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出塞

2025年07月05日

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騕褭青丝骑,娉婷红粉妆。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

易之

译文

横吹曲辞。出塞
边塞战歌·出征
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
侠客珍视恩宠荣光,青白马配饰金鞍。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忽见军令急传来,策马飞驰救边疆。
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
转战至磨笄山地,驰骋在戴斗异乡。
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将军观星占吉凶,闺中少妇织布怨。
騕褭青丝骑,娉婷红粉妆。
骏马青丝配玉鞍,佳人红粉巧梳妆。
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春日黄莺啼婉转,八月鸿雁排成行。
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
谁忍独坐愁秋思,罗袖轻拂空闺床。

词语注释

骢马(cōng mǎ):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羽檄(yǔ xí):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
磨笄(mó jī):山名,传说为代王夫人磨簪自尽处。
戴斗(dài dǒu):北方异族地域的代称。
太白(tài bái):金星,古人认为主杀伐。
流黄(liú huáng):黄绢,指织布。
騕褭(yǎo niǎo):古代骏马名。
娉婷(pīng tíng):女子姿态美好貌。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出塞:金戈铁马与红袖秋思的交响

一、烽烟里的创作底色

当盛唐的边塞烽火映红陇右的沙碛,横吹曲辞《出塞》的旋律便注定要裹挟着朔风与笳声诞生。这种源自汉代军乐的曲调,在开元天宝年间被赋予新的生命——据《乐府诗集》载,唐代横吹曲辞多咏"出塞入塞之事",而张易之此作恰以金装骢马与羽檄飞传的意象,将我们拽入那个"将军三箭定天山"的壮阔时代。

二、侠骨与柔肠的经纬

诗中"转战磨笄地"的典故暗藏血色浪漫。磨笄山乃战国代王夫人磨簪自尽之地,《水经注》载其"山有马鞍,故代王驰赴赵襄子之宴",此般铁血柔情恰与诗中"小妇怨流黄"形成奇妙互文。金銮殿上的诗人或许正把玩着西域进贡的騕褭马青丝辔头,却让笔锋陡然转向闺阁罗袖拂过的空床——这种张力源自盛唐特有的气度:既能吞吐边塞黄沙,亦能涵咏深闺月色。

三、乐府传统的时代变奏

《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教坊新制"边地大曲"达四十余种。张易之将传统横吹曲的刚健注入"一春莺度曲"的婉转,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与力士的共舞。诗中"八月雁成行"暗用苏武雁书之典,而"占太白"的将军星象又见《汉书·天文志》,这种古今意象的熔铸,让铁马冰河都化作七言绝句中的金石之声。

四、罗衣下的历史皱褶

在"娉婷红粉妆"的香艳背后,藏着《册府元龟》记载的残酷现实:开元二年突厥寇边,唐军"死者万计"。诗人用流黄(绢帛)与空床的意象,轻轻掀开盛唐锦袍下的伤痕。正如吐鲁番出土文书中那些戍卒家书所示,当金装侠客在戴斗乡(北斗星照耀的疆域)横行时,有多少春闺梦里人已化作玉门关外的白骨。

赏析

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而这首《横吹曲辞·出塞》以其雄浑的气魄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典型风貌。诗歌以侠客的英姿开篇,"骢马饰金装"的意象不仅勾勒出将士的威武形象,更暗含了唐人尚武的精神气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曾指出:"'金装'二字实为诗眼,既显军容之盛,又暗喻报国之志如金石般坚贞"。

诗歌中"羽檄""边荒"等意象的运用,构建出紧迫的战争氛围。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赞赏"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二句:"'瞥闻'与'驰突'的疾速转换,创造出闪电般的节奏感,将边关军情的紧急与将士的果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动态描写与静态的"磨笄地""戴斗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战争与和平的时空交错。

诗歌的情感层次极为丰富。前半部分的豪迈雄壮与后半部分的婉约柔情形成强烈反差。"将军占太白"的宏大气象与"小妇怨流黄"的闺怨形成对照,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所言:"这种刚柔相济的写法,正是盛唐边塞诗独有的美学特征"。特别是"罗袖拂空床"的细节描写,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评价道:"以空床罗袖的意象收束全篇,将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凝练为可触可感的画面,余韵悠长"。

诗歌的意象系统构建精巧。从"青丝骑"到"红粉妆",从"春莺"到"秋雁",时空的转换暗示着战争的漫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指出:"'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的时空跳跃,既展现了季节更替,又暗含了音书断绝的深层意蕴"。这种意象的精心安排,使诗歌在雄浑中见细腻,在豪放中藏婉约。

最后"谁堪坐秋思"的设问,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性共通的羁旅之思。武汉大学教授尚永亮认为:"此句以反问作结,将边塞诗的格局从单纯的战争描写提升到了生命体验的高度,体现了盛唐诗人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全诗在金戈铁马与儿女情长的交织中,完成了对边塞主题的多维度诠释。

点评

《出塞》一诗,如金戈映月,铁马踏冰,将边塞的苍茫与侠客的豪情熔铸于五言律句之中。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此作:"骨气端翔,音节顿挫,似闻笳鼓之声于纸墨间。"尤其"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二句,被清人沈德潜盛赞为"如见烽燧孤烟,听马蹄碎玉"。

诗中"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的对比,恰如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评》中所言:"刚健含婀娜,壮士心与闺怨丝,并作塞外秋声。"而结尾"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则让近代词学家龙榆生感叹:"骤雨初歇处,忽见海棠,铁衣冷甲中透出温软,此正唐人边塞诗独绝处。"

全篇如古乐府横吹曲辞的当代回响,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指出的:"唐人出塞诸作,往往在马上横槊时忽忆及闺中捣衣声,时空的撕裂感,恰构成最动人的诗意张力。"诗中"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的时空跳跃,更印证了朱光潜《诗论》中"诗歌是瞬间的艺术,却能凝固永恒的苍茫"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