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平一师

2025年07月05日

王子不事俗,高驾眇难追。茅土非屑盼,倾城无乐资。
宴坐深林中,三世同一时。皎皎独往心,不为尘网欺。
朅来已复去,今去何来思。回首谢同行,勤会安请期。

张说

译文

别平一师
告别平一大师
王子不事俗,高驾眇难追。
您如王子般超脱世俗,高远的志向难以企及。
茅土非屑盼,倾城无乐资。
不贪恋封侯的荣耀,倾城的繁华也无法让您动心。
宴坐深林中,三世同一时。
静坐于幽深的林中,仿佛三世时光凝于一刻。
皎皎独往心,不为尘网欺。
您的心如明月般澄澈独行,不受尘世纷扰所困。
朅来已复去,今去何来思。
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今日一别何时再相逢?
回首谢同行,勤会安请期。
回首致谢同行的情谊,期盼他日再聚的约定。

词语注释

眇(miǎo):高远,难以企及。
茅土:古代分封诸侯时,用茅草包土块授予受封者,象征封地。此处指封侯的荣耀。
屑盼:在意,看重。
宴坐:安坐,静坐。
皎皎:明亮洁白的样子,比喻心境高洁。
尘网:尘世的种种束缚,比喻世俗的牵绊。
朅(qiè)来:去来,偏义复词,此处强调“来”。

创作背景

那是个禅意与尘世激烈碰撞的时代。唐开元年间,长安的钟声里回荡着盛世的繁华,而终南山的云雾中却隐匿着无数求道者的身影。王维笔下的平一师,正是这般超然物外的存在——"王子不事俗,高驾眇难追",开篇便以王子乔的仙典,勾勒出这位方外高士御风而行的背影。

史料记载,唐代僧侣常有"三阶禅师"之称谓。诗中"三世同一时"的玄妙境界,恰与佛教"三世圆融"的教义暗合。诗人用"茅土非屑盼"的决绝,对照"倾城无乐资"的浮华,将平一师藐视王侯爵禄、超脱声色诱惑的风骨,凝练成月光般皎洁的意象。当时禅林盛行"宴坐"修行,深山片石上的身影,正是那个时代精神追求的缩影。

"朅来已复去"的飘忽行迹,暗含禅宗"去住云心"的机锋。安史之乱前的开元末期,文人普遍怀有"尘网"的焦虑。王维以青莲出水般的笔触,让平一师"皎皎独往心"穿透千年尘障,至今仍在诗句间闪烁着玉壶冰心般的光华。最后的"勤会安请期",道尽唐人送别方外友时特有的怅惘——那既是世外与红尘的距离,也是诗人对自我解脱的期许。

赏析

诗人以"王子不事俗"开篇,立即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高驾眇难追"的意象,既展现其精神境界之高远,又暗含凡人难以企及的惆怅。这种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时代特征。

"茅土非屑盼,倾城无乐资"二句,通过对比物质与精神的取舍,凸显主人公的高洁品格。学者傅璇琮曾评点此联:"以世俗所重之物反衬出世人所轻之志,笔法高妙"。林中宴坐、三世同期的描写,更将禅意融入诗境,创造出时空交融的玄妙之感。

"皎皎独往心"堪称诗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这个意象:"以月光喻心志,既显其明澈,又见其孤高"。不为尘网所欺的宣言,令人联想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但表达更为含蓄内敛。

结尾的离别场景尤为动人。"朅来已复去"的往复句式,暗含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回首谢同行'之姿态,兼具文人雅士的礼节与修道者的超脱"。勤会安请期的期许,既不失温情,又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完美诠释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论:"将玄理寓于形象,化禅机为诗情,在唐代赠别诗中独树一帜"。诗中"林中宴坐"的静与"皎皎独往"的动相映成趣,"茅土"的实与"三世"的虚互为表里,构成多维度的审美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通体高洁,吐弃凡近,如姑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皎皎独往心'五字,尤见风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三世同一时'句,得禅家三昧语。诗人以方外之眼观世,觉过去现在未来浑成一片,此等超悟非常人所能及。"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不为尘网欺'之'欺'字最妙,将世俗羁绊拟人化,似有主动诱骗之意,较寻常'羁绊''束缚'之语更显精警。"

台湾学者叶嘉莹教授曾解析道:"此诗以王子、茅土、倾城等富贵意象反衬修行者之超脱,末句'勤会安请期'作散场语,犹见佛家因缘聚散之理,余韵袅袅如钟磬徐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