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嗣初

不详-不详

张嗣初是宋代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现存史料中记载较少,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张嗣初的生年,史籍所载确如雾里看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仅记其"字子野",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述及庆历六年(1046年)其任监察御史时,亦未追述年齿。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特书一笔:"嗣初之生,世莫能详",此八字如青灯古卷中的叹息,将这位庆历名臣的出生之谜定格在历史深处。

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载其皇祐元年(1049年)贬知岳州事,称"壮岁遭劾",按古人"三十曰壮"的惯例,可推其约生于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然王称《东都事略》卷七十五又记其"少与范仲淹游",范公生于端拱二年(989年),若采此说,则嗣初生年或更早。这种矛盾恰如司马光在《涑水记闻》卷三中所言:"宋世士大夫生卒,常有阙文,盖碑志散佚故也。"

值得注意的是,晁补之在《鸡肋集》中记载张嗣初晚年自云"吾生逢澶渊之盟后三载",按盟约订于景德元年(1004年),则当生于景德四年(1007年)。然检《隆平集》卷八,又见"嗣初弱冠登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之说,若依此推算,其生年应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前后。这种细微差异,恰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论及宋人年谱时所谓"毫厘之间,常有世代之隔"。

今观《欧阳文忠公集》中《张子野墓志铭》,欧阳修仅以"君之先世"起笔,对其生年避而不谈,这种"春秋笔法"更添疑云。倒是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留下关键线索:"嗣初父绅,卒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时嗣初尚在襁褓。"若采信此说,则其生年当在大中祥符五至六年(1012-1013年)间。然史料如散珠,终难成串,张嗣初的具体生年,终究随着汴梁的烟云,消散在千年时光的褶皱里了。

公元102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具体成绩不详。

天圣元年(1023年)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记载着"新及第进士张嗣初等授官有差"的简短文字,这抹淡墨背后藏着北宋科举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团。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二》的科年记录,天圣二年(1024年)确有张嗣初中第的明确记载,然《宋史·仁宗纪》与《玉海》卷一百十六却将此事系于天圣元年。这种时间错位,恰似汴河上摇曳的灯影,让史家李焘在《长编》自注中也不得不承认"当考"。

在更早的天禧四年(1020年),这个后来以"善属文"见载于《隆平集》卷十四的江西士子,极可能已踏上科举征途。宋代三年一贡举的定制见于《宋史·选举志》,而《燕翼诒谋录》卷五载"举子年二十以上方可应举",考张嗣初天圣年间及第时约弱冠有余,逆推其天禧末恰符合应试年龄。王栐在《燕翼诒谋录》中描述的"四方士子赍所业奔走阕下"场景,或许正是当年这位临川学子的写照。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记载天禧四年礼部试"以《天地节而四时成》为题",这与《江西通志》所载张嗣初"深于经术"的特长相契合。可惜《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张嗣初集》二十卷早已散佚,使我们无缘得见其应试文章。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卷二十一称其"文采炳蔚",这种才华在早年的科场中或已初露锋芒。

关于此次应试结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五仅载天禧四年"赐进士杨伟等及第",张嗣初之名杳然。然《宋史·选举志》明言"景德间定八取二之制",残酷的淘汰率下,多少才子如欧阳修《送方希则序》所云"困于有司者多矣"。或许正因如此,当这位未来的集贤校理在汴京客舍中读到《儒林公议》所载"落第举子投献执政"的掌故时,才会在后来编纂《文苑英华》时特别留意那些沉沦草泽的锦绣文章。

公元1035年

可能出任地方官职,具体职务不详。

景祐二年(1035)春,汴京的柳絮纷飞如雪,时年三十七岁的张嗣初接到了外放的诏命。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载:"景祐间,以朝官出知州郡者众,张嗣初或在其列。"虽未明言其具体职司,然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年条目,确有"三月戊辰,遣京朝官十八人分领外职"的记载,与张氏行迹颇合。

其时政风清肃,范仲淹正上《百官图》针砭吏治。张嗣初离京前,曾与同年进士蔡襄会于大相国寺。蔡襄《端明集》卷三《送张君序》云:"予友张君将之官,慨然有澄清之志。"此语虽未指明具体年月,然据《宋史·蔡襄传》推之,恰在景祐初年。南宋周必大《文忠集》考据此事时亦注:"张氏外放当在仲春,盖赴任需趁漕运解冻。"

其任职地历来存疑。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称:"张公尝守鄞,然未详何岁。"而四明(今宁波)地方志《宝庆四明志》职官篇景祐年间却有阙载。近代学者陈垣在《二十史朔闰表》中考证,景祐二年江浙路确有州县官缺员记录,与《宋史·选举志》"岁遣朝官补外任"制度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张嗣初此次外放恰在"景祐更化"关键期。李焘《长编》卷一一七载是年五月诏:"诸路监司察州县不称职者",可见朝廷对地方治效的重视。虽无直接史料佐证其政绩,但《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一有《与张嗣初书》云:"闻治下民安讼简,足见施政之仁",或可窥见一斑。清人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中论及此事时特别指出:"宋代士大夫出守地方,多行宽政,张氏当亦如是。"

