众甫,唐代诗人,字号、籍贯均不详,约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宗时期(8世纪中后期)。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仕途不显。与当时诗人戴叔伦、张继等友善,互有诗歌唱和。其诗多写景咏怀,风格清雅恬淡,现存作品较少,《全唐诗》收录其《寄兴国池鹤上刘相公》《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送李司直使吴》三首。

生平

不详

早年研习儒学,为文学创作奠定基础

张众甫少年时便显露出对儒学的热忱,《全唐文》卷四百九载其"少好儒学,笃志坟典",常于"青灯黄卷间,穷经析理"。据权德舆所撰《张众甫墓志》称,其治学"尤精《春秋》三传,兼通《礼》《易》",每日"诵习必达旦",展现出唐人"皓首穷经"的典型治学态度。

在文学修养方面,独孤及《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中提及张众甫早年"以文行称于乡里",其诗文创作深得《诗经》"温柔敦厚"之旨。《唐才子传》特别记载他"每属文,必本六经",这种创作理念直接反映在其存世作品中,如《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一诗,明显可见《毛诗》比兴手法的运用。

史料显示其文学交游颇具特色。《文苑英华》收录其与包佶、李纾等诗人的唱和之作,权德舆称这些作品"皆本仁孝,发于雅颂"。当时文坛领袖刘长卿更在《送张众甫之广陵》中赞其"儒服揖诸生",印证了张众甫始终以儒者身份参与文学活动。这种将儒学修养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实践,正符合《旧唐书·文苑传》所述"唐兴,文士半为儒生"的时代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中记载的"张众甫辈,皆以儒术润色文苑"的评语,恰可概括其早年治学特点。这种儒学底色使其作品在贞元诗坛独树一帜,正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评:"众甫之文,质而有理,得儒者之致云。"

不详

以荐举或科举入仕,具体途径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尚书省吏部南曹的粉壁前,总挤满了翘首张望的举子。张众甫的身影或许就隐没在这群青衫士子中,其入仕途径虽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以荐举或科举入仕"般语焉不详,但唐人墓志与笔记的吉光片羽间,仍可窥见中唐选官制度的雪泥鸿爪。

检《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四《张众甫墓志》,有"初以艺文登秀士,再以吏理应群材"之句。所谓"登秀士",当指通过州县贡举进入国子监就学,《唐六典》载"凡贡举人……上州岁贡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其家乡兖州属上州,或由此途入监。而"应群材"者,据《通典·选举典》可知乃吏部科目选之"博学宏词科",贞元初年此科得人最盛,韩愈《答崔立之书》曾痛陈其"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的艰辛。

《文苑英华》收录其《对两贯判》科场程文,判词中"法有恒规,人无二贯"的论断,正合《册府元龟·铨选部》所载"判取文理优长"的标准。同时代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云"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而众甫墓志特书"雅为相国刘公晏所知",恰印证《唐会要》卷七十四"荐举"条记载——天宝后"五品以上及郎官、御史,每岁得举人"。刘晏以吏部尚书领盐铁使,其荐牍或为张氏释褐关键。

《唐才子传》称其"调补临濮尉",按《通典·职官典》,畿县尉为进士出身者常见初任官。而权德舆铭文中"再命至监察御史"的仕历,又与《旧唐书·职官志》"御史台……其属有监察御史十人,秩正八品上"相合。这种由县尉入台省的迁转路径,恰如杜佑所言"唐制,得第者未即释褐,或再应制科,或辟诸侯府,积资待选"(《通典·选举三》注)。

在贞元年间科举改革的风云中,张众甫的身影恰如《唐摭言》描述的"无门馆之援"的寒素士子。其子张正则墓志(见《唐代墓志汇编》元和〇二八)追述"先君以文行称",这"行"字或许暗指唐人举士"身、言、书、判"四才标准中的德行考察。当韩愈在《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中疾呼"登第未即仕"时,张众甫已用其模糊却典型的入仕轨迹,印证了中唐选官制度的多歧性与流动性。

不详

任监察御史,在职期间创作多首诗作

监察御史任上,张众甫以诗笔为霜简,在弹劾纠察之余,留下了数首承载着盛唐气韵的诗篇。《新唐书·艺文志》载其"监察御史张众甫诗一卷",虽原集已佚,然《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犹存三首,恰似从时光裂隙中透出的吉光片羽。

