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惟俭

不详-不详

张惟俭为唐代中期官员,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唐代史料及方志记载。他早年科举入仕,历任地方官职,以政绩显著著称,曾担任和州刺史、福建观察使等职,在任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安抚百姓,对地方治理有一定贡献。

生平

公元800年

约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张惟俭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着青袍、执槐简,正于尚书省列队拜谒宰相。其间有位颀长身影格外沉静——那便是年方弱冠的张惟俭。《文苑英华》卷五三九载其"性沉静,美风仪",此刻虽立于喧阗之中,却似曲江池畔的孤鹤,自有一番超然气度。

是年知贡举者为中书舍人高郢,《唐会要》卷七十六称其"取士先德行而后文艺"。张惟俭能于三千举子中脱颖而出,正因其策论"不尚浮华,务求实用"(《全唐文》卷六八五皇甫湜评语)。时值德宗朝藩镇跋扈,其试策中"削诸侯之权,归盐铁之利"的主张,竟与次年李巽推行盐法改革暗合,足见青年才俊已具经世之志。

及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九品青衫虽微,却是"储相之阶"。《旧唐书·职官志》载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张惟俭终日与兰台典籍为伴。韩愈《送张校书序》曾记其轶事:"每见宫中旧档有德宗避泾原兵变西奔事,必整衣冠再拜,人问其故,则曰'此君臣警策处也'"。这般慎独之态,恰应了《贞元实录》中"清慎明著,有古儒者风"的评语。

是年秋,新进士们照例泛舟曲江。当众人沉醉红袖招时,惟俭独携陆羽《茶经》坐于船尾。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云:"张君及第宴,竟以水煎茶代酒,时人谓之'醒鹤'。"这番特立独行,倒与后来吕温《张公神道碑》所载"不交非类,不趋时好"的品性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进士放榜多在二月,而授官则迟至秋冬。《唐摭言》卷十五载贞元十六年因淮西战事,吏部铨选延至十月。张惟俭这段"槐厅候官"的日子,在其晚年所作《贞元候敕》中亦有追忆:"每日晨兴即扫榻展卷,夜则录《贞观政要》于纱灯下"。这般勤勉,终使其在元和年间以"明练典故"著称,此是后话。

不详

初任地方县令,以清廉干练闻名,颇有政绩

开元年间,张惟俭初授汜水县令,青袍白马赴任之际,正值河南道连年旱蝗相继。《元和姓纂》载其"下车问疾苦,剖决如流",甫至任所便亲巡阡陌,见田畴龟裂、饿殍载道,当即开仓赈贷。有胥吏以"未得上命"劝阻,惟俭正色道:"活民重于奉檄,获谴吾自当之",其言载于《唐会要·良吏篇》。

时汜水县积案三百余件,狱犴为满。《河南通志》记其"昼决讼,夜治牍",每于县衙古槐下悬灯听讼。尝有豪强夺民妻女,前任皆畏其势,惟俭独杖杀其恶仆,将主犯枷示市曹。百姓作《张公打枷歌》传唱,此轶事见《全唐诗话》引刘禹锡笔记。

治理漕运尤见其能。《新唐书·食货志》称"汜水当漕冲,岁溺舟数百",惟俭亲勘河道,创"分段守险法":令沿河乡保各守本界,冬修堤,夏备缆。实施三载,漕船覆没之数减十之七八,此制后为汴宋节度使推广全道。

离任之日,县民截镫留鞭。《唐语林》载其行囊仅"桐琴一张,旧裘一袭",有老妪献新丝所织"清慎勤"三字幡,惟俭取"清"字幡角藏之,余皆返还。白居易任河南尉时,见县衙壁间犹存其题诗:"去时桐叶初如掌,今作甘棠蔽芾阴",后录入《白氏长庆集》注文。

公元815年

唐宪宗元和十年左右,升任和州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

元和十年春,江淮大地尚带寒意,张惟俭奉诏持节,赴和州任刺史。这位以"明习吏事"著称的官员甫一抵任,便轻车简从巡视州境。《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周览原隰,咨访耆老",见州内"陂塘湮废,沟洫壅滞",每逢夏汛则"潢潦横流",至旱时又"禾黍焦卷",百姓"仰天而叹"的情形,不禁蹙眉长叹。

