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灉湖

2025年07月05日

念别灉湖去,浮舟更一临。千峰出浪险,万木抱烟深。
南郡延恩渥,东山恋宿心。露花香欲醉,时鸟啭馀音。
涉趣皆留赏,无奇不遍寻。莫言山水间,幽意在鸣琴。

张说

译文

别灉湖
告别灉湖
念别灉湖去,浮舟更一临。
怀着离别的思绪离开灉湖,乘着小舟再次靠近它。
千峰出浪险,万木抱烟深。
千座山峰从波涛中耸立显得险峻,万株树木笼罩在深深的烟雾中。
南郡延恩渥,东山恋宿心。
南郡的恩泽绵长深厚,东山让人留恋往昔的心情。
露花香欲醉,时鸟啭馀音。
带着露珠的花朵香气浓郁令人陶醉,鸟儿不时啼鸣留下余音。
涉趣皆留赏,无奇不遍寻。
所到之处都值得驻足欣赏,没有一处奇景不被探寻。
莫言山水间,幽意在鸣琴。
不要说山水之间只有风景,那幽深的情趣正在琴声中流淌。

词语注释

灉湖(yōng hú):湖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诗人虚拟或特定湖泊。
恩渥(ēn wò):深厚的恩泽。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涉趣(shè qù):经历或体验的趣味。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洞庭之滨的灉湖烟波浩渺,张说立于舟头,衣袂翻飞若孤鹤临风。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三朝的政治家,此刻将赴荆州长史之任,回望湖畔千峰如黛,万木含烟的景致,笔下流淌出"千峰出浪险,万木抱烟深"的苍茫意境。

开元初年的政治风云中,张说因与姚崇政见相左而外放。此去南郡虽蒙圣恩,然"东山恋宿心"句里,仍可窥见诗人对庙堂的眷恋。史载其任岳州刺史期间,常于巴陵山水间寄托情怀,这"露花香欲醉"的湖畔,或许正是他排遣郁结的所在。

诗人以谢安"东山高卧"自况,却在"涉趣皆留赏"的闲适背后,暗藏"幽意在鸣琴"的士大夫理想。唐代文人出仕与归隐的双重情结,在此化作湖光山色间的琴韵——那琴弦震颤的,何尝不是盛唐前夕,一代文臣在政治漩涡中依然坚守的文化品格?

赏析

诗人笔下的灉湖别离,并非寻常的伤怀之作,而是一幅以山水为绢帛、以琴音为墨彩的文人写意画。千峰"出浪险"与万木"抱烟深"的意象组合,刚柔相济——前者以"出"字赋予山峦破浪而出的动势,后者用"抱"字拟人化地描摹林木含烟的缠绵。这种构图方式,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在空间层次上形成垂直的张力,将湖光山色压缩成极具震撼力的立体画卷"。

"露花香欲醉"与"时鸟啭馀音"的感官描写尤为精妙。露珠浸润的花香本不可见,却因"欲醉"的拟人化处理产生味觉通感;鸟鸣本为瞬时声响,"馀音"二字却延长了听觉体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指出:"这种通感修辞是盛唐山水诗的重要特征,诗人通过感官的错位交融,达成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诗中"东山恋宿心"用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暗含仕隐矛盾的心理张力。而尾联"莫言山水间,幽意在鸣琴"化用伯牙鼓琴的意象,将离别情绪升华为艺术境界。《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强调此句:"琴音成为沟通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媒介,使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这正是文人山水诗的最高追求"。

全诗情感流转如湖波荡漾:从首联"念别"的怅惘,到中联发现山水之美的欣喜,再至尾联以琴喻志的旷达。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评点:"这种情感的三重奏,完美呈现了唐代士人'外儒内道'的精神结构——表面是宦游别离,内里却藏着林泉高致"。

点评

此诗如青峰出云,初读但觉烟波满眼,细品方悟其中万壑松风。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盛赞:"张说(作者)山水诗,骨气沉雄而韵致清远,如'千峰出浪险,万木抱烟深'十字,写尽洞庭气象,直可作金碧山水悬之素壁。"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具慧眼:"'露花香欲醉'五字,非止摹景,实乃以芳菲写离思,较之'杨柳依依'更得含蓄三昧。末句'幽意在鸣琴',正是《文心雕龙》所谓'神与物游'之化境。"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唐诗杂论》中特赏其结构:"前四句如泼墨写意,中四句转工笔敷彩,至'涉趣''无奇'处忽作哲理升华,终以琴韵收束全篇。此种章法,实开王维《蓝田石门精舍》先声。"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更点出其精神内核:"'东山恋宿心'一句,暗用谢安高卧典故,将宦海浮沉与林泉之志打成一片。张说以宰相之尊而作此清音,可见盛唐人胸中自有丘壑,庙堂江湖原不过一曲琴中阴阳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