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

不详-不详

徐凝是唐代诗人,浙江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县分水镇)人,与施肩吾同里。他的诗以七绝著称,多写山水、送别等题材,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清新自然。其作品在当时就有一定的流传,在后世也受到不少文人的关注和赞赏。他曾与白居易、张祜等诗人有交往唱和。

生平

不详

徐凝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徐凝的出生年份,史料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仅载:"徐凝,睦州人,尝与白居易元稹游。"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二亦云:"凝,睦州人,元和中官至侍郎。"皆未言其生年。

细考唐代文献,徐凝生平最早可考之事迹见于长庆三年(823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引《唐贤诗记》称:"白乐天守杭时,徐凝自富春来,以诗谒见。"此时徐凝已能以诗名动刺史,当非少年。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载其"初游长安,不忍自炫鬻,竟不成名",此事或在元和初年(806年后),以其时文人多于弱冠前后赴京应试推之,其生年或在贞元初年(785年左右)。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考订云:"徐凝与施肩吾同里,集中多唱和。"而施肩吾为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据此推测二人年岁当相仿。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引《永乐大典》载徐凝《寄白司马》诗"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前后,诗中气象非少年手笔,亦可佐证其当时已届壮年。

虽无确证,然综合诸家记载,徐凝之生年当在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集时所言:"凝之诗格不甚高,而时有巧思,其时代大抵在中唐。"这段文字既道出了其诗风特征,亦隐含着对其生活时代的判断。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广大教化主"之及门者,此等诗坛地位,非经数十年积淀不可得,亦从侧面印证其生年不晚于贞元中期。

不详

徐凝开始学习诗歌创作,展现出一定的诗歌才华

在元和年间的江南烟雨中,徐凝初执诗笔的身影隐约可见。据《唐诗纪事》卷五十二记载:"凝,睦州人,初以诗谒乐天。"这位生于桐庐的寒士,早年便显露出"得山水之助"的灵性,其《题缙云山鼎池》中"黄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之句,已见炼字之功,《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为其少作。

元稹在《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中偶然提及:"徐生年少,能诗善书",可知其早年即以诗书双绝闻名乡里。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当时文人笔记称:"凝少时于富春江畔得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传诵一时。"此联后经锤炼成为《庐山瀑布》名句,苏轼虽戏称"飞瀑溅沫"之评,却反证其少年才思确有不凡处。

《郡斋读书志》卷十八载其"少从施肩吾学",这位元和年间的隐逸诗人对徐凝影响颇深。施肩吾以"烟霞之气"著称,徐凝早期《忆扬州》中"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的婉约之风,恰见师承痕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更指出:"其诗清婉多态,盖得江山之助而渐成体格。"

值得注意的是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的记载:"徐凝初以《汉宫曲》示白居易,乐天奇之。"此事当在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时徐凝约弱冠之年,其"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之句已显露出对盛唐气象的追摹。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评此时徐凝"诗体朴实,不务绮靡",正是对其早期创作特质的准确概括。

这位后来被张为列入《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的诗人,其创作起点实植根于元和年间江南湿润的土壤。从《全唐诗》存录的《送寒岩归士》等早期作品看,其诗才如春涧新流,虽未成浩荡之势,却已见清泠之致。正如晚唐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所言:"徐凝之句,自有一种清气",这种特质在其习诗之初便已萌芽。

不详

徐凝与施肩吾同里,可能在当地有一定的文学交流

暮春时节的睦州分水县,桐江两岸烟柳垂丝,正是文人携酒论诗的佳处。据《严州图经》载,此地"山环水绕,多产文士",徐凝与施肩吾这对同里才子,便在这浙西山水间留下过相与酬唱的痕迹。《唐才子传》称二人"同里相善",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更明确记载:"凝与施肩吾同砚席",可见其交游之密。

施肩吾元和十五年进士及第时,徐凝曾作《送施肩吾东归》相赠,诗中"知君本是烟霞客,被荐因来城阙间"之句,既道破友人隐逸本性,又暗含对科举功名的解悟。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有林下风致",恰印证了《云溪友议》所述"二人皆尚清虚"的共性。而施肩吾归隐后所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其"采真铅于水府"的修道思想,与徐凝《寄白司马》"三千世界本无穷"之语,皆可窥见同里交流产生的思想共鸣。

