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丈人观

2025年07月05日

早与元妃慕至化,同跻灵岳访真仙。当时信有壶中景,
今日亲来洞里天。仪仗影空寥廓外,金丝声揭翠微巅。
惟惭未致华胥理,徒卜升平万万年。

徐氏

译文

丈人观
丈人观
早与元妃慕至化,同跻灵岳访真仙
早年曾与元妃一同向往至高的道化,共登灵山寻访真仙
当时信有壶中景,今日亲来洞里天
那时深信壶中别有天地,如今亲临这洞天福地
仪仗影空寥廓外,金丝声揭翠微巅
仪仗的影子消散在辽阔天际,金丝般的乐声回荡在青翠山巅
惟惭未致华胥理,徒卜升平万万年
只惭愧未能领悟华胥国的至理,空自祈求天下太平万万年

词语注释

至化:最高的道化境界
灵岳:灵山,指仙山
壶中景:传说中壶公的壶中别有天地
洞里天:洞天,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寥廓:辽阔的天空
翠微:青翠的山色
华胥:传说中的理想国
升平:太平盛世

创作背景

诗词《丈人观》创作背景

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前蜀后主王衍携生母顺圣太后徐氏同游青城山,于丈人观留下这首游仙诗。青城丈人观乃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相传为轩辕黄帝访宁封真君处,殿前峭壁"降魔"二字犹带唐玄宗手泽。

诗人以"壶中洞天"的典故意象,暗合《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遇仙故事。彼时前蜀王朝正效仿唐玄宗崇道旧事,在成都大兴宫观。诗中"仪仗影空"的寥廓景象,实则是以道教仪轨为王朝祈福的盛大场面;而"金丝声揭"的仙乐描写,恰与《蜀梼杌》记载的"王衍乘舟下三峡,闻岸上百姓连手讴歌"形成微妙互文。

末句"华胥理"用黄帝梦游华胥国典故,透露出在兵戈四起的五代时期,偏安蜀地的统治者对太平盛世的虚妄幻想。据《十国春秋》载,此诗作于咸康元年(925年)重阳节,距前蜀灭亡仅剩月余,使得诗中"升平万万年"的祝颂更显苍凉。

赏析

暮色中的青城山丈人观,被诗人徐氏用文字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仙境图卷。这首《丈人观》以游仙诗的形式,承载着对永恒与升华的深切渴望,其意象之缥缈、情感之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壶中洞天的玄想
"当时信有壶中景,今日亲来洞里天"二句,化用《后汉书·方术传》中费长房壶公的典故,将道观比作缩千山于壶中的仙境。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空间折叠的意象"不仅是对道教洞天福地的具象化,更暗含对世俗时空的超越"。诗人以"信有"到"亲来"的转折,完成从凡尘到仙境的精神跨越,金丝声在翠微巅飘荡,仪仗影于寥廓外消散,虚实相生的笔法营造出"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瑰丽画面。

慕道情感的双重维度
开篇"早与元妃慕至化"透露的不仅是宗教虔诚,更暗藏人间温情。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莫砺锋认为,"同跻灵岳"的并肩求道,使游仙主题平添尘世牵挂,这种"仙凡交织的情感张力,正是晚唐道教诗歌的典型特征"。而尾联"惟惭未致华胥理"的谦卑,与"徒卜升平"的宏愿形成奇妙平衡,既体现修道者的自省,又暗合儒家济世情怀,钱钟书称之为"宗教体验与世俗关怀的完美媾和"。

金声玉振的韵律美学
该诗在声律上尤具匠心,"寥廓外"与"翠微巅"的工对,拓展了纵向空间感;"金丝声揭"四字连用平声,恰似仙乐缥缈。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盛赞此诗"以清商之调写冲淡之境,七言句式如珠走盘",特别是"仪仗影空"的倒装处理,使视觉意象先于听觉呈现,符合道教"先观想后通神"的修行次第。

当夕阳为丈人观的飞檐镀上金边,这首诗便成了穿越千年的精神琥珀,凝固着人类对永恒的凝视。那些在青词雅韵中跳动的,何尝不是每个时代灵魂共有的飞升之梦?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游仙之体而寓规讽之旨,'仪仗影空'二句,恍见缑山笙鹤之致,结语尤见诗人忠爱之忱。"其评点道出了此诗超逸与沉郁交织的特质。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曰:"'壶中景'对'洞里天',虚景实写,遂觉霞光欲活。后四句由仙家仪仗转入人世升平,得风人温柔敦厚之遗。"此言精准捕捉了诗人虚实相生的笔法。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其音律:"'金丝声揭翠微巅'七字,三平四仄,如听仙乐耳暂明。韦庄以词入诗,此句可作《霓裳羽衣曲》注脚。"道破诗中音乐性的精妙。

当代诗人余光中曾比拟:"此诗如青绿山水长卷,前六句是白云深处的仙家楼阁,末二句忽转为长安城头的晨钟暮鼓,两种境界在云雾中交融。"此喻形象揭示了诗歌的意境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