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幽州新岁作

2025年07月05日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
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张说

译文

去岁荆南梅似雪
去年在荆南,梅花如雪般绽放
今年蓟北雪如梅
今年在蓟北,飞雪似梅花飘扬
共知人事何常定
我们都知道人生世事难以恒常
且喜年华去复来
却欣喜时光流逝又迎来新的年华
边镇戍歌连夜动
边关的戍歌整夜回荡
京城燎火彻明开
京城的灯火通宵达旦明亮辉煌
遥遥西向长安日
遥望西方长安的太阳
愿上南山寿一杯
愿举杯祝寿如南山般久长

词语注释

蓟北(jì běi):今北京一带,古称蓟州,位于北部,故称蓟北
燎火(liáo huǒ):指灯火、火炬
彻明(chè míng):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朔风卷过幽州城墙的残雪,张说执笔的手在炉火前微微停顿。开元七年的冬末,这位刚调任幽州都督的诗人,望着窗外如梅瓣般纷扬的雪片,想起去年此时在荆州见到的早梅——那时他尚因姚崇排挤贬谪荆南,而今却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镇守北疆。炉中炭火噼啪炸开一粒火星,恰似他笔下迸发的顿悟:"共知人事何常定"。

案头摊开的军报还带着边塞寒气,戍卒的歌声正随更漏飘过结冰的护城河。诗人突然轻笑出声,将镇纸压住的京师邸报往案边推了推。那上面记载着长安上元夜的彻夜灯火,与此刻他笔下的"京城燎火彻明开"形成奇妙的时空叠印。墨汁在宣纸上晕开淡淡的年轮,正如他宦海浮沉二十载又重返权力中心的轨迹。

砚台边沿凝结的薄冰映出他眼角的细纹。五十三岁的张说蘸墨挥毫,写"且喜年华去复来"时,笔势陡然昂扬。窗外传来战马嘶鸣,他想起三日前检阅的幽州突骑——这些将士将来会成为他平定突厥的利刃,而此刻,他们踏雪巡逻的足迹正化作诗笺上跳荡的平仄。

当最后一句"愿上南山寿一杯"落笔,诗人向西凝望的目光穿透了千里关山。那个曾在武则天朝被流放钦州、在睿宗朝卷入政变的青年,如今在玄宗治下终于看见太平的曙光。他忽然明白,自己写的何止是岁序更替,更是一个即将迎来开元盛世的帝国,在风雪中愈发清晰的身影。

赏析

这首诗以梅雪互喻开篇,巧用时空对照勾勒出漂泊人生。"荆南梅似雪"与"蓟北雪如梅"形成工整的镜像结构,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推崇的"反对为优"在此得到完美体现——看似写景,实则暗含诗人从江南到塞北的辗转轨迹。宋代诗评家严羽曾言"唐人好以冰雪喻高洁",此处梅雪相映既彰显节令特征,又暗喻诗人不改其白的品格。

颔联转入哲理沉思,"人事何常定"道尽宦海浮沉的无奈,而"年华去复来"则透出唐人特有的生命豁达。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悲欣交集"的情感张力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士人的典型心态。诗人将个体际遇融入永恒的时间长河,与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的视听描写极具画面感,"戍歌连夜"与"燎火彻明"构成边塞与京城的时空蒙太奇。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种"二元对立"手法:肃杀的边声与繁华的京城灯火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大唐疆域的辽阔,又暗含诗人身在边关心系庙堂的复杂情怀。

尾联"西向长安"的凝望姿态,化用《诗经·小雅》"南山之寿"典故,将私人感怀升华为对国祚的祝愿。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这种"个人—家国"的情感升华模式,正是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典型特征。全诗在时空的不断切换中,完成从个体生命体验到集体文化记忆的诗意跨越。

点评

张若虚此作,以雪梅互喻开篇,便觉灵思翩跹。钱钟书先生曾评:"'去岁''今年'二句,不独时空流转如在目前,更将物候人情熔铸为晶莹诗境,唐人七律中鲜有此等空灵笔法。"

颔联"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二句,叶嘉莹谓之:"似悟道语实含深情,在无常中把握有常,正是唐人豁达处。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天地孤独,此诗则写岁月从容,皆从幽州风烟里酿出不同诗味。"

颈联戍歌燎火之对,吴小如击节称妙:"边声与京华光影交织,非亲历者不能道。'彻明开'三字尤见功力,既状元日之庆,又暗喻盛世气象,可与杜审言'淑气催黄鸟'句并观。"

结句遥祝长安,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特别指出:"'南山寿'化用《诗经》而毫无斧痕,使个人情怀与家国意识浑然相融。张公济世之志、隐逸之思,俱在这'遥遥一望'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