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大周女皇率群臣巡幸嵩山石淙河,于碧水丹崖间设"石淙会饮"。彼时凤辇龙旌蔽日,七圣同游的盛况,令随驾的狄仁杰、姚崇等十八学士奉诏应制。此诗正是宫廷唱和风雅中的璀璨明珠。
诗人以"六龙骧首"起笔,暗合《周易》乾卦爻辞,既喻天子车驾之威仪,又暗含对女主临朝的礼赞。颍阴之地乃许由洗耳故处,千丈松萝与鸣琴山水相映,将女皇巡游巧妙比附尧舜圣王遗风。青鸟使者与王母典故的化用,恰似对掌握长生秘钥的"金轮圣神皇帝"的隐喻。
当暮色浸染幽岩,那"泠然香吹"的落花景象,实则暗藏宫廷诗的精密机杼——既满足应制诗"颂圣不露痕"的要求,又以野趣藤葛平衡了庙堂气息。这种在富丽堂皇中植入林泉高致的笔法,正是武周时期宫廷文学"藻耀而高翔"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