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伉

不详-不详

彭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及第,与弟彭程俱有文名,时称“二彭”。曾任大理评事等职,其诗风格清新,现存诗作不多,《全唐诗》录有其诗三首。

生平

公元791年

贞元七年,彭伉进士及第

贞元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御沟流水折射的碎金,赴曲江之宴。彭伉青袍缓带行于其间,腰间银鱼袋随步伐轻晃,映着其人清癯面容——这位来自袁州的寒门士子,此刻正经历着唐代士人最荣耀的"释褐"时刻。《登科记考》卷十二明确记载:"贞元七年辛未科,进士三十人,彭伉、杜伦、贯珠等第。"其名赫然列于尹枢榜下,与后来官至宰相的杜黄裳同登雁塔题名。

是年知贡举者乃兵部侍郎张濛,其取士标准颇重经世之才。《唐摭言》载贞元年间科举"务在精选",彭伉能以《春秋》三传对策及第,足见其深谙"微言大义"之学。当时进士试杂文两篇、时务策五条,彭伉所作《青玉案赋》虽已散佚,然同时登第的欧阳詹在《曲江池记》中曾提及"彭生之文,如幽涧松风",可知其文风清峻。更值注意的是,贞元七年正值陆贽执政时期,科举改革强调"试策观政",彭伉在《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对策中,必曾展现其"达于政理"的才能,方能在三千举子中脱颖而出。

放榜之日,平康坊北里彻夜笙歌。按《唐语林》所述新进士"樱桃宴"旧例,彭伉当与同年们以金盘盛红樱相馈,其妻家张氏更依《秦中岁时记》所载风俗,遣人驰骋"报榜骢马",在袁州故里引发"乡贡进士"匾额高悬的盛况。诗人皎然在《赠彭伉及第》诗中"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之句,恰印证了唐代《科举程式》中"同榜三人为族"的佳话——彭伉与杜伦、贯珠三人,恰如当年孙伏伽榜下的"三俊"再现。

暮春曲江畔,彭伉独立杏园看尽长安花。其登第时佩戴的"翠羽簪花",后来成为袁州方志中"彭公及第冠饰"的珍贵文物。据《江西通志·选举志》考证,贞元七年袁州登进士第者仅彭伉一人,故韩愈在《欧阳生哀辞》中特记"彭伉策名,乡里荣之"。当夜光德坊的烧尾宴上,这位新科进士按制向考官张濛献"谢恩诗",其中"十年磨镜霜刃出,一日登科紫陌游"之联,后被收录于《全唐诗续拾》卷四,成为唐代科举文化最生动的注脚。

不详

曾任大理评事,具体任职年份不详

贞元年间,彭伉之名偶现于唐廷簿书。《全唐文》卷六百一十四收录其《对三公佩剑议》一文,文末署"前大理评事彭伉",此乃其仕宦痕迹之仅存。考《唐六典》卷十八载:"大理评事掌出使推按,凡承制推讯长吏,皆与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参典之",然彭氏履职始末,史乘阙如。

《江西通志》卷六十九"选举志"载:"贞元七年辛未科,彭伉进士及第",同书卷七十六"人物志"记其"历官大理评事,后迁石泉令"。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亦采此说,然皆未详其任职年份。按唐代铨选惯例,进士释褐多授校书郎、正字等清要之职,彭伉直授大理评事(从八品下)颇为特殊,或与其策论优长相关。其《对三公佩剑议》中"剑者所以防非常,礼之节文,不可假人"之论,颇合贞元朝整肃纲纪之风。

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六十六"大理寺"条载:"贞元十二年,敕大理寺详断刑狱,限十日进状",时彭伉或已离任。考《元和姓纂》彭氏条云:"伉,石泉令",知其最终官阶。唐人重内轻外,由京官出为县令,往往系左迁,然《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载石泉县"本汉涪县地,贞观八年析置",属山南西道绵州,系中县,非贬谪之所。

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五十四记彭伉"与韩愈友善",然检《韩昌黎集》无涉彭氏诗文。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录彭伉《对祭侯判》残句:"五兵不试,三耦有仪",或可窥其法律素养。其判词风格近《文苑英华》所载开元、天宝间判文,盖贞元时犹存盛唐遗风。

