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司业挽歌二首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张说执笔的手在素绢前久久悬停。案头摊开的《扬子云集》被风翻动,恍惚间他仿佛又见崔融披着初唐的霞光走来——那位以《洛出宝图颂》震动文坛的"文章四友"之一,此刻只化作两首挽歌中的叹息。
一、海岱英灵的陨落
"海岱英灵气"起笔便见格局。据《旧唐书》载,崔融卒于神龙二年(706年),其籍贯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正处"海岱之间",《尚书·禹贡》称"海岱惟青州"。张说以地理意象开篇,暗合唐人"地灵人杰"的宇宙观。胶庠(周代学校)礼乐之资的追述,实则指向崔融执掌国子司业(唐代最高学府副职)的仕宦生涯,新旧《唐书》均载其"掌朝廷制诰"的文学功业。
二、长安文坛的集体记忆
"风流满天下"绝非虚誉。《唐诗纪事》记载崔融"为文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武则天巡幸嵩山时,其《启母庙碑》令"百官皆望尘而拜"。张说特意选取扬雄、谢灵运两个典故:前者对应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对赋体文的革新,后者暗指其山水诗的成就。末句"遗恨不同时"的痛切,在《张说年谱》中可找到注脚——当崔融活跃于武周文坛时,张说尚在岭南流放。
三、墓田威仪下的文脉哀思
第二首转入葬礼场景。"象设华馆"典出《楚辞·招魂》,唐代贵族墓前确设华表仪仗。但张说笔锋陡转,让凤池(中书省)、麟史(史馆)这些崔融工作过的官署都成为悼亡主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来埋玉树"的双关:《世说新语》载庾亮葬时何充叹"埋玉树著土中",而崔融生前最后作品正是《则天哀册文》——为女皇撰写悼词的人,转眼竟也成了被悼念的对象。
暮色漫上窗棂时,张说在结尾落下"流恨满山川"。这五个字里藏着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文坛阵痛:四杰已逝,陈子昂早亡,如今连崔融这样的律诗奠基者也溘然长逝。但那些未完成的诗格理论,那些尚未臻至顶峰的宫廷唱和,都随着邙山的黄土,永远封存在神龙年间的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