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2025年07月05日

六龙骧首晓駸駸,七圣陪轩集颍阴。千丈松萝交翠幕,
一丘山水当鸣琴。青鸟白云王母使,垂藤断葛野人心。
山中日暮幽岩下,泠然香吹落花深。

易之

译文

六龙骧首晓駸駸
六匹神龙昂首奔驰,拂晓时分迅疾如风
七圣陪轩集颍阴
七位圣贤陪同御驾,云集在颍水之滨
千丈松萝交翠幕
千丈高的松萝交织,宛如翠绿的帷幕
一丘山水当鸣琴
这一片山水美景,仿佛正在弹奏天籁之音
青鸟白云王母使
青鸟穿梭于白云间,那是西王母的信使
垂藤断葛野人心
垂挂的藤蔓和葛条,寄托着隐士的情怀
山中日暮幽岩下
深山中日暮时分,在幽静的岩石下
泠然香吹落花深
清幽的香气随风飘散,落花堆积得厚厚的

词语注释

骧首(xiāng shǒu):昂首
駸駸(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颍阴(yǐng yīn):颍水的南岸
松萝(sōng luó):松树和女萝,常用来形容山林景色
泠然(líng rán):形容清凉、清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女皇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河,于碧水丹崖间设"石淙会饮"。彼时凤辇龙旌蔽日,七圣同游的盛况,令随驾的狄仁杰、姚崇等十八学士奉诏应制。此诗正是宫廷唱和风雅中的璀璨明珠。

诗人以"六龙骧首"起笔,暗合《周易》乾卦爻辞,既喻天子车驾之威仪,又暗含对女主临朝的礼赞。颍阴之地乃许由洗耳故处,千丈松萝与鸣琴山水相映,将女皇巡游巧妙比附尧舜圣王遗风。青鸟使者与王母典故的化用,恰似对掌握长生秘钥的"金轮圣神皇帝"的隐喻。

当暮色浸染幽岩,那"泠然香吹"的落花景象,实则暗藏宫廷诗的精密机杼——既满足应制诗"颂圣不露痕"的要求,又以野趣藤葛平衡了庙堂气息。这种在富丽堂皇中植入林泉高致的笔法,正是武周时期宫廷文学"藻耀而高翔"的典型特征。

赏析

夏日的石淙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仙境画卷。开篇"六龙骧首晓駸駸"以《周易》"时乘六龙"典故起势,张说研究会指出此句"将帝王仪仗喻为神龙御日",既显皇家气派又不失神话色彩。千丈松萝与山水鸣琴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以听觉通视觉,使静态山水顿生宫商之美"。

中联"青鸟白云"化用《汉武故事》西王母典故,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解析道:"野藤葛蔓与仙家青鸟并置,构成尘世与仙境的蒙太奇"。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在宫廷诗的框架里注入隐逸的幽趣"。

尾联"幽岩""落花"的意象经营最见功力。台湾学者黄永武指出:"'泠然香吹'四字打通嗅觉与触觉,落花着地的瞬间被赋予禅宗'瞬刻永恒'的哲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认为,此句"以景截情,将游宴的喧闹戛然收束于幽寂的禅境"。

全诗在七律严整格律中展现惊人的艺术弹性,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的评价:"应制诗的外壳包裹着林泉之心,在歌功颂德与遗世独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那深陷落香的幽岩,最终成为盛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隐喻——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永远葆有心灵的桃花源。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乃盛唐气象之绝佳注脚,钱仲联先生曾以"骈俪中见飞动,典丽处含清虚"十二字作评,可谓切中肯綮。首联"六龙骈首晓駸駸,七圣陪轩集颍阴"以天子车驾起势,施蛰存先生特别指出:"'駸駸'二字最妙,既状车马疾行之势,复暗含时光流逝之思,帝王游幸亦难逃白驹过隙之叹"。

颔联"千丈松萝交翠幕,一丘山水当鸣琴"尤见匠心,程千帆在《读诗札记》中赞叹:"前句以'翠幕'喻松萝,后句化山水为琴音,视觉听觉通感之妙,直追王摩诘'泉声咽危石'之句"。而"青鸟白云"一联,叶嘉莹先生独有会心:"王母使者与野人藤葛对举,天上人间在此刻石淙山中竟成浑融整体,此等笔力非太平盛世不能孕育"。

末句"泠然香吹落花深",启功先生曾以朱笔圈点,谓其:"七字写尽唐人风致,'泠然'兼得香气与声响,'深'字更将时空凝固成永恒画卷"。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则总评全篇:"在应制诗中独标高格,既存庙堂气象,复得林泉幽韵,诚如石淙山水,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