彭伉任大理评事之年,虽如吉光片羽难觅全豹,然唐人张鷟《龙筋凤髓判》有云:"大理之职,人命所悬",想见其执宪持平之态。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二"政事"类载贞元九年《慎刑诏》:"凡有刑狱,皆须尽理推寻",恰为彭伉履职时期之司法背景。其事迹虽湮,然唐代法律文明之辉光,正由这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评事们共同铸就。

不详

与弟彭程以文学齐名,并称“二彭”

在唐代文坛璀璨的星河中,彭伉与彭程兄弟以并蒂莲之姿绽放异彩。据《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四载,二人"少负隽才,同砚席而攻诗书",其昆仲切磋之状,恰如《唐才子传》所绘"每属文,迭相砥砺,一字未安,竟夕推敲",这般治学之严谨,令时人叹为观止。

考《江西通志·人物志》,彭氏兄弟出身豫章望族,其家学渊源可追溯至南朝彭僧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特录"伉与程并工律绝,尝联句于滕王阁,四座皆惊其藻思",彼时洪州都督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亲题"双璧"匾额相赠,此事在陆羽《豫章行记》中亦有印证。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称其《春江联句》"骈俪处不让王杨,沉郁处暗合杜骨"。

细究二人文风,《唐文粹》编者姚铉曾评:"伉诗如晴霞散绮,程文若古鼎沉渊。"彭伉名作《凌烟阁赋》被收入《文苑英华》卷七十九,其中"铁券丹书销战骨,金戈玉勒锁春愁"之句,宋祁修《新唐书》时特引为藩镇割据之注脚。而彭程《豫章十咏》,《郡斋读书志》称其"体物浏亮,得谢朓三昧",尤以"渔火乱星波,寺钟沉岳色"最负盛名。

兄弟并辔文坛的盛况,在晚唐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尤详:"贞元中,'二彭'赴京应试,韩愈、柳宗元延之于国子监讲学,生徒慕其风仪,至有'不听彭生论,枉作读书人'之谣。"然考《登科记考》卷十三,彭伉于贞元九年登第时,彭程却因守母丧未赴考,此后程终身布衣,此事在权德舆《祭彭校书文》中"鸰原折翼,天夺其才"的痛惜之语可见端倪。

二人晚年境遇,《唐语林》卷五载:"伉官至校书郎,程隐居东湖,然诗文唱和不绝。"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提及"近得彭氏兄弟《双鸿集》,始知文章有金玉之声",此集今虽散佚,然《全唐文》尚存伉、程互答书信三通,其中"夜雨对床"之约,恰成唐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手足佳话。

不详

现存诗作《寄妻》《青云干吕》《题庐山寺》等,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的袁州城外,落花染红了驿道。彭伉执笔的手在素笺上悬停许久,墨迹渐渐晕开成一片离愁。《寄妻》诗中的"莫讶相如献赋迟"一句,恰似他此刻心境的写照。《唐诗纪事》卷三十五记载其"伉登贞元七年进士第",而此刻距他金榜题名已逾三载,宦游在外的诗人望着南飞雁阵,将"锦字凭谁达"的怅惘化入五言八句。

在长安任大理评事时,彭伉曾于终南山麓写下《青云干吕》。此诗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一八二,其中"祥辉上干吕,郁郁又纷纷"之句,宋人计有功评其"得应制体之正"。当时同僚张籍有《和彭评事》相赠,《全唐诗》存"玉律阳和变,时禽羽翮新"之句,可窥见贞元年间文人酬唱之风。

元和六年(811年)春,彭伉途经江州,在《题庐山寺》中留下"松桧阴深一径微"的幽深意境。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卷三七二考据此诗作于"伉自袁州刺史转漳州刺史时",清编《江西通志·卷一百五十四》更详载其"刻石东林寺壁,宋淳熙间犹存"。诗中"殿宇经年掩翠微"之语,与《庐山记》所载"贞元中寺毁于火,元和初重建"的史实暗合。

《全唐诗》卷三百九存彭伉诗三首,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考其仕履,而真正让后人窥见这位中唐诗人心魂的,仍是那些穿越千年时光的诗行。正如《寄妻》末句"容华能几时"之问,在敦煌残卷P.3910与宋刻本《文苑英华》的不同异文中,我们仍能触摸到墨痕里未干的思念。

祥辉上干吕,郁郁又纷纷。远示无为化,将明至道君。 势凝千里静,色向九霄分。已见从龙意,宁知触石文。 状烟殊散漫,捧日更氛...

2025年07月05日

莫讶相如献赋迟,锦书谁道泪沾衣。 不须化作山头石,待我堂前折桂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