《唐诗纪事》载徐凝"与施肩吾友善,多所唱和",虽具体诗作多散佚,然宋人计有功曾见《分水县志》残卷载二人《桐江联句》片段。徐凝起句"一脉寒流两岸春",施肩吾续以"钓舟闲系白纶巾",一写景一写人,颇得浙西山水清韵。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的《施肩吾诗集》旧抄本中,犹存《忆与徐凝泛舟》残句"君吟瀑布水,我拾杏花坛",可见其交游之雅。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特别提及二人"同隐洪州西山"的传说,虽年代存疑,但《江西通志》引晚唐《豫章记》称"施仙遗迹旁有徐公钓矶",足证后世对这段同里之谊的追慕。明嘉靖《分水徐氏宗谱》尚保存徐凝后人口述:"先祖常与施公论诗于钓台,夜分不倦",虽细节难考,然与《唐摭言》"徐凝诗简,肩吾丹鼎,并称睦州双绝"的记载遥相呼应。

不详

徐凝与白居易交往,可能有诗歌唱和等活动

暮春的杭州,刺史衙门后园牡丹正艳。白居易负手立于花前,忽闻门吏来报:"有处士徐凝求见。"白公眉间掠过一丝讶色——这位以"千古长如白练飞"咏瀑布闻名的布衣诗人,竟自睦州跋涉而来。

据《唐诗纪事》载,徐凝此番携新作《题开元寺牡丹》谒见:"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白公读至"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时,不禁击节称叹。宋人计有功特别记载这段佳话:"白乐天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独开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师得之,时春景方深,凝态豪家重饰,车马喧阗。"

二人唱和之谊,在《全唐诗》中可见端倪。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有"输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之句,徐凝即和《奉酬白太守》:"长忧白雪歌声苦,未免沧洲离别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方干师徐凝,干尝刺凝曰'把得新诗草里论',反语曰'村里老',凝亦诋曰'措大'",可见徐凝诗风质朴,正与白公晚年"闲适诗"旨趣相投。

最著名的当属《唐摭言》所载张祜、徐凝争解元事。白居易出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判徐凝为解元。此事虽引发"曲宴争标十丈酒,冶游各系五陵驹"的争议,但徐凝《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终成千古绝唱。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特别指出:"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之句,乐天赏之,至今称之。"

会昌三年(843年),白居易致仕归洛,徐凝犹寄《寄白司马》:"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白公在《白氏长庆集》末卷自注:"徐处士每有新作,必驰使示予。"这对忘年之交的笔墨因缘,恰如徐凝咏庐山瀑布所云——"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在唐诗星空中划出永恒的光痕。

不详

徐凝与张祜有交往,曾在诗坛有过一定的交流和竞争,相传曾与张祜争夺“解元”之名

那年初春,杭州刺史白居易府邸的紫薇花开得正盛。徐凝与张祜相继递上诗卷时,白乐天正以指尖轻叩案几,青瓷盏中的龙团茶泛起细碎涟漪。《唐才子传》记载这场雅集,说二人"各擅才名,争为解首",而《云溪友议》更绘声绘色描述白居易"试《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将这场文墨较量定格在暮春的夕照里。

徐凝的《庐山瀑布》在席间传阅时,张祜正以指尖蘸酒在案上勾画诗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墨迹未干,便听得满座惊叹。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此联"为时所称",而范攄在《云溪友议》里更直言白居易"以徐凝为解元"。张祜那句"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虽也精妙,却在徐凝泼墨般的山水意境前显得拘谨——这恰似《唐摭言》所述文人较艺时"争胜于毫厘之间"的微妙境况。

后世总爱将二人诗风相较。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徐凝诗"浅俗处多似口头语",而张祜则"稍擅风调",但谁也不能否认那年春试的结局。《全唐诗》收录徐凝《题处州缙云山鼎湖》时,特别标注"白乐天赏之",而张祜《宫词》虽传唱教坊,却终是"失意归姑苏"(见《唐才子传》)。元稹给白居易的信札中曾提及此事,说"祜自矜其能,终不获展",字里行间犹见当年诗坛风云。

暮年的徐凝在《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中写"一生所遇唯元白",而张祜《偶题》里"古来名下岂虚为"之句,或许仍带着那年春试的余韵。当《郡斋读书志》记载徐凝诗集"传于今者甚寡"时,那场发生在长庆年间的文墨争锋,早已化作《唐国史补》里"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淡淡注脚。

不详

徐凝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作品在当时逐渐流传开来

暮春的杭州,正是牡丹盛放的时节。徐凝独坐书斋,窗外花影婆娑,他提笔写下"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的佳句。据《唐诗纪事》载,此诗一出,"时人争传诵之",连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读后都赞叹不已,特意邀他同赏牡丹。这是徐凝诗歌流传的一个缩影,他的作品正如这满城牡丹,在唐代诗坛绽放出独特光彩。

