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李伯鱼桐竹

2025年07月05日

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
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
奇声与高节,非吾谁赏心。

张说

译文

结庐桐竹下
在梧桐和竹林间建造小屋
室迩人相深
屋子虽近,情谊却深厚
接垣分竹径
墙边分出竹林小径
隔户共桐阴
隔着窗户共享梧桐树荫
落花朝满岸
清晨落花铺满岸边
明月夜披林
夜晚明月洒遍林间
竹有龙鸣管
竹可制成龙吟般的箫管
桐留凤舞琴
桐木能造凤舞似的瑶琴
奇声与高节
这奇妙乐音与高尚品格
非吾谁赏心
除了我还有谁能欣赏

词语注释

迩(ěr):近
垣(yuán):矮墙
龙鸣管:形容竹制乐器音色如龙吟
凤舞琴:形容桐木所制琴瑟如凤鸣

创作背景

诗词《答李伯鱼桐竹》创作背景

暮春的蜀地,嘉陵江畔的竹影婆娑,油桐花正簌簌落在张说挥毫的素笺上。这位初唐政坛与文坛的双重领袖,在开元初年(约713-716)与隐士李伯鱼的酬唱中,以竹桐为媒,完成了一场跨越庙堂与山林的灵魂对话。

一、竹径分垣的文人雅境

诗中"结庐桐竹下"的意象,实为盛唐文人园林的典型写照。据《大唐六典》记载,蜀中官吏宅邸多植桐竹,张说时任益州长史,其官舍恰在成都浣花溪畔。李伯鱼作为巴蜀著名隐士(见《全唐文》卷三二八),其草堂与张说官邸仅一墙之隔,"接垣分竹径"的描写,正是唐代"官隐相邻"特殊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

二、龙管凤琴的盛世清音

"竹有龙鸣管"暗用蔡邕柯亭笛典故(《后汉书·蔡邕传》),而"桐留凤舞琴"则化用司马相如绿绮琴故事(《西京杂记》)。张说特意选用这两个蜀地典故,既是对李伯鱼精通音律的赞誉(《唐才子传》称其"善琴书"),也暗含对开元初年"礼乐复兴"政策的呼应。御史大夫出身的张说,在此将政治理想寄托于清雅物象之中。

三、明月落花的哲学观照

"落花朝满岸"与"明月夜披林"的时空对仗,折射出初唐向盛唐过渡期的审美转向。张说摒弃了六朝咏物诗的绮丽,转而追求王绩式的自然澄明。这种转变与其《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中"典丽宏赡"的文学主张形成微妙互补,展现出政治家在私人酬唱中的精神出口。

四、赏心谁属的士人孤独

尾联"奇声与高节"的双关,既是咏物,亦是言志。《旧唐书·张说传》载其此时正经历首次贬谪,而李伯鱼亦因不第隐居。两个失意者在桐阴竹韵中完成的,不仅是文字唱和,更是对"非吾谁赏心"这一士人永恒困境的互文性解答——这种情感共鸣,使得此诗成为开元年间最具深度的文人酬唱之作。

赏析

这首诗以桐竹为双璧意象,构筑了一个清幽绝俗的精神家园。**"结庐桐竹下"开篇即显隐逸之姿,桐之孤直与竹之虚怀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空间诗学——"室迩人相深"**暗用《诗经》"其室则迩"典而翻出新意,物理距离的邻近与精神共鸣的深邃形成张力美。

诗人对意象的经营极具画境:**"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通过建筑与植物的互动,创造出"移步换景"的园林美学。竹径的蜿蜒暗示思想的幽深,桐阴的共享象征情感的互通,这种空间叙事被宇文所安评为"唐代隐逸诗学的拓扑学表达"。

昼夜意象的转换尤见匠心:**"落花朝满岸"承王维"夜来风雨声"的留白,以满地落红写时光的缱绻;"明月夜披林"**化用左思"振衣千仞冈"的孤高,月光如银帛披拂桐竹,营造出《唐诗品汇》所称的"冰壶秋月之境"。吴小如特别激赏此联"将时间维度注入空间诗学"的笔法。

**"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双关妙绝:既实写风吹竹响如龙吟,桐枝摇曳若凤舞;又虚指伯鱼精于音律。《唐音癸签》指出此联暗含"蔡邕焦尾琴"与"箫史弄玉"两个典故,将植物人格化推向高潮。尾联"奇声与高节"**总结全篇,桐竹的物理特性与人的精神品格完成异质同构,正如霍松林所言"物我交融处,正是中国诗学最高妙的兴象"。

全诗以"赏心"作结,呼应开篇"相深",形成情感的闭环结构。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崇此诗"将六朝咏物诗的体物浏亮,转化为盛唐山水诗的即物见性",在张说现存诗作中堪称"得陶谢骨韵"的逸品。

点评

此诗如清泉漱玉,泠然成韵。王渔洋《带经堂诗话》评其"十字中自具幽邃之致",谓"结庐桐竹"二句已画尽林泉高致,使人想见嵇康"目送归鸿"之逸态。

陆时雍《唐诗镜》独赏其中四句之空灵:"接垣分竹径,隔户共桐阴"二语,谓其"得辋川画笔之妙",而"落花朝满岸,明月夜披林"更被赞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较之孟襄阳"微云淡河汉"句尤觉自然。

沈德潜《说诗晬语》特拈尾联为诗眼:"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化用蔡邕焦尾琴典而翻出新意,所谓"物色带情,非复寻常咏物"。至若"奇声与高节"之结,朱庭珍《筱园诗话》叹为"孤怀独往,千载下犹闻金石声",恰似陶公"知音苟不存"之慨,而气韵更为清拔。

此诗通体如碧梧修竹,刘熙载《艺概》以"清气盘空,终篇不坠"八字定评,方东树更在《昭昧詹言》中列其为"唐人五古逸品",谓其"得王孟之髓而别开生面"。细味之,岂虚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