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至尉氏创作背景考略
暮色漫漶于阮公台畔,诗人驻马长啸,声振林標。此际汴梁古道烟尘未散,尉氏城堞已浸在晚照之中——唐开元年间,宋之问谪迁途经故地,见城阙依旧而人事全非,遂以五言古体铸就这阕《至尉氏》。
一、阮公台与尉氏地理
阮公台典出魏晋名士阮籍,其啸台遗迹在尉氏东南三十里。唐时尉氏属汴州要冲,《元和郡县志》载"其地襟带漕渠,舟车辐辏",诗人临台远眺,所见"桑中雉未飞,屋上乌犹在",实以《诗经·桑中》雉鸣意象暗喻民生凋敝,而"屋乌"典出《尚书大传》"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暗扣其兄昔年治绩。
二、兄弟治绩的镜像对照
"吾兄昔兹邑"特指宋之问兄长宋之悌曾任尉氏令。《旧唐书》载其"为政宽简,民立生祠",诗中"慈惠留千室"正与此呼应。然诗人此刻以戴罪之身过境,"途逢旧甿吏"的盛情迎迓,反衬出"高名安足赖"的宦海浮沉之叹。安史之乱前的唐帝国表面承平,实则"故物今皆改"已暗伏危机预兆。
三、鲁卫之政的深意结穴
末句"始知鲁卫间,优劣相悬倍"化用《论语》"鲁卫之政,兄弟也"典故。春秋时鲁卫两国虽同源而治效迥异,诗人借此暗喻:同出科举仕途的兄弟二人,今竟成"庙堂与江湖"的云泥之别。天宝年间吏治渐弛,此诗实为盛唐转向期士人心理的微妙注脚,在怀古的表象下,蛰伏着对开元盛世消逝的隐忧。
按:《全唐诗》卷五十三收录此诗时题注"时谪官过此",考宋之问生平,当为景云年间流放钦州途中所作。尉氏古驿道上的尘烟,终将诗人"友于存四海"的理想,湮没在"优劣相悬倍"的现实沟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