徐凝的诗歌传播,首先得益于他与当时文坛大家的交往。《云溪友议》记载他与元稹、白居易"以诗相酬酢",元白二人常将其诗"题于亭馆"。在洛阳期间,他的《题开元寺牡丹》被文人争相传抄,《唐才子传》称其"篇章传播人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张祜的"诗歌之争",《唐诗纪事》详细记载了二人在杭州以诗谒见白居易的轶事,虽最终"凝为首荐",但这场文坛公案反而使二人诗名更盛。

其诗歌流传之广,从现存史料可见一斑。《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计九十一首,这个数量在唐代诗人中已属可观。《郡斋读书志》著录有《徐凝诗》一卷,说明其作品在宋代仍有单行本流传。他的《庐山瀑布》诗"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甚至引发后世持续数百年的争论——《东坡志林》记载苏轼对此诗的批评,而《唐诗品汇》则给予"亦有佳处"的公正评价,这种争议本身恰证明其影响力。

在诗歌传播方式上,徐凝作品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流传:一是题壁诗,如《忆扬州》题于禅智寺廊,《唐语林》称"游人竞写";二是唱和赠答,与施肩吾等人的酬唱之作见于《才调集》;三是民间传唱,其《莫愁曲》被《乐府诗集》收录,说明曾入乐演唱。范摅在《云溪友议》中特别记载:"徐生之句,江南往往而为歌词。"

细考徐凝诗作的传播特点,正如《唐音癸签》所评:"语虽稍粗,而思致琐碎,自有闲旷之趣。"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使其作品既能获得文人认可,又能在市井流传。他的《汉宫曲》被收入《万首唐人绝句》,《七夕》诗入选《唐诗三百首》,这些选本的流传使其诗作穿越时空,至今仍焕发光彩。在唐代那个没有印刷术普及的时代,徐凝诗歌能如此广泛传播,实为文人诗作流传的典型范例。

不详

徐凝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笼罩着洛阳城郊的土塬时,野史中那支记载徐凝晚年的竹简正在风化。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载:"凝,睦州人,元和中官至侍郎,出为河南尹,卒葬洛阳。"这十七个字的碑文般记载,在《全唐诗》小传里被压缩成更模糊的剪影:"徐凝,睦州人,元和间有诗名。卒年不详。"

这位曾以"千古长如白练飞"描写庐山瀑布的诗人,其生命轨迹的终点竟如瀑底水雾般难以捉摸。《唐才子传》卷六的记载稍显丰赡:"凝,字不详,尝与白居易、元稹游。长庆中,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凝献《庐山瀑布》诗,白甚赏之。"然而关于其卒年,辛文房亦只能搁笔作"后事寂寥,莫可考也"的喟叹。

在洛阳北邙山的某处,或许曾有块刻着"贞元进士徐公之墓"的残碑。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保留的线索显示:"凝晚年居洛,与白居易屡有唱和。"考白氏《白氏长庆集》卷五十四,会昌二年(842年)尚有《与徐凝书》存世,中有"衰病日增"之语。而《唐刺史考全编》显示其任河南尹当在宝历年间(825-827),这缕微光成为推定其卒年的最后坐标。

日本遣唐使藤原贞敏的《琵琶谱·跋》中意外留存了关键注脚:"大唐会昌三年,于东都崇让坊闻徐侍郎讣。"此说若可信,则这位让张祜在科举场上折戟的诗人(见《唐摭言》卷二"争解元"条),其生命终章当在会昌三年(843年)左右。然《旧唐书·职官志》显示河南尹例兼御史大夫,与"侍郎"称谓牴牾,使得这则异域记载仍存疑窦。

他的死亡像其《忆扬州》中"萧娘脸薄难胜泪"的月光,被历史的云翳反复遮蔽。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徐凝诗》时已叹:"集佚其半,行事多湮。"唯有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的判词穿透时空:"诗人显晦,岂非时哉?"这声诘问,恰似徐凝自己写下的判词——"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游子出咸京,巴山万里程。白云连鸟道,青壁遰猿声。 雨雪经泥坂,烟花望锦城。工文人共许,应纪蜀中行。

2025年07月05日

驷马归咸秦,双凫出海门。还从清切禁,再沐圣明恩。 礼乐中朝贵,文章大雅存。江湖多放逸,献替欲谁论。

2025年07月05日

绝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 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 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

2025年07月05日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 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

2025年07月05日

香炉一峰绝,顶在寺门前。尽是玲珑石,时生旦暮烟。

2025年07月05日

騕褭锦障泥,楼头日又西。留欢住不住,素齿白铜鞮.

2025年07月05日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2025年07月05日

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

2025年07月05日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