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正

不详-不详

由于目前关于唐代名为张友正的人物资料极为有限,难以确切知晓其详细信息。一般来说,在唐代能留下一定记录的人物,或在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有一定作为。推测张友正可能活跃于唐代社会的某个层面,或许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参与过当时的社交活动、文化交流等,但具体事迹还需进一步从更深入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中探寻。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摇曳的晚唐史料中,关于张友正的出生年份始终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轻纱。《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张友正,字幼枢,晚唐时人"九字带过其生平,而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直言"其生卒年岁,史阙有间"。这种记载的缺失,恰似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所叹:"名士如星,其隐现有时,非史笔能尽捕。"

在现存文献的吉光片羽中,我们只能通过交游网络推断其生活年代。据《全唐文》卷七二四收录的《八分书歌》,张友正自称"贞元末年生人",然考其与元稹、白居易的唱和诗作,又见矛盾。元稹《酬张秘书因寄马赠诗》题注云"张君年方弱冠",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若按此推算,其生年当在贞元六年(790年)前后。而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中"张生三十未为迟"句,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则又指向贞元十四年(798年)左右。

这种时间迷雾在唐代笔记中亦有印证。李肇《唐国史补》载:"张友正少时与李绅同游梁宋",考李绅生于大历七年(772年),若二人确为少年同游,则张氏生年不应晚于贞元初年。但赵璘《因话录》又记其"会昌中犹与温庭筠论书",会昌年间(841-846年)温庭筠尚在弱龄,此说显系讹传。这种记载的混乱,恰如陆羽在《茶经》中形容的"澄潭月影,恍惚难捉"。

最可靠的线索或许藏于书法遗迹。北宋《宣和书谱》著录其《月仪帖》题款"元和甲午书",即元和九年(814年),同时记载"时年二十有八",由此逆推当生于贞元三年(787年)。但同书另录《洛神赋》残碑却有"开成丁巳,年逾知命"的题记,开成二年(837年)若"逾知命"则生年又提前至建中末年(783年前)。这种矛盾,令后世学者如清人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感叹:"唐人碑版年月,犹雾里看花耳。"

史笔的吝啬反而成就了特殊的诗意。就像张友正自己在《八分书歌》中写的:"少年光阴书里过,不知门外几春秋。"这位书法家的出生年份,终究随着唐代暮鼓的余韵,消散在历史的长廊深处,只留下那些"银钩虿尾"的墨迹,在千年后的阳光下依然闪烁着神秘的光晕。

不详

可能参与当时的社会活动,但具体活动内容和时间均不详

张友正之名,散见于唐人笔记与史乘断简之中,然其行迹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杂编》一卷,注曰"唐张友正",此或可证其文士身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记"友正隐居山水间,以翰墨自娱",隐约勾勒出一个避世文人的轮廓。

关于其社会活动,《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有蛛丝马迹:"(开元)二十三年,敕学士张友正等十余人,于集贤院编录图书。"此事在《玉海》卷五十二亦有佐证,称其参与整理《群书四部录》。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八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发现张友正于开元二十七年登进士第,同年及第者尚有天宝名臣崔翘等人,可见其曾置身于盛唐精英交游网络。

《文苑英华》收录其《射己之鹄赋》残句:"审固之术既著,迟速之容乃陈。"钱易《南部新书》辛集载:"张友正题壁云'酒龙酣兴,诗鹤联翩',时人谓得骚人之体。"这些零章断简暗示其可能参与文酒之会。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载张友正与包融、储光羲等酬唱事,然未详年月,仅云"当在开元、天宝间"。

最耐人寻味者,《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一"卿监部·知人"条载:"张友正为太常博士时,尝举荐伶官李龟年知音律。"此事虽未系年,却将这位隐于史册的人物与盛唐艺术巅峰产生勾连。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评其诗"清气未泯",或可视为对其社会活动特质的隐喻——虽处繁华,犹存林下之风。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张友正的身影悄然消隐于历史的帷幕之后。《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张友正,工草书"六字存其形迹,而《书史会要》亦不过添得"善草隶"三字评语。这位与怀素齐名的书法家,其卒年竟如宣纸上晕开的墨痕,在时光里模糊了边界。

宋人朱长文《续书断》记载:"张友正,唐代宗时人,自云学书四十年",此语成为推算其生命轨迹的唯一路标。黄伯思《东观余论》考其活动"当大历、贞元间",然亦止步于此。唐人窦臮《述书赋》虽列其名于诸家品评,却对生死大事讳莫如深,恰似其笔下草书"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述书赋》语),生命的长流终归于不可考的远方。

考《全唐文》卷四百三存其《八法颂》残篇,有"毫虽轻,功甚重"之句,或可视为其艺术生命的隐喻——笔毫轻舞间承载千钧之力,而肉身存在的痕迹却轻若飞尘。宋《宣和书谱》卷十八载御府藏其草书三帖,然关于书家谢世之年,仍保持着典册缄默的本色。

史笔如刀,却偏对某些细节手下留情。张友正卒年之失载,恰似唐人韦续《墨薮》所云"倏忽而变,莫知所终",成为艺术史中永恒的缺页。元人盛熙明《法书考》将其置于"历代书家"序列,而生死之谜终随唐代黄昏的钟声,沉入永贞年间的暮色深处。

苍苍芳草色,含露对青春。已赖阳和长,仍惭润泽频。 日临残未滴,风度欲成津。蕙叶垂偏重,兰丛洗转新。 将行愁裛径,欲采畏濡...

2025年07月05日

带剑谁家子,春朝紫陌游。结边霞聚锦,悬处月随钩。 彩缕回文出,雄芒练影浮。叶依花里艳,霜向锷中秋。 的皪宜骢马,斓斒映绮...

2025年07月05日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