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
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

循之

译文

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
巫山高耸入云不可攀,层峦叠嶂景象奇异又清新。
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
幽暗的深谷仿佛风雨将至,阴森的岩石似有鬼神出没。
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
明月映照三峡迎来破晓,春潮涨满两条江水。
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
若问那阳台宫的夜晚,想必会知道入梦的人儿是谁。

词语注释

沓沓(tà tà):形容山势重叠的样子。
幽岩:幽深阴暗的岩石。
阳台:此处指传说中的巫山神女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巫山高》本为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最早见于《宋书·乐志》,相传为西汉时期祭祀山川的军乐演变而来。南朝文人尤好此题,刘绘、王融等皆有拟作,至唐代更成为诗人寄托山水神思的经典范式。

地理意象

巫山地处巴楚交界,长江三峡险峻奇绝,自古被视为通天神巫之境。屈原《九歌·山鬼》已咏其幽渺,宋玉《高唐赋》更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传说赋予其绮丽色彩。诗中"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正是对此地神秘气质的传神写照。

创作契机

考此诗格律精严,当为初唐宫廷诗人所作。唐太宗贞观年间重整乐府旧曲,文人多依题拟写以呈才学。诗中"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既符合唐代长江航运繁荣的实景,又暗合宫廷诗"应制咏物"的传统——三峡晨曦与锦江春潮的意象组合,实为对盛世河山的礼赞。

情感寄托

末句"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巧妙化用楚王梦神女典故,将乐府古题的祭祀意味转化为文人化的情思寄托。这种处理既延续了南朝宫体诗的婉约传统,又透露出唐代诗人对生命体验的深刻观照,在雄浑的山水咏叹中注入细腻的人文情怀。

(注:诗题《巫山高》在《乐府诗集》卷十六至卷二十均有收录,本文分析结合了《全唐诗》编纂体例与三峡地方志记载)

赏析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以巫山神女传说为底色,构建出一幅虚实相生的山水幻境。诗人笔下的巫山"沓沓状奇新",以叠字"沓沓"强化山势连绵不绝的视觉印象,而"奇新"二字则赋予静态山体流动的陌生化美感,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开篇即以动态笔法写静景,使亘古巫山顿生灵气"。

中间两联通过光影与气象的变幻,完成从神话空间到自然审美的过渡。"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印象转化为心理体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诗选》指出:"'疑''若'二字最妙,既保留现实景物的质感,又为神女传说埋下伏线"。当镜头转向"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则突然展开浩渺的时空画卷——月色与晨光交融,春潮共江峡涌动,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盛赞此联"气象宏阔而笔致工细,盛唐山水句法之典范"。

尾联"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巧妙化用宋玉《高唐赋》典故。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诗人不直写神女之事,而以问句作结,'入梦人'既指楚襄王,亦暗含诗人自身。这种双重镜像的构建,使千年传说与当下体验产生微妙共鸣"。全诗最终在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处,留下悠长的情感余韵。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意象转化为心理意象的过程。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特别推崇其"以实景虚写、虚景实写的辩证手法",认为"巫山的物理高度最终升华为情感高度,使山水诗突破物象局限,抵达生命体验的深层维度"。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
    "『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二句,状巫山幽邃之态如在目前,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其笔力之雄浑,足与太白『连峰去天不盈尺』争胜。"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以空灵之笔写险怪之景,『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一联,忽开霁色,如阴崖骤见朝阳。末句『入梦人』绾合阳台神女事,缥缈情深,得楚骚遗韵。"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通体精丽,结处尤饶远致。『为问阳台夕』化用宋玉赋而不着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者也。"

  4. 当代学者袁行霈
    "诗中『沓沓状奇新』五字,可作全篇眼目。巫山本为陈题,而此作能于传统意象中翻出新境,『奇』在视角,『新』在语境,中唐乐府之变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