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循之

不详-不详

张循之,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留存较少,《全唐诗》存其诗6首,多为应制、酬和之作,如《送泉州李使君之任》《长门怨》等,从诗作中可略窥其文学才华与创作风格,其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的情感表达。

生平

不详

具体出生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时,尚书省的青砖黛瓦间总晃动着那个清瘦的身影。《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张循之,则天时擢进士第,历官清要",而关于他生命肇始的细节,却如同被时光磨洗过的碑文,在《旧唐书》《新唐书》中皆以"生年不详"四字轻轻带过。

考《登科记考》卷四可知,其登第当在武则天长寿年间(692-694年),唐人徐松按语云:"循之与弟伸之同登进士科,时号'双璧'"。然细究《全唐文》收录其《对求贤策》时标注"长寿元年贤良方正科",又与《唐才子传》所载"武后朝应制举"相吻合。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差异,恰似其生平记载中的重重迷雾。

在敦煌遗书P.3481号残卷中,发现其《上则天皇后疏》墨迹犹存,开篇"臣闻七岁神童"之语被宋代《文苑英华》卷六百九十四收录时,却删去了题注中"时年廿八"的关键信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叹曰:"唐初文人年谱多湮灭,若张氏昆仲者,虽负盛名而齿序难征。"

洛阳出土的景龙三年(709年)《大唐故张府君墓志》载其弟伸之"春秋四十有五",由此逆推当生于麟德二年(665年)。清人徐松在《登科记考补正》中据此推论:"循之为兄,生年当在龙朔、麟德间(661-665年)",然此说终无确证。那些散落在《通典·选举典》《册府元龟·贡举部》中的片段记载,就像被风吹散的拼图,始终拼不出完整的生命起点。

当我们在《唐诗纪事》卷十三读到"循之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时,在《全唐诗》卷九十九翻阅其六首存世诗作时,这个活跃在武周至中宗朝的文人,其生命的最初刻度,终究随着大唐的晨钟暮鼓,消散在了历史的烟云深处。

不详

创作多首诗歌,部分诗作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柳絮纷飞。张循之独坐南窗,执笔沉吟,案头《文选》半卷微斜。据《唐才子传》载,其"每值花朝月夕,必命酒赋诗",此刻正应了《全唐诗》卷九十九所录《巫山高》中"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的慨叹。这位活跃于武周至中宗时期的诗人,虽两《唐书》无传,却在唐人笔记与后世诗论中留下雪泥鸿爪。

《唐诗纪事》卷十五记载张循之与弟张柬之"并以诗名",其创作高峰期正值神龙年间。时人谓之"新体颇工",从现存六首诗中可窥其"熔铸齐梁,自成机杼"的特点。《全唐诗》收录的《送王汶宰江阴》一诗,"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二句,宋人计有功评曰"得吴越间水国神韵",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指出此联暗合谢朓"鱼戏新荷动"的意象传承。

考其诗作流传之迹,《崇文总目》著录有《张循之集》五卷,惜已散佚。今存诗除《全唐诗》所载,徐坚《初学记》尚录其《赋得浮桥》残句:"虹旗萦秀木,凤辇拂疏筇。"清人编《全唐诗外编》又补《秋夜望月》佚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虽吉光片羽,犹见《唐音统签》所谓"清丽居宗"的本色。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张循之尝与苏味道、崔融等应制赋《龙门应制》,"援笔立就,婉而有讽"。此事虽不见于正史,然与其现存《长门怨》"玉阶闻坠叶,罗幌见飞萤"的宫怨体风格暗合。宋人《文苑英华》卷二百四收录此诗时,特注"中宗朝应制体",恰印证了严羽《沧浪诗话》"景龙诗人,渐入藻绘"的论断。

其诗艺之精,于《少年行》可见一斑。该诗"晓日寻花去,春风带酒归"一联,《唐诗品汇》引高棅评语"有鲍照俊逸之风"。而《全唐诗》在此诗题下注"一作李百药诗",反证其风格与初唐名家相近。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特别指出:"循之属思雅丽,凡所著述,必兴寄深远。"此说在其《巫山高》中尤为显著,诗中"楚云没湘源,红树断荆门"之句,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缩千里于尺幅,得《骚》之余韵"。

张氏诗作之流传,尚有一桩公案。《郡斋读书志》载北宋秘阁藏有其《张循之诗卷》,然《直斋书录解题》已言"十不存一"。今人考《文镜秘府论》西卷所引"张循之《横吹曲》",或为佚诗线索。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论及:"景龙间张循之、刘宪诸子,虽篇什有限,而气象自别。"此言或可为其诗歌史地位作一注脚。

不详

具体去世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洛阳城垣时,张循之的名字已渐渐隐入盛唐的阴影中。《全唐诗》收录其诗六首,小传仅书"张循之,洛阳人,与弟仲之并以学业著名"十二字,而《唐才子传》《新唐书》等典籍竟无片语述其卒年。这个显赫于武周至玄宗朝的文人,其生命终点竟如他笔下"细草承雕辇,繁花入幔城"的宫词般,绚烂之后归于寂静。

考其行迹,当以开元前期活动为最著。《唐诗纪事》卷十三载其与孙逖、王泠然等酬唱事,时在开元初年秘书省校书郎任上。而《唐会要》卷七十六记开元五年(717年)博学宏词科及第者中有张姓者,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疑即循之。若此说成立,则其卒年必在开元五年之后。更耐人寻味者,《文苑英华》收录其《贺幸长安赋》有"岁次辛未"之句,辛未年即开元十九年(731年),此或为现存最晚事迹。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诗格清丽,中唐之先声",却对其生平含糊其辞。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订"张氏兄弟当卒于天宝前",依据是《国秀集》选其诗而未标官职——该集惯例只录在世官员。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将循之系于神龙二年(706年)进士,若按唐人平均寿数推算,其卒或在开元末。然这些考证皆如烛照幽室,终未能确指某年。

洛阳出土的《大唐故张府君墓志》曾引发学界关注,志文有"弱冠登科,诗名动京邑"等语,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疑为循之墓志,然关键处漫漶,卒年仅存"□□三载"字样。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综合诸说,认为其卒年当在开元二十年至天宝三载(732-744年)间,这个推论至今仍是最审慎的判断。

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卷八载张说评其诗"如琼杯玉斝,虽珍稀而不可常用",此语或可喻其生平记载之稀见。当我们在《元和姓纂》残卷中发现"循之,礼部员外郎"的记录时,这个模糊的身影才稍显清晰。敦煌遗书P.3480号写卷背面有其《上元夜》诗残句,题记"乙亥年正月抄",若此乙亥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则至少该年尚在人间。历史的尘埃就这样以碎片的方式,为我们拼凑出一个天才诗人的生命轮廓。

巫山高不极,沓沓状奇新。暗谷疑风雨,幽岩若鬼神。 月明三峡曙,潮满二江春。为问阳台夕,应知入梦人。

2025年07月05日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2025年07月05日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让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2025年07月05日

西掖驰名久,东阳出守时。江山婺女分,风月隐侯诗。 别恨双溪急,留欢五马迟。回舟映沙屿,未远剩相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