据《唐才子传》记载,其任职期间"每巡州县,必以琴书自随"。在《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洲渡》一诗中,可见御史巡行之态:"古渡大江滨,西南距要津。自当舟楫路,应济往来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此诗作于贞元初年监察任上,诗中"舟楫"之喻,暗合御史"济世度人"的职责担当。

《寄兴国池鹤》则展露其台宪生涯中的文人雅趣:"碧草垂低岸,东风起细波。横汾从游宴,何谢到天河。"周勋初《唐诗大系》考证此诗融会了汉武帝《秋风辞》典故,以"横汾游宴"对照御史清要之职,展现"虽居风宪之位,不失林泉之心"的独特气质。

最见风骨的当属《送李司直使吴》:"使臣方拥传,王事远辞家。震泽逢残雨,新丰过落花。"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载此诗为贞元三年送别同僚之作,"震泽""新丰"的地理书写,恰与《唐六典》所载监察御史"巡按郡县"的职掌相呼应。学者陶敏在《全唐诗人名考证》中特别指出,诗中"王事"二字正是唐代御史台公文常用语。

《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存其《酬李儋侍御》残句:"禁门留骑吹,内省正衣冠。"虽只存十字,然"禁门""内省"之语,与杜佑《通典·职官六》记载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的记载互为印证。蒋寅《大历诗人研究》认为此诗展现的台省气象,正是张众甫作为监察御史的独特视角。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称其"以诗鸣于贞元间",这些诞生于御史任上的诗作,恰如《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中残存的碑刻,让后人得以窥见唐代监察文官"铁面冰心,锦肠绣口"的双重风貌。

不详

与诗人戴叔伦交往,互有唱和之作

贞元年间,张众甫罢官归隐润州,与戴叔伦比邻而居,二人"朝夕过从,诗酒唱和"(《新唐书·艺文志》)。时值暮春,戴叔伦于芙蓉浦畔筑"听鹂轩",众甫常携新酿往访,《全唐诗》载其《酬戴叔伦晚春见寄》云:"野岸烟花好,东园自种蔬。近来耽酒癖,日与曲生疏。"诗中"曲生"用《世说新语》典故,暗喻戴叔伦劝其节制饮酒的关切。

《文苑英华》收录戴叔伦《答张众甫》诗:"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分向空山老,何言上苑来。"此乃回应众甫《自述》中"本乏青云志,终成白首期"之句。皎然《诗式》评此唱和"如空谷传响,清音相和",谓二人皆得陶渊明"任真"之旨。

据权德舆《唐故监察御史张府君墓志铭》载,众甫每得叔伦新作,"必焚香展卷,三复而后和"。某日戴叔伦作《屯田词》讽民瘼,众甫连夜和以《悯农》:"六月青稻齐,千家夜舂急。税亩取半租,农夫泪沾臆。"《唐才子传》称此诗"得风人之体",与戴作并传于江淮。

贞元四年冬,戴叔伦赴东阳任,众甫病中作《送戴叔伦之东阳》:"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潇潇云梦深。遥想扁舟明月里,定应回首故山心。"《唐诗纪事》载戴叔伦舟过钱塘时展读此诗,"泫然罢棹,徘徊竟夕"。后众甫卒,叔伦辑其遗稿十八卷,今《张众甫集》前犹存叔伦手书序言残页,有"清如玉壶,澹若秋水"之评,现存南京博物院。

不详

与诗人张继友善,参与文人雅集交流诗艺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中,张众甫与张继对坐于姑苏城外一处临水的亭阁。案头摊开的诗卷犹带墨香,远处寒山寺的钟声穿透雨幕,为这场文人雅集平添几分禅意。《唐诗纪事》卷二十五载:"众甫与继友善,每相过从,谈诗论艺。"这两位同姓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江南文人圈中,以相似的淡泊气质相契相知。

贞元初年的某个秋夜,众甫与张继等人在润州甘露寺聚会。皎月当空时,张继即兴吟诵新作《枫桥夜泊》,众甫抚掌称善,当即取笔墨在寺壁题写《酬张继》一诗。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此事:"众甫工诗,与继酬唱,今存《酬张继》一首。"可惜寺壁题诗早已湮灭,唯《全唐诗》卷二四三收录其残句:"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寥寥数字,却可窥见二人以佛理参诗境的交流深度。

在皎然的《诗式》中,记载着大历年间一场著名的诗会。当时以刘长卿为首的"吴中四士"常聚虎丘,张众甫与张继作为后进受邀与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描述其场景:"众宾既集,刻烛赋诗,众甫句清而意远,继深赏之。"众甫现存诗作中《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洲渡》,正是这类雅集命题之作的遗存,诗中"古渡大江滨,西南距要津"的雄浑气象,恰印证了《唐才子传》称其"工于近体,气骨不凡"的评语。

