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中送北使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传闻合蒲叶,曾向洛阳飞。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红颜渡岭歇,白首对秋衰。高歌何由见,层堂不可违。
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
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
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
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廉颇诚未老,孙叔且无谋。
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张说

译文

南中送北使二首
在南方送别北方使者的两首诗
传闻合蒲叶,曾向洛阳飞
传说合浦的蒲叶,曾随风飞向洛阳
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何时南风吹来,还能随北使一同归去
红颜渡岭歇,白首对秋衰
青春翻山越岭后停歇,白发面对秋日的凋零
高歌何由见,层堂不可违
高歌一曲何处能闻,殿堂深深不可违背
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
谁怜惜这炎海边的悲歌,泪已流尽血染衣衫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待罪之身困居异域,穷愁中迎来暮雨秋凉
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
山峦临近鬼门关,城池环绕瘴气弥漫的江流
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
人生际遇如此,前路还能有何期盼
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
遇见你回到故乡,请转达我对京城的思念
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
离别之恨归途遥远,临别之言伴着苍茫暮色
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
异乡歌声催人泪下,芦酒难消心中忧愁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
听闻胡兵来势汹汹,深感国家蒙羞
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
和亲本是骗局,边境示好终成仇敌
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
释放囚徒应封爵,赦免罪人几时能复侯
廉颇诚未老,孙叔且无谋
廉颇确实未老,孙叔却无良策
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若论冯唐旧事,皇恩或许还能挽回

词语注释

合蒲(hé pú):古地名,今广西合浦,以产珍珠闻名
鬼门(guǐ mén):鬼门关,古代指险恶难行的关口
瘴江(zhàng jiāng):弥漫瘴气的江河,多指南方湿热地区的河流
夷歌(yí gē):少数民族的歌曲
芦酒(lú jiǔ):用芦苇管吸饮的酒,指简陋的饮酒方式
款塞(kuǎn sài):叩塞门,指外族归附
蠲徒(juān tú):免除刑徒的罪罚
孙叔(sūn shū):指孙叔敖,春秋时楚国贤相

创作背景

南中送北使二首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张说因触怒权贵被贬钦州(今广西钦州),《南中送北使二首》正是作于这瘴疠蛮荒之地。彼时武周王朝倾覆未久,大唐帝国虽复国祚,然岭南边陲仍笼罩在"鬼门关外莫言程"的死亡阴影中。

历史经纬

  1. 贬谪之痛
    张说以"待罪居重译"自况,暗指其卷入张易之兄弟案而流放。钦州地处"炎海曲",唐人视之为"十去九不还"的绝域,《岭表录异》载此地"黄茅瘴四月勃发,中人辄病死"。

  2. 和亲之变
    "和亲先是诈"直指神龙二年(706年)突厥默啜可汗毁约事件。据《资治通鉴》载,默啜虽受大唐金银缯帛,仍寇掠灵州,诗人以"深怀汉国羞"呼应朝野愤懑。

  3. 地理意象
    "山临鬼门路"化用《旧唐书·地理志》"鬼门关在县南三十里"的记载,而"瘴江"实为钦江,《岭南风物志》称其"水色黝黑,暑气蒸郁",成为诗人"泪尽血沾衣"的物化投射。

诗心解码

  • 双重时空
    洛阳飞蒲与炎海沾衣构成南北镜像,"红颜"至"白首"的猝然转换,暗合《大唐西域记》"热风卷沙,瞬息白头"的南荒体验。

  • 夷夏之辨
    "夷歌翻下泪"与"芦酒未消愁"形成文化对峙,韦皋《云南事状》载西南夷"以芦管吸酒",此细节折射唐人眼中的化外风情。

  • 将相之思
    廉颇、孙叔敖典故的并置,实为对景龙年间"斜封官"乱政的讽喻,《朝野佥载》记当时"屠沽贩竖,皆银章青绶",与诗人"释系应分爵"的期待形成尖锐对比。

文学回响

此组诗承鲍照《代苦热行》之凄厉,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之孤绝。其"层堂不可违"与宋之问"近乡情更怯"异曲同工,共构盛唐贬谪诗学的精神坐标。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曰:"燕公南荒之作,骨力沉雄,犹带河朔之气。"

赏析

张说《南中送北使二首》以简净之笔勾勒出流贬者的血泪长卷。首章"合浦叶"化用《后汉书》孟尝典,落叶归根之愿与"南风""北使"的意象交织,形成时空错位的凄怆——岭南红颜已成白首秋霜,层堂高歌终作炎海沾衣。明人钟惺《唐诗归》评此"将人生盛衰之变,压缩在渡岭一瞬",而"血沾衣"三字更被清人沈德潜称为"孤臣裂眦之音"(《唐诗别裁》)。

次章以"鬼门""瘴江"的险恶地理开篇,却暗藏《楚辞》式的地狱图景。当"夷歌芦酒"的异域风情反增哀戚,"和亲款塞"的政治批判便喷薄而出。近人傅璇琮指出:"张说借苏武典自况,以冯唐喻使者,将个人冤屈与边患危机熔铸为历史棱镜"(《唐代诗人丛考》)。最终"皇恩可收"的希冀,实为绝望中的反语,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贬谪诗最痛切处,正在其克制的温柔"(《唐诗杂论》)。

两诗以"泪"为眼:前章之泪染红衣是生命力的溃散,后章之泪浸夷歌则是文化认同的撕裂。学者葛晓音认为这种"双重放逐"(地理与精神)的书写,奠定了中唐贬谪诗的范式(《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全篇不作剑拔弩张语,而沉郁顿挫处,自有金戈之气破纸而出。

点评

张九龄《南中送北使二首》以岭南瘴疠之地映照宦海浮沉,钱钟书《谈艺录》评其"以地理之荒远写心理之郁结,合浦叶、洛阳尘,物象流转间自见迁客心事"。首章"红颜白首"之叹,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十字写尽士大夫蹉跎之悲,较之鲍照《拟行路难》更见唐人气象"。

次章"夷歌芦酒"句,陈贻焮《唐诗论丛》独赏其"化边鄙俗物为典雅诗料,瘴江鬼门中自存雍容气度"。尾联"冯唐李广"之典,程千帆《古诗考索》点明:"九龄以初盛唐之交的独特视角,将个人待罪之愤与边患之忧熔铸为历史叩问,遂使送别诗具史诗深度。"

近人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特别指出:"这组诗开创了以岭南风物重构政治抒情诗的范式,中唐柳宗元《岭南江行》诸作实肇端于此。"其"泪尽血沾衣"与"深怀汉国羞"的互文,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最沉重的笔墨,往往藏在最克制的对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