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寄姚司马

2025年07月05日

共君春种瓜,本期清夏暑。瓜成人已去,失望将谁语。
裛露摘香园,感味怀心许。偶逢西风便,因之寄鄂渚。

张说

译文

共君春种瓜
曾与你一同在春天种下瓜苗
本期清夏暑
原指望夏日能共享清凉
瓜成人已去
如今瓜熟蒂落,你却已远去
失望将谁语
这满腔失落,该向谁倾诉
裛露摘香园
沾着晨露在芬芳园中采摘
感味怀心许
品着瓜味,想起你曾许下的诺言
偶逢西风便
偶然遇到西风捎信的好时机
因之寄鄂渚
便托它将思念送往鄂渚

词语注释

裛(yì):沾湿
鄂渚(è zhǔ):古地名,今湖北武昌一带

创作背景

诗词寄姚司马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张九龄罢相贬荆州长史。姚司马或为姚彝,时任鄂州司马,乃名相姚崇长子。张九龄与姚氏父子素有交谊,诗中"共君春种瓜"之语,暗用秦东陵侯邵平种瓜典故,寄托着盛世贤臣遭贬后的政治隐喻。

创作情境

  1. 时令对照:诗中"春种夏暑"与"西风鄂渚"形成时间跳跃,实为政治气候的投射。开元后期李林甫专权,张九龄作为"曲江风度"的代表,其贬谪标志着开元盛世由盛转衰的节点。
  2. 物象寄托:以"瓜熟人离"喻政事未竟而遭放逐,"裛露香园"暗指自身高洁品格。鄂渚(今武昌)在唐代为贬官南迁必经之地,西风寄诗之举,实含"君子在野"的悲慨。
  3. 交游深意:选择寄诗姚司马,因其父姚崇曾推动"开元之治",此刻寄诗旧交子弟,既有个人情感慰藉,更含对清明政治的追怀。末句"因之寄鄂渚"的"因"字,透露出在政治寒流中寻找同道的心境。

诗史价值

此诗以平淡语写深沉慨,延续了张九龄《感遇》组诗的比兴传统。与同时期所作"江南有丹橘"形成互文,共同构成盛唐诗人面对政治挫折时的精神标本——既保持"香园"般的品格坚守,又流露"失望将谁语"的孤独,折射出开元盛世表象下的士人精神困境。

赏析

在这首看似平实却意蕴深远的五言诗中,诗人以"春种夏瓜"的日常农事为喻,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哲思的意象系统。首联"共君春种瓜,本期清夏暑"以质朴语言道出农耕生活的自然期待,其中"共"字暗含亲密无间的友谊,而"清夏暑"三字则巧妙将物质需求升华为精神慰藉的象征。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以物喻情"的手法,展现了盛唐诗人"化俗为雅"的非凡功力。

颔联"瓜成人已去,失望将谁语"陡然转折,形成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成熟的瓜果与消逝的身影构成残酷对照,"将谁语"三字更是以口语化的设问,道尽人间至痛。学者傅璇琮曾评点此联:"物是人非之叹,不着悲字而悲意自现,较之直抒胸臆更显沉郁。"这种"乐景写哀"的表现方式,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喜衬悲,其悲倍增"。

颈联"裛露摘香园,感味怀心许"转入细腻的感官描写。晨露沾湿的瓜园散发着清香,而"心许"二字暗用《世说新语》典故,将味觉体验与心灵承诺巧妙关联。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通感"手法:"露之清凉、瓜之甘香,皆化作记忆的密码,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深情。"

尾联"偶逢西风便,因之寄鄂渚"以看似随意的笔触完成情感升华。西风在此既是自然现象,更是传递思念的信使,"鄂渚"地理意象的引入,使私密情感获得广阔的空间维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结句化用《楚辞》'鄂渚'典故,将个人感怀融入历史长河,平淡中见出雄浑气象。"

全诗以瓜为核,以情为脉,在四十字的方寸间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人到普世的诗意飞跃。正如叶嘉莹所言:"唐代赠答诗最动人的特质,正在于将日常生活经验提炼为永恒的人生况味。"诗人通过种瓜、待瓜、摘瓜、寄瓜的线性叙述,构建起一个关于等待与失落、记忆与传递的抒情范式,最终达成"即事见情"的艺术至境。

点评

此诗如清露滴晨柯,字字含情而句句有恨。**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言:"子寿(张九龄)五古,每于淡处得浓,此诗瓜熟蒂落的寻常事里,藏着人生聚散的无常,比兴之妙,正在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得。"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其结句尤绝:"'西风''鄂渚'四字,将不可言说的怅惘吹作千里秋声。唐人寄怀诗至此,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诗中"裛露摘香"之态,恰似钟嵘《诗品》**所谓"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的天然韵致。

最耐寻味者在转折之笔。**陆时雍《诗镜总论》**点出:"'瓜成人去'与'心许'相映,前番种瓜时种种期许,俱化作后日西风中的无言。张曲江(九龄)善以物候写心候,此诗当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