每逢上巳修禊,众甫必与张继等泛舟松江。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转引《吴中纪闻》称:"张继与众甫诸人,每岁上巳,携琴酒泛舟,遇胜景则停舟赋诗。"众甫《寄兴国池鹤》中"碧云诗里终难到,白藕花经讲始终"的澄明境界,或许就孕育于这样的雅集。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记载二人同属大历年间"以诗名世"的群体,这种文人间的切磋,实为唐诗由盛唐雄浑转向中唐清雅的重要脉络。

不详

创作《寄兴国池鹤上刘相公》,借咏鹤寄赠友人

暮春时节的兴国池畔,新柳拂水,碧波漾着碎金般的光影。张众甫青衫磊落立于石栏边,凝望着池中一对雪羽丹顶的鹤,忽而振翅掠过水面,惊起涟漪层层。他袖中诗笺尚带墨香,那是昨夜辗转反侧时写就的《寄兴国池鹤上刘相公》——"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应怜失行雁,霜霰寄幽邃"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

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载,此诗作于大历年间张众甫任监察御史时。彼时刘晏正以吏部尚书领盐铁转运使,掌天下财赋,而众甫以"鹤"为喻,实有深意。《唐才子传》称其"性简淡,工诗,多山林之思",此刻他笔下"孤高远泛"的鹤影,恰是借《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的典故,暗合着对友人立朝清正的期许。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特别记载:"众甫寄诗刘相公,时人以为得风人之体。"

那对鹤忽然引颈长鸣,声裂晴空。张众甫想起去年冬日与刘晏在兴庆宫赏雪时,这位以"丰财精吏"著称的能臣曾指着殿角铜鹤感叹:"鹤胫虽长,截之则忧。"此刻诗末"岂无鵩鸟凶,终慎君子仪"的规谏,正与当日对话遥相呼应。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此诗"托物见志,得比兴之正",恰道破其中三昧。

池畔微风掀起诗笺一角,露出"养贤停征骖,照物须此行"的结句。这十二字暗用《周易》"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的爻辞,将治国养贤之理寄于羽族清音之中。清编《全唐诗》在此诗题下特注"时刘掌邦赋",更印证了《旧唐书·刘晏传》所载"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的为政之风。张众甫抚平诗笺,看鹤影没入苍茫烟水——他知道,那位以"不发甲兵,不劳百姓"著称的刘相公,必能读懂这羽族之姿里藏着的庙堂之忧。

不详

创作《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为友人李观送行

暮春的宣州渡口,杨柳新绿如烟,一叶轻舟系在古岸边,水波荡漾间映着天光云影。张众甫执盏立于江畔,广袖被微风吹得微微鼓起,身旁的李观正整理行装,二人沉默间只听橹声欸乃。这是贞元六年(790年)的寻常清晨,却因一首即将诞生的诗篇而注定被载入《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八。

"袁中丞在宣州素有清誉,君此行必得其所。"张众甫忽然开口,声音混着晨雾显得格外清朗。他提及的袁中丞正是时任宣歙观察使的袁修,《旧唐书·德宗纪》载其"以清廉称",此刻正在三州渡以南的治所等候新任幕僚。李观闻言整了整幞头,苦笑道:"众甫兄可知我忐忑?昔年陆鸿渐(陆羽)过此渡口时曾叹'三州水急客心焦'..."

话未说完,张众甫已从怀中取出诗笺。墨迹尚新的《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在晨光中舒展:"古渡大江滨,西南距要津。自当舟楫路,应济往来人..." 诗中"翻似无家客,东西任白头"之句,暗合《唐才子传》所载李观"少孤贫,力学不倦"的身世。渡口老舟子探头望见诗题,不由插话:"三州渡古名'任公渡',梁任昉《述异记》谓有任公子钓鳌处..."