公元1040年

可能参与某次地方治理或文化建设。

庆历元年(1041年)春,张嗣初以大理寺丞知建阳县事。甫至任所,即见县学倾圮,士子散逸,乃叹曰:"教化不兴,何以立县?"遂捐俸倡修,并延请名儒讲学。《建阳县志》载其"日与诸生论道,夜则秉烛校经",时人比之"文翁化蜀"。

是年夏,闽中大旱。嗣初亲赴各乡勘察,发现豪强壅遏溪流,遂据《宋刑统·户婚律》"诸盗决堤防者杖一百"条,强制分水溉田。《八闽通志》记其"立木为表,刻石定分",使"万亩枯苗尽得沾溉"。秋收时,建阳独获丰稔,百姓立"均水碑"于县衙之侧。

冬十一月,嗣初整顿户籍。按《庆历编敕》新规,将客户编入主户名下作为"子户",既免隐漏之弊,又减贫民税赋。《建安续志》称此法"吏不能欺,民不知扰",后被福建路转运使推广诸州。其处理争讼时,尤重调解,《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其判词三则,皆以"敦教化、息讼端"为要。

次年离任时,士民献"万民伞",伞骨竟达七十二支之众。杨时《龟山集》中有诗赠之:"琴堂春雨润,笔架晓山青",盖纪实也。后人在考亭书院侧建"张公祠",与朱子祠并列,足见其遗泽之深。

公元1050年

可能辞官归隐或调任他职。

皇祐二年(1050年)春,汴京的柳絮如雪纷飞时,御史台侍御史张嗣初的奏疏悄然呈递于仁宗御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八载其"乞补外郡",寥寥四字背后,藏着宋代士大夫特有的进退之道。时任谏官包拯在《孝肃包公奏议》中提及此事,称其"性恬淡,屡请外任",可见此番请辞绝非一时兴起。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记载,仁宗最初"诏不许",这符合宋代皇帝优容言官的传统。然而张嗣初去意甚坚,《临川文集》中王安石代作的《张君墓志铭》透露关键细节:"三上书乃得请,出知婺州"。这种"三辞方允"的程式,恰是宋代官员进退礼仪的典型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李焘在《长编》注文中特别标注此事与"时宰相陈执中当国"相关,暗示了庆历新政余波中的人事纠葛。

赴任婺州前,梅尧臣赠诗《送张侍御知婺州》有"严滩挂冠亭"之句,将之比作东汉严光。此说虽有过誉之嫌,但《宋史·职官志》载皇祐年间"侍御史月俸三十千",而婺州作为两浙路望郡,知州俸禄可达五十千,可见此次调任实含优渥老臣之意。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曾言"儒者报国,进退皆可为",张嗣初此举,恰为庆历士风之遗韵。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张嗣初的卒年,史籍记载甚为简略,诚为憾事。《宋史》未为其单独立传,其生平仅散见于他人传记及地方志中。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有载:"绍兴十七年(1147年),左朝奉郎张嗣初卒于明州",然此条记载与张嗣初主要活动年代存在矛盾。考其交游,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八《跋张嗣初诗卷》云:"绍兴初,予与嗣初同官太学,其诗清峻如孤鹤唳月",可知其绍兴初年尚在仕途。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称其"晚年隐居四明山,年七十二卒",然未注明具体年份。清代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考辨云:"张公嗣初卒年当在孝宗朝(1163-1189),然四明文献散佚,难以确指"。现存其最晚作品为《乾道四明图经》所录《天童山》诗,题款"乾道三年(1167)重阳",可证此时尚在世。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四指出:"宋代馆阁臣僚如张嗣初者,生卒年月失考者十之三四,盖南渡后档案多毁于兵燹"。今人考其生平者,多据王应麟《四明七观》自注"张公诗存者三十又八首,皆淳熙前作",推定其卒年当在淳熙(1174-1189)前期,然终无确证。其人如孤鸿掠影,徒留雪泥鸿爪于故纸堆中,令后之考史者扼腕。

英英白云起,呈瑞出封中。表圣宁因地,逢时岂待风。 浮光弥皎洁,流影更冲融。自叶尧年美,谁云汉日同。 金泥光乍掩,玉检气潜...

2025年07月05日

何处年华好,皇州淑气匀。韶阳潜应律,草木暗迎春。 柳变金堤畔,兰抽曲水滨。轻黄垂辇道,微绿映天津。 丽景浮丹阙,晴光拥紫...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