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宋休远之蜀任

2025年07月05日

求友殊损益,行道异穷申。缀我平生气,吐赠薄游人。
结恩事明主,忍爱远辞亲。色丽成都俗,膏腴蜀水滨。
如何从宦子,坚白共缁磷。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
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不及安人吏,能令王化淳。

张说

译文

求友殊损益,行道异穷申。
寻觅良友或有益或有损,践行大道或困顿或通达。
缀我平生气,吐赠薄游人。
凝聚我平生的志气,倾诉赠予远行的友人。
结恩事明主,忍爱远辞亲。
感恩侍奉贤明的君主,强忍不舍远离至亲。
色丽成都俗,膏腴蜀水滨。
成都的风俗绚丽多彩,蜀地的水滨肥沃丰饶。
如何从宦子,坚白共缁磷。
为何步入仕途的游子,坚守清白却同流合污?
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
日月永恒如千年的晨曦,河山壮丽似万族的春天。
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
胸怀笔墨书写祥瑞之府,身披野草戍守边疆风尘。
不及安人吏,能令王化淳。
不如做个安抚百姓的小吏,能使君王的教化归于淳朴。

词语注释

穷申:qióng shēn,困顿与通达,指人生境遇的两种状态。
膏腴:gāo yú,土地肥沃。
缁磷:zī lín,黑色与磷火,比喻污浊与清白。
怀铅:huái qiān,携带笔墨,指从事文书工作。
横草:héng cǎo,身披野草,形容戍边艰苦。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盛世如日中天,蜀地作为西南重镇,既是军事要塞,亦是文脉昌隆之所。宋休远奉诏赴蜀任职之际,朝野士人赠别之风盛行,张说此作便诞生于这般"以诗代柬"的雅集传统中。

诗中"结恩事明主,忍爱远辞亲"暗合《唐六典》所载官员铨选制度——凡五品以上皆由皇帝敕授。彼时蜀道虽经整修仍"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而"色丽成都俗"化用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之典,既赞蜀地物阜民丰,又暗含对友人治理之期的殷切期待。

"坚白共缁磷"典出《论语·阳货》,喻士人操守。张说时任中书令,亲历开元初年整饬吏治之政,故有"横草事边尘"之勖勉——此语本自《汉书·终军传》,暗合当时唐蕃在剑南道的拉锯态势。末句"王化淳"直指玄宗《令长新戒》"导德齐礼"的治国方略,将私人赠别升华至盛世治术的哲学高度。

全篇熔铸经史、政教与私谊,在三十字中完成从"行道穷申"的个体命运到"河山万族"的宏大叙事,恰是盛唐"文质彬彬"的最佳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赴蜀任职为线索,通过精妙的意象群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士人的精神追求与家国情怀。

意象的时空交响
"色丽成都俗,膏腴蜀水滨"二句构建出鲜明的空间意象,成都的繁华与蜀水的丰饶形成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是对蜀地的礼赞,更是对友人赴任之地的精神赋值"(《唐代诗人丛考》)。而"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则突然拉开时间维度,以日月永恒对比人世变迁,形成钱钟书所谓"瞬间与永恒的辩证"(《谈艺录》)。

情感的矛盾张力
诗中存在多重情感交织:"忍爱远辞亲"体现儒家"忠孝难两全"的伦理困境,程千帆评此句"将私人情感升华为士人责任"(《古诗考索》)。末句"不及安人吏,能令王化淳"则完成情感转折,叶嘉莹认为这种从个人离愁到济世情怀的升华,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迦陵论诗丛稿》)。

精神的淬炼表达
"坚白共缁磷"化用《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袁行霈解读为"以玉石的物理特性隐喻士人品格"(《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而"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的文武对举,据莫砺锋分析,展现了"初盛唐文人特有的功业想象"(《唐宋诗歌论集》)。

全诗在送别主题下暗含三个精神层次:表层是地理空间的转换,中层是伦理情感的抉择,深层则是士人价值的确认。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正如葛晓音所言:"将私人化的送别诗提升为展现时代精神的载体"(《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求友行道"开篇,立意在友道与仕途的辩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缀我平生'四字,如金针缀锦,将诗人半生襟抱缝入行囊,而'吐赠薄游'更见风雅之极——非施舍也,乃以诗心润远行。"颔联"忍爱远辞亲"五字,近代词学家龙榆生赞叹:"唐人宦游诗之眼目,'忍'字如蜀道巉岩,既见孝悌之痛,复显报国之坚。"

"色丽成都俗"一联,**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特别指出:"六朝余韵犹存而气象已开,杜少陵'喧然名都会'之先声也。以膏腴水滨喻宦途滋养,非实写风物,乃见盛唐诗人吞吐山河之概。"至"坚白共缁磷"句,**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有解:"用典如盐着水,公孙龙'坚白论'化作宦海浮沉之喻,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结句"不及安人吏"之转,**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为:"突然收煞如剑归鞘,前文锦绣山河俱化作吏治真章。太白'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抱负,至此转为循吏之思,可见盛唐士人精神之嬗变。"当代学者叶嘉莹更从诗教角度阐释:"'王化淳'三字重若千钧,非说教也,乃将《诗经》'岂弟君子'之理想,熔铸于巴山蜀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