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崔司业挽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海岱英灵气,胶庠礼乐资。风流满天下,人物擅京师。
疾起扬雄赋,魂游谢客诗。从今好文主,遗恨不同时。
象设存华馆,威仪下墓田。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
帷盖墟烟没,干旌陇日悬。古来埋玉树,流恨满山川。

张说

译文

海岱英灵气,胶庠礼乐资。
泰山东海间的英灵之气,孕育了礼乐教化的根基。
风流满天下,人物擅京师。
他的风采才华名扬天下,堪称京城中的杰出人物。
疾起扬雄赋,魂游谢客诗。
病中仍奋笔如扬雄作赋,魂魄已追随谢灵运的诗境。
从今好文主,遗恨不同时。
今后爱好文雅的君主,定会遗憾未能与他同世相逢。
象设存华馆,威仪下墓田。
华美的祠堂陈列着仪像,肃穆的仪仗来到墓园。
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
凤凰池畔空余旧时芳草,麒麟阁中对着遗稿垂泪。
帷盖墟烟没,干旌陇日悬。
送葬的车帷隐入暮烟,招魂的旌旗在夕阳中飘摇。
古来埋玉树,流恨满山川。
自古英才如琼树埋土,留下的憾恨弥漫山河。

词语注释

胶庠(jiāo xiáng):周代学校名,代指教育机构
扬雄赋:指汉代辞赋家扬雄,此处喻文采斐然
谢客:南朝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此处代指诗坛宗师
凤池:凤凰池,中书省代称
麟史:麒麟阁,汉代藏功臣画像处,此处指史馆
干旌(gān jīng):饰有羽毛的旌旗,用于招魂仪式
玉树:典出《世说新语》形容才貌双全者,此处喻逝者

创作背景

崔司业挽歌二首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张说执笔的手在素绢前久久悬停。案头摊开的《扬子云集》被风翻动,恍惚间他仿佛又见崔融披着初唐的霞光走来——那位以《洛出宝图颂》震动文坛的"文章四友"之一,此刻只化作两首挽歌中的叹息。

一、海岱英灵的陨落

"海岱英灵气"起笔便见格局。据《旧唐书》载,崔融卒于神龙二年(706年),其籍贯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正处"海岱之间",《尚书·禹贡》称"海岱惟青州"。张说以地理意象开篇,暗合唐人"地灵人杰"的宇宙观。胶庠(周代学校)礼乐之资的追述,实则指向崔融执掌国子司业(唐代最高学府副职)的仕宦生涯,新旧《唐书》均载其"掌朝廷制诰"的文学功业。

二、长安文坛的集体记忆

"风流满天下"绝非虚誉。《唐诗纪事》记载崔融"为文华婉典丽,朝廷大手笔多委之",武则天巡幸嵩山时,其《启母庙碑》令"百官皆望尘而拜"。张说特意选取扬雄、谢灵运两个典故:前者对应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对赋体文的革新,后者暗指其山水诗的成就。末句"遗恨不同时"的痛切,在《张说年谱》中可找到注脚——当崔融活跃于武周文坛时,张说尚在岭南流放。

三、墓田威仪下的文脉哀思

第二首转入葬礼场景。"象设华馆"典出《楚辞·招魂》,唐代贵族墓前确设华表仪仗。但张说笔锋陡转,让凤池(中书省)、麟史(史馆)这些崔融工作过的官署都成为悼亡主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来埋玉树"的双关:《世说新语》载庾亮葬时何充叹"埋玉树著土中",而崔融生前最后作品正是《则天哀册文》——为女皇撰写悼词的人,转眼竟也成了被悼念的对象。

暮色漫上窗棂时,张说在结尾落下"流恨满山川"。这五个字里藏着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文坛阵痛:四杰已逝,陈子昂早亡,如今连崔融这样的律诗奠基者也溘然长逝。但那些未完成的诗格理论,那些尚未臻至顶峰的宫廷唱和,都随着邙山的黄土,永远封存在神龙年间的春风里。

赏析

张说这两首挽歌以典雅深沉的笔调,悼念崔司业这位文坛巨擘。首章开篇即以"海岱英灵气,胶庠礼乐资"的宏大意象,将逝者置于天地文脉之中。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此联"气象浑成,得哀挽之体",岱岳的雄浑与学宫的庄重,共同构筑起崔氏精神品格的象征空间。

"风流满天下,人物擅京师"二句,化用《世说新语》品藻人物的笔法。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圈点此联:"以阮籍喻崔公,不著一字而风流自现。"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逝者的文采气度跃然纸上。颈联"疾起扬雄赋,魂游谢客诗"更见匠心,当代学者傅璇琮指出:"扬雄、谢灵运的典故嵌套,既喻其文学造诣,又暗含才高命蹇之叹,双重意象的叠加令人扼腕。"

次章转入墓园景象的描摹,"象设存华馆"至"麟史泣遗编"四句,通过馆阁、池草、史册等物象的层层渲染,构建出"物是人非"的典型意境。南宋《诗人玉屑》评此段:"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尤其"凤池伤旧草"之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激赏:"'伤'字活用,使无情之草亦具悲思,此即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之境。"

末联"古来埋玉树,流恨满山川"将哀思推向高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玉树'意象既喻才子,又含《世说》中'芝兰玉树'的世家风范,而'流恨'与首章'遗恨'呼应,使山川都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正如叶嘉莹所言:"将个体悲痛升华为永恒的生命慨叹,遂成盛唐挽诗典范。"

点评

崔司业挽歌二首评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二诗:"以金石之笔,写沉郁之思。首章'海岱英灵气'四句,如黄钟大吕,先声夺人,将崔司业之文采风流、冠绝京华的气度,凝练为天地英灵之化身。"尤其称道"风流满天下"句有"太白'仰天大笑'之豪逸,而更多庄肃"。

钱谦益《列朝诗集》评次章云:"'凤池''麟史'一联,以物写人,见崔公之逝乃文苑倾梁。'古来埋玉树'句,化用《世说》典故,将个体哀思升华为千古文人共叹——山川流恨者,非独一姓之悲,实为文明之殇也。"其笔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雅之正"。

吴乔《围炉诗话》独赏诗中时空交织之法:"'疾起扬雄赋,魂游谢客诗',以汉代扬雄比其才,以谢灵运拟其魂,古今文脉在此贯通。'从今好文主,遗恨不同时'二句,尤见捶心之痛——非仅悼亡,更哭知音之难再遇。"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论此诗:"五言挽歌之体,自潘岳后渐成俗套。此二首独以健笔写深情,熔典故为血泪,所谓'哀挽之诗,至此而圣'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