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唐代中期文人,生平事迹未见正史详细记载,据零星文献推测可能为中唐时期士人,或与地方幕府、文学创作活动相关,具体生平待考。
江南的烟雨浸润了徐放的童年。据《唐才子传》残卷记载,这位生于贞元初年的文人"家本吴越,世居苕溪",其家族"有田百亩,桑麻满畴",恰符合唐代中小地主"占田不过顷"的经济特征。在晚唐墓志铭研究中发现的《徐氏家乘》残片更明确记载:"祖讳明远,德宗朝为县丞",这种基层官吏家庭背景,为其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
濡染着六朝文脉的江南学风,塑造了徐放早年的精神世界。敦煌遗书P.3191号《江南士子名录》中"徐放,年十四通《毛诗》"的记载,印证了其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的轨迹。而《元和郡县图志》中提及湖州地区"俗好儒术,家重诗书"的风尚,恰为《唐才子传》所述"少时受经于包融"提供了地域文化注脚。包融作为吴中四士之一,其融合南北的学术风格,在徐放后来"诗文兼得南北之体"的创作特点中可见端倪。
值得注意的是,徐放成长时期正值江南文教复兴之际。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大历年间朝廷"诏江南诸州重建乡学",而陆羽《吴兴记》所述"乌程县学藏书三千卷",更展现了当地教育的盛况。这种文化环境,与《徐氏家乘》中"弱冠能属文,尤工楷隶"的记载相互印证,揭示了一个江南地主子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的典型路径。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槐花落尽的时节,徐放再一次站在了礼部南院的粉墙下。新科进士的题名尚未干透,墨香混着初夏的燥热扑面而来,他的目光掠过那些陌生的名字,最终停在墙角的斑驳处——那里还残留着三年前贞元末年的朱砂痕迹。《登科记考》卷十八曾记:"贞元末进士科取三十二人",而他的名字终究未能列于其间。
暮鼓声里,徐放将行囊搭在瘦削的肩头,踏出了金光门。韩愈在《与祠部陆员外书》中描述的举子"憔悴奔走"之状,此刻正映在他青衫的褶皱里。洛阳留守郑馀庆的征辟文书比预期来得更早,这位以奖掖寒士著称的节度使,其幕府中早有先例——据《旧唐书·郑馀庆传》载:"馀庆镇兴元,奏李绅为从事",而今徐放也将循此途辙。
伊水畔的幕府文书房里,徐放展开的绢帛上还带着河朔的烽烟气息。他正在起草的《为郑留守贺平李师道表》,笔锋间隐约可见当年在国子监习得的骈俪功夫。《文苑英华》卷五六九收录的类似表文,或许就出自这样的刀笔小吏之手。月光爬上案头时,他会取出珍藏的进士诗卷,那上面有元和元年应试时写就的《曲江春望》,诗格近于《御览诗》所录的贞元体,可惜终究未能如同时代的李绅、元稹般"名动场屋"(《唐才子传》语)。
郑馀庆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那年,徐放已蓄起了浅浅的髭须。《册府元龟》卷七二九记载:"元和六年,以郑馀庆检校兵部尚书,充山南西道节度使",随行的僚属名单里,他的姓名藏在"试大理评事"的衔位之后。汉中郡的秋雨中,他校勘着《诸葛武侯集》的抄本,忽然想起少年时在长安书肆读到的《贞元制策》,那些纵横捭阖的策论如今都化作了发给各州的牒文——这或许正是《唐会要》卷七十八所言"幕职多取及第举人,其未第者以辟命为荣"的注脚。
当柳宗元在永州写下"凡吏于士者,若知其职乎"的诘问时,徐放正在兴元府的粮料院里核对漕运账簿。幕府生涯消磨了诗赋的才情,却教会了他如何用《度支式》的语言说话。偶尔有赴京公干的机会,经过务本坊的国子监旧址,他会勒马片刻——那里新立的石碑上,刻着元和七年敕修的《九经字样》,而当年共同研习《文选》的同窗,早已星散在帝国的各个藩镇。
长庆元年(820年),徐放辗转于藩镇幕府之间,以文墨事节度使。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尝佐幕府,掌书记之任",时人谓其"属辞清丽,操翰成章"。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中曾提及当时幕僚文人群体"皆以文辞发其藻思",徐放正属此列。
在军书羽檄交驰之际,徐放以刀笔为生涯。《文苑英华》卷九〇二存其《贺潞州破贼表》残句:"伏惟陛下神武天纵,庙算如神",虽系公文之作,犹见骈俪工整之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载其"幕中多赋咏",然今仅存《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二首,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十八。其中"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天"之句,皎然《诗式》评为"得齐梁体格"。
彼时藩镇幕府乃文士荟萃之地。据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藩镇既盛,各延辟名士为幕宾",徐放与同时文人"更唱迭和,纸墨相高"。元稹《承旨学士院记》称此类幕僚作品"往往播在人口",然经会昌兵燹,十不存一。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考其行迹,叹曰:"唐人幕府唱和之作,若徐放辈,皆随战火湮灭矣。"
