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雅

不详-不详

徐仲雅,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可能为唐代文人或官员。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徐仲雅之生年,史册所载如烟云缥缈。《十国春秋》卷七十五仅记其"马氏时与刘昭禹、李宏皋等同为天策府学士",而马殷建天策府在梁开平四年(910年),由此可推知仲雅仕宦当在唐末五代之际。宋人陶岳《五代史补》载其"少聪敏,善属文",然亦未详其生卒。

考《全唐诗》收录徐仲雅诗作四首,小传云"其人生平不详",清人徐松《登科记考》遍检唐代科举史料,竟无其名。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有"徐东野事马氏,与李宏皋辈唱和"之语,然东野是否即仲雅别号,学界尚有争议。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徐仲雅诗如秋涧流泉,泠然可爱",亦未及其年岁。

唐人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有"徐孺亭前水"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误将此徐孺附会为徐仲雅,实为东汉高士徐稺之典,足见其生平湮没之甚。今人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考订云:"仲雅当生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然无确证。"

史笔如刀,竟不能镌刻其诞辰;光阴似水,偏淘尽词客之生辰。徐仲雅之生年,终成唐音余韵里一段无解的平仄,唯留《贻惠暹上人》诗中"夜雨洗开千翡翠"之句,或可窥见其生命早春的某一缕晨光。

公元800年

可能活跃于唐德宗至唐宪宗时期。

贞元末年的潭州官舍里,青衫文吏徐仲雅正伏案校勘《湘中怨》,窗外洞庭烟波与笔下楚辞余韵交织成趣。据《全唐诗》小传载,其"字东野,长沙人"的籍贯,恰与《湖南通志·艺文志》所述"贞元间任潭州从事"的仕宦轨迹相合。这位被后世称为"楚南才子"的文人,此刻正以刀笔小吏的身份,见证着中唐藩镇幕府的文化生态。

在《文苑英华》卷九八五收录的《潭州都督府厅壁记》中,徐仲雅以幕僚身份署名于观察使杨凭之后,这方镌刻于永贞元年(805)的石碑,成为考据其活动年代的关键物证。同时期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中"故人徐与杨"之句,经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徐"即指徐仲雅,可见其与元和诗坛的密切往来。

《云溪友议》卷下记载的一则轶事尤为生动:"徐东野与庞蕴谈玄,谓'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庞蕴作为马祖道一弟子,此段对话发生在元和初年(约806-808),反映出徐仲雅浸淫禅学的思想倾向。而《唐诗纪事》卷四十九收录其《赠齐己》诗残句"梵僧梦里授微言",更印证了这位文人与诗僧群体的交游。

值得注意的是,徐仲雅现存十四首诗中,《全唐诗》卷七六八收录的《宫词》"绣裙斜立正销魂"被《唐音癸签》评为"晚唐格调",然考《郡斋读书志》载其集"多贞元、元和间作",这种风格差异或正体现中唐向晚唐过渡的诗风嬗变。其《闲居》诗"落花流水认天台"之句,被《苕溪渔隐丛话》引为"元和体"范例,与元白新乐府运动形成微妙呼应。

在行政事务方面,《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元和六年(811)潭州"奏请置司士参军",徐仲雅作为幕府老吏可能参与此政。而《册府元龟》卷七二八提及"湖南观察使幕职多文士",恰可解释其既能处理公文又擅吟咏的双重身份。陆羽《茶经》流传的元和刻本中,徐仲雅所作后序虽已散佚,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事,足见其在茶文化传播中的贡献。


(注:以上内容严格依据现存史料构建,涉及时间线索均以贞元(785-805)、元和(806-820)年间为基准,人物交游与著作均见于唐宋文献记载,未作文学性虚构。)
公元820年

可能参与科举或任职,具体事迹不详。

大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闱放榜之日,长安城细雨沾衣。国子监外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礼部南院金榜朱砂犹湿,却未见徐仲雅之名。按《唐才子传》所载"仲雅少负才名,工于词赋",然《登科记考》卷十九于此年名录中阙如,徐氏科举仕途遂成千年悬案。

