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巫山高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巫山高》本为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最早见于《宋书·乐志》,相传为西汉时期祭祀山川的军乐演变而来。南朝文人尤好此题,刘绘、王融等皆有拟作,至唐代更成为诗人寄托山水神思的经典范式。
地理意象
巫山地处巴楚交界,长江三峡险峻奇绝,自古被视为通天神巫之境。屈原《九歌·山鬼》已咏其幽渺,宋玉《高唐赋》更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传说赋予其绮丽色彩。诗中"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正是对此地神秘气质的传神写照。
创作契机
考此诗格律精严,当为初唐宫廷诗人所作。唐太宗贞观年间重整乐府旧曲,文人多依题拟写以呈才学。诗中"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既符合唐代长江航运繁荣的实景,又暗合宫廷诗"应制咏物"的传统——三峡晨曦与锦江春潮的意象组合,实为对盛世河山的礼赞。
情感寄托
末句"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巧妙化用楚王梦神女典故,将乐府古题的祭祀意味转化为文人化的情思寄托。这种处理既延续了南朝宫体诗的婉约传统,又透露出唐代诗人对生命体验的深刻观照,在雄浑的山水咏叹中注入细腻的人文情怀。
(注:诗题《巫山高》在《乐府诗集》卷十六至卷二十均有收录,本文分析结合了《全唐诗》编纂体例与三峡地方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