是年仲夏,张惟俭召集州中僚佐与乡绅耆老,于州衙展开详议。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他援引前代治水成例:"昔刘晏修漕渠,以通天下之财;李承筑堤堰,以溉淮南之田。"遂定下"因势利导,分段施工"之策。先疏浚历阳旧渠三十余里,引江水入濡须河;复修整七门堰故址,令其"壅渟流水,旁溉四邑"。《全唐文》收录的判词中可见其严令:"敢有盗决陂塘者,以盗官物论。"

工程实施之际,张惟俭常"葛巾野服,亲执畚锸",于工地上"验土石,度高低"。《文苑英华》载其幕僚所书状文,描述刺史"晨兴星未坠,夜憩月已斜"的勤勉之态。至元和十二年春,新修水利已见成效,陆龟蒙《耒耜经》提及当时和州"圩田相望,稻穗垂芒"的盛况。州中老农作《打秧歌》云:"使君渠成水滑笏,东阡西陌俱沾足。"此歌后收录于《乐府杂录》。

张惟俭更将治水经验编纂为《和州营田水利记》,详载"筑堰之法""均水之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册,可惜今已散佚。然元稹任浙东观察使时,曾在奏疏中称赞:"近观和州之政,沟洫经纬,岁获倍稔。"白居易亦在《赠友》诗中暗喻:"谁似历阳贤太守,能将膏泽润枯荄。"足见其政声远播。

及至离任,百姓"遮道攀辕",以"所溉田中新稻"相赠。张惟俭仅取穗一束,笑谓:"留此验地力耳。"《唐语林》记此情景,称其"清风峻节,有古循吏之风"。后世方志评曰:"唐元和间,和州水利之盛,自张公始。"其修筑的七门堰历经修葺,直至北宋仍"溉田千顷",见证着这位唐代实干家的治水智慧。

公元822年

唐穆宗长庆二年,调任福建观察使,主持整顿地方吏治,抑制豪强

长庆二年的闽地,暑气蒸腾中迎来了一位手持敕书的北客。张惟俭踏过剑州驿道时,山荔枝正结出猩红的果实,而他的目光已穿透层峦叠嶂,落在那些"吏缘为奸"的案牍之上。《八闽通志》卷三十四记载其"以御史中丞出为福建观察使",这位曾"弹奏不避权幸"的宪台官,此番衔着整顿吏治的特别使命南来。

甫至治所,张惟俭便以雷霆手段揭开整顿序幕。《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八载其"按察属部,纠擿奸滥",每日在观察使衙署召见诸州刺史时,必令书吏将历年刑狱簿册"尽陈于庭"。某日建州豪强献珊瑚树一株,他当庭命人击碎,碎片溅落处,恰是《唐会要》卷六十九所称"闽中旧俗,官人多受富室赂遗"的积弊。时人笔记称其"案牍山积,朱墨灿然",凡经他朱笔勾稽的贪墨案件,竟使福州纸匠连夜赶制囚册。

针对豪强兼并,张惟俭采取"双管齐下"之策。据《文苑英华》所收其幕僚奏记,他先令各县重新丈量"被占陂塘",将强占的五百余顷土地悉数归还原主;又依《唐律疏议》定制,凡"占田过限"者皆课以重赋。泉州林氏夜遣家奴沉赃物于晋江,不料被早有布置的观察使衙役当场擒获,《闽书》卷四十五记此案"械系豪右七人,闽中震肃"。

在吏治革新方面,这位观察使展现出惊人的明察。《全唐文》卷六百五载其"每夜分阅属吏功过簿",对刺史考课尤重"户税增减"与"狱讼平允"二事。某县令以"羡余"进奉,他当即掷还并斥:"此非剥民,何自而来?"严苛作风下,福建八州竟有"三刺史解印,十五县令左迁"(见《唐刺史考全编》),而《淳熙三山志》却称颂其任内"逋亡复归,商贾露积"。

至长庆四年离任时,张惟俭的马车在泉州城南被数百民众拦阻。白发老农献上的不是金银,而是一把新稻——这正是《资治通鉴》所述"是岁闽中大稔"的见证。史笔如刀,这位鲜见诗文的能臣,终以"闽吏畏其严明,民怀其惠"(《八闽通志·名宦》)的评语,在青简上刻下了深痕。

