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赵二尚书彦昭北伐

2025年07月05日

虏地河冰合,边城备此时。兵连紫塞路,将举白云司。
提剑荣中贵,衔珠盛出师。日华光组练,风色焰旌旗。
投笔尊前起,横戈马上辞。梅花吹别引,杨柳赋归诗。

张说

译文

虏地河冰合
胡虏之地,河流已结冰
边城备此时
边塞城池,此刻正严阵以待
兵连紫塞路
大军连接着紫塞(长城)的道路
将举白云司
将领们高举白云司(指兵符)
提剑荣中贵
手持宝剑,荣耀归于朝中权贵
衔珠盛出师
口衔宝珠,盛大出征
日华光组练
日光映照着铠甲,闪耀夺目
风色焰旌旗
风中旌旗猎猎,如火焰般舞动
投笔尊前起
放下笔墨,在尊前起身
横戈马上辞
横持长戈,马上辞别
梅花吹别引
梅花飘落,吹奏离别的曲调
杨柳赋归诗
杨柳依依,吟咏归来的诗篇

词语注释

虏地:胡虏之地,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紫塞:指长城,因土色紫而得名
白云司:古代兵符的代称
组练:指铠甲,组为丝带,练为白绢,形容铠甲精美
投笔:放下笔墨,指弃文从武
横戈:横持长戈,指准备战斗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大唐,正步入盛世的流光。彼时朔方节度使王晙奏请北伐后突厥,玄宗命兵部尚书赵彦昭为朔方道大总管,统兵出征。张说这首壮行诗,便作于长安城外的灞桥烟柳之下。

史载赵彦昭乃景龙年间进士,曾以"文翰历台省"入相,此番以尚书之尊执掌戎机,恰是盛唐文人出将入相的典型。诗中"提剑荣中贵"暗合其"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的身份,"衔珠盛出师"则对应《旧唐书》所载"赐紫金鱼袋"的殊荣。那日华光照耀的组练甲胄,分明映照着开元二年(714年)玄宗亲授节钺的煊赫仪仗。

诗人以"紫塞""白云"对举,化用《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紫"的典故,将地理的苍茫与职司的崇高熔铸一炉。横戈马上之际,犹见"梅花吹别引"的雅致——这恰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气度,金戈铁马与阳关三叠竟可同气相应。《唐诗纪事》载赵彦昭"工诗好琴",张说特以"杨柳赋归"相期,既合折柳送别古意,又暗含《诗经·采薇》的凯旋之思。

当时九姓铁勒尚在漠北盘桓,而诗中"虏地河冰合"的凛冽,实则是以《汉书·匈奴传》"秋马肥,大会蹛林"的典故意象,为这场承载着天宝之前最后拓边理想的北伐,蒙上一层华美而苍凉的光晕。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盛唐时期北伐将士的豪情壮志,通过密集的军事意象与自然风物的交织,构建出刚柔相济的艺术境界。

意象经营如金戈映日
"日华光组练,风色焰旌旗"二句尤为精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诗人将铠甲(组练)与旌旗置于日光与风色的动态光影中,金属反光如日华流动,旌旗翻卷似火焰升腾,静态装备顿生磅礴气势"。紫塞(长城)、白云司(兵部)等典故的运用,既显军事行动的庄严性,又暗含"天人相应"的古典美学。末联"梅花吹别引,杨柳赋归诗"则突然转入婉约,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认为此乃"盛唐边塞诗特有张力——铁血征程与春闺柔肠的二元统一"。

情感抒发似层波叠浪
全诗情感脉络呈递进式发展。开篇"虏地河冰合"的严酷环境描写,奠定肃杀基调;至"提剑荣中贵"六句,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分析称:"通过'荣''盛''光''焰'等饱和色彩词汇的堆叠,形成情感洪流,展现唐军气吞山河的威势"。而横戈马上、投笔从戎的细节,恰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所言:"捕捉到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集体心理"。结尾处折柳赠梅的温情,则被《唐代文学史》评为"在铁血画卷上勾勒的柔情线条,暗示将士对家国的双重忠诚"。

时空架构具史诗品格
诗中暗含精妙的时空转换:从"河冰合"的北伐时令,到"赋归诗"的凯旋想象,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激赏这种"以瞬间动作包容时间纵深的写法"。"兵连紫塞路"的空间延展与"杨柳赋归诗"的时间展望相呼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认为此手法"突破征行诗的现场局限,赋予作品纪念碑式的史诗感"。这种时空处理方式,正是盛唐边塞诗区别于其他时期同类作品的重要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排律之工,莫过于此。'日华光组练,风色焰旌旗'二句,壮采飞动,直摩盛唐之垒。"其评点着眼于诗歌对仗之精工与气象之雄浑,可谓的评。

近代学者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则从用典角度赏析:"'白云司'用黄帝典故,'投笔'取班超事,皆自然浑成。末联以'梅花''杨柳'柔笔收束铁马金戈,刚柔相济,深得诗家三昧。"

当代文学史家袁行霈先生特别推崇诗中时空处理:"'虏地''边城'的空间延展与'日华''风色'的光影流动,构成恢弘的立体画卷。结句归思与出征形成情感张力,较之单纯颂战更显人文厚度。"

明末清初诗论家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唐人边塞诗贵在气象,此篇'兵连紫塞路,将举白云司'十四字,便抵得《吊古战场文》数百言。"此论揭示该诗以少总多的艺术特质。

艺术特色总评

  1. 对仗技法:"河冰合"与"备此时"形成因果对,"紫塞路"与"白云司"构成色彩对
  2. 意象组合:将"组练""旌旗"等军事意象与"梅花""杨柳"等自然意象熔于一炉
  3. 情感节奏:由"提剑""横戈"的激昂转为"吹别引""赋归诗"的深婉,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