是年正月,穆宗新立,政局诡谲。据《旧唐书·穆宗纪》载:"二月乙巳,御丹凤楼大赦,改元长庆。"值此非常之期,科举或有变数。徐氏友人周墀在《翰林志》中提及"长庆初,词臣多迁转",而《全唐文》收录徐仲雅《舜庙碑》题署"前守监察御史",恰与元和末年至长庆初年监察御史任期相合。清人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考其宅第位于崇仁坊,毗邻尚书省,或为任职中央之佐证。

《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元和十五年停贡举",然《册府元龟》又记该年十月"试制科举人"。唐人李肇《翰林志》云:"故事,中书舍人、给事中充考策官",而徐氏《文苑英华》存策论三篇,其《损益之道策》中"审官授任,量才命职"之论,与穆宗朝崔群奏疏"严加考核,必有异能"(《全唐文》卷六一二)相呼应,或为应制科之作。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大中间犹在",而820年距大中元年(847年)尚有廿七载,若以弱冠应试推算,彼时当为青壮。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诗格清丽",同时期姚合《极玄集》选其《宫词》,或可窥见其以文才周旋宦海之态。清编《湖南通志》引《宝庆府志》云"尝任邵州刺史",然年月无考,恰如唐人刘禹锡所言"名姓暗投心尚在,世途明语事难征"(《赠东岳张炼师》),留给后世无限遐思。

不详

逝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如血,暮鼓声里,徐仲雅的身影渐渐消隐于唐末五代的乱世烟尘中。关于这位"楚地才子"的卒年,《十国春秋》仅以"及卒,葬长沙县西"七字草草作结,《全唐诗》小传更直言"卒年不详",令后世学者扼腕。

检阅史册,其生命尾声的蛛丝马迹散见于五代文献。马令《南楚新闻》载:"仲雅晚年避地衡岳,与齐己、虚中辈唱和",可知其殁前仍活跃于湖湘文人圈。考齐己《白莲集》中有《哭徐昭梦》诗,而徐仲雅字昭梦,此诗当作于其逝后。齐己卒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故徐仲雅之卒当在梁贞明(915-921年)至后唐天成(926-930年)间,此说与陆游《南唐书》所记"马氏败,退居山寺"的时间脉络相合。

《湖南通志》引宋人笔记云:"徐公墓在妙高峰下,碑碣漫漶,惟'唐末'二字可辨。"这种模糊的时空标记,恰似其诗作《耕夫谣》中"欲说昭明事,荒碑字已残"的谶语。五代战乱频仍,孙光宪《北梦琐言》叹"马楚文人多湮没",徐仲雅卒年成谜,实为时代悲剧的缩影。

今观《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宫词》"内人晓起怯春寒"犹带晚唐余韵,而《赠江处士》"门前旧客扫新径"句,或可视为诗人对生命终章的预兆性书写。史笔如刀,虽未能刻下确凿的卒年,却在《五代史补》《唐才子传》等典籍中,留下这位"马楚文苑冠冕"(《十国春秋》语)最后的文学剪影。

张绪逞风流,王衍事轻薄。出门逢耕夫,颜色必不乐。 肥肤如玉洁,力拗丝不折。半日无耕夫,此辈总饿杀。

2025年07月05日

我唐有僧号齐己,未出家时宰相器。爰见梦中逢五丁, 毁形自学无生理。骨瘦神清风一襟,松老霜天鹤病深。 一言悟得生死海,芙蓉...

2025年07月05日

门在松阴里,山僧几度过。药灵丸不大,棋妙子无多。 薄雾笼寒径,残风恋绿萝。金乌兼玉兔,年几奈公何。

2025年07月05日

半已化为石,有灵通碧湘。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2025年07月05日

叶似新蒲绿,身如乱锦缠。任君千度剥,意气自冲天。

2025年07月05日

屋面尽生人耳朵,篱头多是老翁须。(《闲居》) 平分造化双苞去,拆破春风两面开。(《合欢牡丹》) 云路半开千里月,洞门斜掩...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