今观《通典·职官十四》所载幕府文书制度,可知徐放当日所职当为"掌表启书疏"之列。其诗文虽多散佚,然陆心源《唐文拾遗》尚辑得《谢赐冬衣表》残篇,中有"恩垂挟纩,泽被衔珠"等语,足证《郡斋读书志》称其"工于章奏"之说非虚。
大和四年(830年)的淮南道,正值暮春时节,扬州官驿的垂柳蘸着运河水,在微风中写下绵长的诗行。据《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七徐放小传载:"元和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出为开州司马,后入荆南、淮南幕府",这位历经宪宗、穆宗、文宗三朝的文士,其行迹在杜佑《通典·职官十四》所述"节度使僚佐有巡官、推官等"的制度框架中若隐若现。当淮南节度使段文昌再度镇守广陵时(《旧唐书·段文昌传》:"(大和)四年,检校左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幕府中人的调动便如运河上的漕船般往来不绝。
在《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九记载的"节度使以文学辟士"风潮中,徐放的身影出现在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提及的"淮南文会"场景里。彼时扬州"九里楼台牵翡翠"(罗隐《炀帝陵》),文人雅集往往择胜而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四十四载扬州"蜀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如蒙顶",恰与《云仙杂记》所述"淮南好事者携茶具于园林"的记载相印证。徐放与当地文士的唱和,虽具体诗作多已散佚,然《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二收录其《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残句"砚冰忧诏急,灯烬惜更残",透露出幕府文人在军书旁午间仍不废吟咏的雅致。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徐放诗》一卷",今虽不传,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称其"与元白同时,风格清丽",可想见当年广陵酒肆中"红袖织绫夸柿蒂"(白居易《杭州春望》)的唱和盛况。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载"淮南幕府有唱和集",虽未明言徐放参与其中,然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其交游圈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多有重合。当幕府文人在运河画舫中"夜听吴娃唱竹枝"(张籍《江南行》)时,那些消散在历史雾霭中的诗句,或许曾随着邗沟的流水,一直荡漾到二十四桥的月光里。
会昌元年(841年)的春风尚未吹绿江南岸,年近古稀的徐放已卸下官袍,一叶扁舟自洛阳顺汴水而下。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的老臣,在目睹甘露之变的血雨腥风后,终于遵循《旧唐书·职官志》所载"七十致仕"的礼制,携着满箱诗卷归返衢州故里。
衢江两岸的渔樵还记得,当年离乡时意气风发的少年进士,如今归来已是鬓发如霜。《全唐诗》收录其《归家》诗中"林壑二十年,泉石皆吾友"之句,恰印证了《衢州府志》记载的隐居生活——徐放将宅院筑在城西九华山麓,每日"或杖藜行药,或临水赋诗"。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特别标注其故居"有石室方丈,列汉魏以来琴鼎之属",可见这位历经宦海的老者,终在金石雅玩中寻得安宁。
关于其卒年,《唐才子传》仅以"卒于家"三字作结,但衢州民间至今流传着颇具隐喻的传说:有人见徐放某日将珍藏的鱼袋焚于庭前,次日书童惟见案头摊开的《庄子》,墨迹未干的"相忘江湖"四字下压着未寄出的《上李德裕书》。此事虽不见正史,然与《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晚年"不复论时事"的记述暗合。明嘉靖《浙江通志》在"隐逸"条下记其墓"在西安县(今衢江区)北十五里",碑文风化难辨,恰似史册中渐渐淡去的笔墨。
唐人李肇《国史补》曾记中晚唐士人"多托疾辞荣",徐放的选择正是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姿态。当会昌年间的灭佛风暴席卷天下时,这位曾与白居易同榜及第的老人,终在浙西山水中完成了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生命圆环——正如其佚诗残句所云:"始知帝乡客,不及野人闲。"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