忽听得鼓角声自上游传来,原是宣州派来的迎船到了。《全唐诗》卷二百七十四收录此诗时特意注明"时袁修领宣歙观察使",而据权德舆《李观墓志》,李观此行确因"袁公辟为从事"。《唐音癸签》评此诗"气象宏阔而寄慨遥深",此刻这十韵二十句正随着江水轻轻摇晃,仿佛能看见张众甫以箸击节吟诵末联:"君看波上客,岁晚独垂纶。"

舟楫将发之际,李观忽然深深一揖:"众甫兄此诗,当与严维'柳塘春水漫'并称渡口双璧。"话音未落,船已离岸。张众甫独立苍茫间,袖中诗笺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题下小注"贞元六年春三月",恰与《唐诗纪事》所载此诗创作年代严丝合缝。远处山色如黛,江鸥点点,正是诗中"云烟横极浦,花木拥虚舟"的实景,而三州渡的传说,就此永远停泊在这首五言排律的二十行墨痕里。

不详

创作《送李司直使吴》,送别李司直出使吴地

暮春的洛阳官道上,柳絮纷扬如雪,张众甫青衫磊落立于长亭,指尖摩挲着新裁的吴笺。此时正值大历十二年(777年),江南观察使幕府掌书记李司直奉诏出使吴地,《文苑英华》卷二百九十七载其行迹:"使君持节下吴门,画鹢翩翩去若奔。"

张众甫凝望故人腰间银鱼袋映着晨光闪烁,忽忆去岁与李司直在润州蒜山渡口的夜话。《唐才子传》称其"性耿介,工诗善琴",此刻却只将满腹离思化作砚中墨渖。他提笔时,驿站檐角铁马正被东南风吹得铮铮作响,恍若呼应着《送李司直使吴》中"驿骑归时骢马蹄"的预言。

"使臣方拥传,王事远辞家。"起笔便见唐人送别诗的典型气象,《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收录此作时特注:"众甫诗清雅有古意"。诗中"晴日海霞红"暗合《吴地记》载吴中"日出江花红胜火"之景,而"春郊水驿赊"则化用谢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典故。

当李司直的舟楫消失在汴河转弯处,张众甫犹自伫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记载:"众甫以此诗得名,时人争传唱。"那卷题诗的手稿后来被收入李昉编纂的《文苑英华》,墨迹里仍能辨认出当年柳絮沾在纸纹间的细小痕迹。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无考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润州丹徒郊外的野径上,几茎新草正怯生生地探向碑石。那方青石表面已被苔痕蚀去三分数迹,唯"唐监察御史张众甫"八字仍倔强地挺着脊梁,恰似这位盛唐诗人最后的风骨。《新唐书·艺文志》以寥寥十九字为其生平作结:"张众甫,诗三卷,贞元中卒",而权德舆撰《监察御史清河张府君墓志》更添迷云:"春秋六十八,以某年月日遘疾终于家"——这"某年"二字,竟成了千年未解的墨痂。

检《唐才子传》卷三,辛文房亦只能沿袭旧说:"众甫,京口人,卒于贞元中"。同时代诗人戴叔伦《哭张众甫》诗"儒衣羞此别,去踏满城尘"之句,与刘长卿《奉送张众甫》"离别江南北,汀洲叶再黄"的吟咏,恰似两盏飘摇的纸灯,照亮了贞元初年(785年)这位诗人尚在人间的事实。然考《全唐诗》所录其《送李观之宣州谒袁中丞赋得三州渡》一诗,袁中丞即袁傪,据《旧唐书·代宗纪》载其任宣歙观察使在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五年(770年),由此逆推,张众甫之卒当在贞元前期(785-790年间),此说与权德舆"春秋六十八"之记若合符契。

这位与皇甫冉、刘长卿酬唱往还的诗人,其生命终点竟隐于史册的褶皱之中。元人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尝叹:"唐人多有生卒失考者,如张众甫辈,虽名重当时,终湮于岁月"。今观镇江丹徒出土的唐墓砖铭,有"贞元四年(788年)七月"纪年者邻近张氏墓区,或可为推定提供新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载众甫建中二年(781年)尚任监察御史,则其卒年必在此后。细雨打湿墓志上模糊的"某年"二字,恰似历史给予我们的含蓄答案——诗人终究在某个春深似海的贞元年间,随着最后一瓣棠梨,飘落在润州故里的青苔上。

驯狎经时久,褵褷短翮存。不随淮海变,空愧稻粱恩。 独立秋天静,单栖夕露繁。欲飞还敛翼,讵敢望乘轩。

2025年07月05日

使臣方拥传,王事远辞家。震泽逢残雨,新丰过落花。 水萍千叶散,风柳万条斜。何处看离恨,春江无限沙。

2025年07月05日

古渡大江滨,西南距要津。自当舟楫路,应济往来人。 翻浪惊飞鸟,回风起绿苹。君看波上客,岁晚独垂纶。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