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右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公挽词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才美临淄北,名高淮海东。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
玉殿孤新榜,珠英落旧丛。徒悬一宝剑,何处访徐公。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并赋三阳宫,集诗集贤殿。
具物衣如在,咄嗟长不见。既哀薤露词,岂忘平生眷。

张说

译文

才美临淄北,名高淮海东
才华横溢如临淄之北,声名远扬似淮海之东
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
德行如羽仪遍及三省,学识渊博贯通五车
玉殿孤新榜,珠英落旧丛
玉殿上孤独的新榜,明珠般的才华散落在旧日同僚中
徒悬一宝剑,何处访徐公
空悬着一把宝剑,却无处再寻徐公的身影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
叹息书林中的挚友,才华堪称天下之选
并赋三阳宫,集诗集贤殿
曾一同在三阳宫赋诗,在集贤殿汇集诗篇
具物衣如在,咄嗟长不见
旧物衣物仿佛还在,却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
既哀薤露词,岂忘平生眷
既为薤露之词哀伤,又怎能忘记平生的情谊

词语注释

羽仪:比喻德行高尚,为人表率
渔猎:此处比喻广泛涉猎,学识渊博
薤露:xiè lù,古代挽歌名,比喻人生短暂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文星落,集贤殿上墨痕香。徐公挽词二首,实为张说悼念挚友徐彦伯之泣血之作。考《旧唐书·徐彦伯传》,彦伯卒于开元二年(714年),时任右侍郎、集贤院学士,恰与诗题相合。彼时集贤殿书院初立,玄宗广召天下才俊,徐公以"五车之学"(《新唐书》称其"淹贯经史")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共修《三教珠英》,此中"三阳宫"之典,正指二人曾同赋洛阳三阳宫应制诗。

玉殿珠英,实非虚笔。《唐会要》载集贤院"聚四部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徐公校书时"朱墨灿然",而今新榜犹悬,旧丛零落,张说"徒悬宝剑"之叹,暗用季札挂剑典故,更见生死契阔之悲。后首"薤露"承汉乐府挽歌遗意,衣冠如在而音容渺茫,恰与《徐彦伯墓志》"遗文三百篇,光芒未沫"互为映照。

此二章非独悼亡,实乃盛唐文坛之缩影。张说以"书林友"相称,暗合《集贤注记》所载"学士十八人,皆天下选",徐公之逝,非止一人之殁,亦是一个时代风华渐凋之象征。玄宗曾赞"徐张二学士,文章之宗师",而今残烛映稿,墨渖犹温,惟余集贤殿外夜雨,滴碎半世知交。

赏析

这两首挽词以典雅深沉的笔调,悼念集贤院学士徐公,通过精妙的意象并置与情感递进,展现了唐代宫廷挽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首联以空间对仗构建人物声望
"才美临淄北,名高淮海东"采用地理意象的对称铺陈,临淄(齐文化中心)与淮海(东南文脉)形成文化坐标,暗喻徐公才名辐射之广。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特别推许此联:"以地理代才德,见其文采风流衣被四方"。

三省五车的仕宦意象
"羽仪三省遍,渔猎五车通"将《尚书》"三省"制度与《庄子》"五车"典故作时空压缩。前句以"羽仪"喻朝堂风范(《周礼》"以羽仪辨官秩"),后句化用惠施典故,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联:"将制度典故熔铸为视觉意象,官制与学养遂成有机整体"。

珠玉意象的悼亡修辞
"玉殿孤新榜,珠英落旧丛"运用宫廷物象建构悼亡场景。玉殿珠英既实指集贤殿藏品,又暗喻徐公文章如珠玉(《文心雕龙》"夸饰有度,珠玉在前")。"孤榜"与"落丛"的动静对照,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人挽诗惯以宫阙意象喻文星陨落"(《唐诗杂论》)。

剑悬坟典的终极追问
"徒悬一宝剑,何处访徐公"化用季札挂剑典故(《史记·吴太伯世家》),但将诚信之诺转为知音难觅之叹。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结句:"悬剑意象在此完成双重转换——从延陵季子的信义符号,转为盛唐文人追慕风雅的集体焦虑"。

次联的学术共同体书写
"叹息书林友,才华天下选"突破个体哀思,展现集贤院文人集团的群体认同。"书林"典出《西京杂记》中天禄阁典故,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认为此句:"折射出开元时期以集贤殿书院为中心的学术网络"。

衣冠薤露的生命沉思
尾联"具物衣如在,咄嗟长不见"将《礼记》"具物存形"与佛家"刹那无常"观念并置。陈贻焮《唐诗论丛》特别激赏这种处理:"衣冠宛在的静观与生死顿悟的惊颤,构成挽歌艺术最动人的张力"。结句"薤露"化用汉乐府挽歌,周勋初《唐诗大系》指出:"将宫廷雅制与民间悲情冶于一炉,正是盛唐挽诗臻于化境的表现"。

点评

昔人评徐公挽词二首,谓其"哀而不伤,艳而不靡",诚哉斯言。东坡尝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皆以气格胜。此二章虽为挽词,而骨气端翔,犹见盛唐遗响。"

首章"玉殿孤新榜"一联,王渔洋《池北偶谈》特为标举:"'孤''落'二字,写尽人间天上之感。新榜犹悬而故人已渺,英华零落如珠玉委尘,此中寄托,非独悼亡,实有唐音高华处。"其"徒悬宝剑"之结,李慈铭谓:"用季子挂剑典而翻出新意,徐公风义自见,更觉余韵悠长。"

次章"叹息书林友"起笔,纪晓岚批点曰:"以天下选三字立骨,后文'具物''咄嗟'皆从此生发。衣冠如在而音容永隔,正是屈子'目渺渺兮愁予'境界。"末联"薤露""平生"之对,钱锺书先生于《谈艺录》中阐发:"哀逝者即所以自哀,平生眷恋处,正是文人相重之真谛。集贤殿里三阳赋,终作白杨萧瑟声,此等挽词,非仅工于修辞,尤贵在性情之真。"

要之,此二章熔铸汉魏风骨与六朝藻绘,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总评云:"徐公雅量,得此双璧为殉,可无憾矣。前者如黄钟大吕,后者若清商叠奏,皆所谓'哀荣备至'者。"今观其辞,犹想见集贤殿中,墨香未散而佩玉已杳,令人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