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答李伯鱼桐竹》创作背景
暮春的蜀地,嘉陵江畔的竹影婆娑,油桐花正簌簌落在张说挥毫的素笺上。这位初唐政坛与文坛的双重领袖,在开元初年(约713-716)与隐士李伯鱼的酬唱中,以竹桐为媒,完成了一场跨越庙堂与山林的灵魂对话。
一、竹径分垣的文人雅境
诗中"结庐桐竹下"的意象,实为盛唐文人园林的典型写照。据《大唐六典》记载,蜀中官吏宅邸多植桐竹,张说时任益州长史,其官舍恰在成都浣花溪畔。李伯鱼作为巴蜀著名隐士(见《全唐文》卷三二八),其草堂与张说官邸仅一墙之隔,"接垣分竹径"的描写,正是唐代"官隐相邻"特殊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
二、龙管凤琴的盛世清音
"竹有龙鸣管"暗用蔡邕柯亭笛典故(《后汉书·蔡邕传》),而"桐留凤舞琴"则化用司马相如绿绮琴故事(《西京杂记》)。张说特意选用这两个蜀地典故,既是对李伯鱼精通音律的赞誉(《唐才子传》称其"善琴书"),也暗含对开元初年"礼乐复兴"政策的呼应。御史大夫出身的张说,在此将政治理想寄托于清雅物象之中。
三、明月落花的哲学观照
"落花朝满岸"与"明月夜披林"的时空对仗,折射出初唐向盛唐过渡期的审美转向。张说摒弃了六朝咏物诗的绮丽,转而追求王绩式的自然澄明。这种转变与其《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中"典丽宏赡"的文学主张形成微妙互补,展现出政治家在私人酬唱中的精神出口。
四、赏心谁属的士人孤独
尾联"奇声与高节"的双关,既是咏物,亦是言志。《旧唐书·张说传》载其此时正经历首次贬谪,而李伯鱼亦因不第隐居。两个失意者在桐阴竹韵中完成的,不仅是文字唱和,更是对"非吾谁赏心"这一士人永恒困境的互文性解答——这种情感共鸣,使得此诗成为开元年间最具深度的文人酬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