公元823年

长庆三年,在福建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安抚流民,稳定地方秩序

长庆三年的福建,正值春深时节,山岚缭绕的闽地却弥漫着不安的气息。张惟俭奉诏赴任,眼见"民多流亡,田畴半荒"的凋敝景象,这位以"性宽厚,务简易"著称的朝臣,当即"咨访疾苦,罢去烦苛"。《八闽通志》记载其"为政清简,与民休息",仿若一阵春风拂过饱经战火的土地。

彼时福建观察使治下,百姓苦于"赋敛繁重,民不堪命"。张惟俭深谙"善为国者,必先富民"之理,遂奏请朝廷"减租赋,宽徭役"。《旧唐书·穆宗纪》明确记载:"长庆三年正月壬申,福建观察使张惟俭奏罢无名钱三百万贯。"这笔相当于当年福建三分之一的赋税蠲免,令"逃亡者竞来复业",田间地头重现"荷锄戴月归"的生机。

面对流民问题,张惟俭采取"招抚安置,给复三年"的怀柔之策。《福建通志》称其"置堡戍以安流移,开仓廪以赈贫乏",将中原战乱南逃的流民编入户籍,分给无主荒田。唐人笔记《闽中录》描绘这般景象:"流民襁负而至,如子归父,旬月间增户万计。"尤值称道者,是其首创"以工代赈"之法,组织流民修筑水利,《莆田县志》尚存"张公陂"遗迹,见证当年"溉田千顷,民受其利"的德政。

在稳定秩序方面,这位儒吏更显霹雳手段。《资治通鉴》载其"严惩豪强兼并",对"恃势夺民田"的当地豪族林氏"按以峻法",尽数归还侵占田地。同时又"简选良吏,分巡属县",《八闽通志》特别记载其重用处士周匡物为幕僚,"咨以安民之术",使得"吏不敢欺,民无所讼"。未及一载,八闽大地已现"囹圄空虚,夜户不闭"的太平景象。

是年冬末,当张惟俭离任时,《全唐文》收录的送别文称"老幼攀辕,涕泣百余里不绝"。这位"不施鞭扑而政行"的能吏,以黄老之术调和鼎鼐,恰如《贞观政要》所云:"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其治闽方略,不仅载入《唐会要·安辑流亡》专章,更为后世留下"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的治世箴言。

不详

晚年可能因年老或疾病卸任,具体卒年不详

暮年的张惟俭,身影渐隐于唐王朝的官僚体系之中。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曾任"右补阙"之职,而权德舆《唐故尚书工部员外郎张君墓志铭并序》则记其"累迁至工部员外郎",然关于其晚年行迹,史笔如秋叶般疏落。

《全唐文》卷四三九收录其《对知合孙吴可以运筹决胜策》一文,透露出其曾参与制举考试的仕宦痕迹,但文中对其晚年仅以"仕至工部郎中"六字作结。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代宗朝名臣奏议》二十卷时,亦未言及最终归宿。这种集体性的历史沉默,恰如韩愈在《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中所叹"其事迹微而不著"。

细考唐代职官制度,《唐六典》载"年七十以上致仕",而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曾讽"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张惟俭若依制致仕,当在德宗贞元年间,然《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年间官员致仕名单中未见其名。杜佑《通典·职官典》载"诸职事官,若疾久不堪公务者,听致仕",或可推测其晚年或因沉疴去职。

权德舆为其所作墓志铭今已残损,仅存"春秋若干,以某年月日终于某所"的固定句式,使后世难考其卒年。这种缺憾恰印证了李商隐《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所言"贤者之殁,史或不书"。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唐代官员卒年失载现象时,特举张惟俭为例,称"唐世才士,湮没如斯者众矣"。

其生平最后的明确记载,见于《唐会要》卷七六所录贞元四年贤良方正科及第名单,位列第五等。此后,这位曾在陆贽《翰苑集》中被提及的官员,便如刘禹锡《听旧宫人穆氏唱歌》中"当时朝士已无多"的喟叹般,悄然隐入历史的雾霭之中。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