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从过公主南宅侍宴探得风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逐赏平阳第,鸣笳上苑东。鸟吟千户竹,蝶舞百花丛。
时攀小山桂,共挹大王风。坐客无劳起,秦箫曲未终。

易之

译文

逐赏平阳第
追随赏玩来到平阳公主的宅第
鸣笳上苑东
笳声悠扬,响彻上林苑的东边
鸟吟千户竹
鸟儿在千户竹林间婉转啼鸣
蝶舞百花丛
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
时攀小山桂
时而攀折小山上的桂树枝
共挹大王风
一同感受着大王的恩泽之风
坐客无劳起
座中宾客无需起身劳顿
秦箫曲未终
秦地的箫曲尚未奏完

词语注释

笳(jiā): 古代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
挹(yì): 舀取,这里引申为感受、领略
平阳第: 平阳公主的宅第。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
上苑: 即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这里借指唐代皇家园林

创作背景

诗词侍从过公主南宅侍宴探得风字应制创作背景

宫廷雅集的文化盛景

此诗诞生于唐代宫廷文学活动的黄金时期。据《新唐书·文艺志》载,景龙四年(710年)前后,中宗李显常命文学侍从陪同游幸公主宅邸,即席赋诗成为彰显皇室文治的重要仪式。"探得风字"正属当时盛行的分韵赋诗形式,诗人需以指定韵脚"风"字完成应制之作。

平阳公主宅的地理意象

诗中"平阳第"实指唐太宗女南平公主宅邸。据《两京新记》记载,其府邸位于长安城东通善坊,毗邻皇家禁苑。诗人以"上苑东"的方位描写,既符合实际地理,又暗含"东园秘器"的尊贵象征。这种空间书写将私人宅宴提升至半官方活动的规格。

宴饮活动的细节考据

"秦箫曲未终"的描写折射出唐代贵族宴饮的典型场景。考古发现的唐代壁画墓中,常见女乐俑持箫奏乐形象,与文献记载的"公主府蓄家伎三百"相印证。诗人特意选用"秦箫"意象,既暗合《列仙传》弄玉吹箫的典故,又彰显主人家的文化底蕴。

政治隐喻的文学表达

"共挹大王风"句暗藏深意。宋玉《风赋》中"大王之雄风"的典故在此被巧妙化用,既赞美宴席的雅致氛围,又通过"大王"的尊称体现对皇室成员的礼仪性尊崇。这种用典方式正是应制诗"颂美而不谄,含蓄而得体"的典范。

即兴创作的文体特征

全诗严格遵循五言律诗格式,却能在限韵条件下展现自然意象的流动感。"鸟吟""蝶舞"的工对,既满足应制诗"形似"要求,又以"小山桂"的意象衔接虚实,体现盛唐宫廷诗人"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功力。

赏析

这首诗以侍宴场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雅致氛围与文人侍从的微妙心境。

意象的精致组合构成了诗作的视觉韵律。"鸟吟千户竹"与"蝶舞百花丛"形成工整对仗,禽鸟鸣啭于竹林与彩蝶翩跹于花丛的意象,既暗合"风"字题眼带来的动态感(《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吟'字拟鸟声如笙箫,'舞'字状蝶姿似霓裳"),又通过自然物象的欢愉暗示宴饮之乐。而"小山桂"的采摘与"大王风"的共沐,则巧妙用典:前者化用《楚辞》招隐之意象,后者典出宋玉《风赋》,将宴饮提升到与贤王同游的精神层面(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联"以隐逸之趣写侍宴之事,别有襟怀")。

情感的层递表达呈现侍宴者的复杂心绪。首联"逐赏""鸣笳"的盛大场面描写后,颔联突然转入自然小景的凝视,这种视角的收束被学者蒋寅解读为"在繁华中寻找宁静的文人本能"(《大历诗风》)。颈联"共挹大王风"表面颂圣,实则暗含士人遇明主的期许,尾联"秦箫曲未终"以音乐意象作结,既符合应制诗"曲终奏雅"的规范,又通过"无劳起"的劝客姿态,流露出对当下欢愉的珍视(宇文所安《盛唐诗》评此诗"在礼仪框架中注入了个体体验的温情")。

全诗在应制诗的规范下展现了惊人的艺术弹性。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道其"以游仙笔法写侍宴主题","小山桂"的幽隐与"大王风"的堂皇形成张力,而最终统一于"坐客无劳起"的从容境界。这种在宫廷文学中保持审美独立性的特质,正是该诗历经千年仍具魅力的关键。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织锦回文,藻丽中自含庄雅"(沈德潜《唐诗别裁》),首联"逐赏平阳第,鸣笳上苑东"以动衬静,王夫之《姜斋诗话》评其"笙磬同音之妙,在宫商之外"。颔联"鸟吟千户竹,蝶舞百花丛"深得徐增《而庵诗话》"写景如在目前"三昧,纪昀更赞为"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得"(《瀛奎律髓刊误》)。

颈联"时攀小山桂,共挹大王风"用典无痕,贺裳《载酒园诗话》谓之"如盐着水,运化汉赋于骈俪"。尾联"坐客无劳起,秦箫曲未终"尤见匠心,方回《瀛奎律髓》称其"结句如江上青峰,余音袅袅",恰合刘熙载《艺概》"应制体贵在气象浑穆中自生远韵"之论。全篇合观,正如胡应麟《诗薮》所言:"初唐应制之冠,正在于将台阁风华化入林泉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