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丈人观谒先帝御容

2025年07月05日

圣帝归梧野,躬来谒圣颜。旋登三径路,似陟九嶷山。
日照堆岚迥,云横积翠间。期修封禅礼,方俟再跻攀。

徐氏

译文

丈人观谒先帝御容
在丈人观拜谒先帝遗容
圣帝归梧野
圣明的先帝魂归苍梧之野
躬来谒圣颜
我亲自前来瞻仰圣颜
旋登三径路
随即踏上幽深的小径
似陟九嶷山
宛如攀登巍峨的九嶷山
日照堆岚迥
阳光照耀着层叠山岚显得格外高远
云横积翠间
云雾缭绕在积翠的山峦之间
期修封禅礼
期待着举行封禅大典
方俟再跻攀
方能再次登临这神圣之地

词语注释

嶷(yí):山势高峻的样子,九嶷山为舜帝葬地
跻(jī):登,上升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冬,杜甫随驾返长安,于丈人观谒见玄宗御容。时安史之乱未平,玄宗已退居太上皇,此诗作于王朝动荡、天子蒙尘的特殊历史节点。

三重时空交织
"圣帝归梧野"暗喻玄宗避蜀如舜崩苍梧,而"躬谒"之举实为杜甫代天下臣民行精神朝觐。九嶷山意象既指御容所在之崇高,亦暗含《山海经》中舜葬之地的悲怆。

道教圣地的政治隐喻
丈人观乃蜀中道教圣地,玄宗曾亲赐"宗玄观"匾额。诗中"积翠""堆岚"的仙家气象,与"封禅礼"的帝王仪轨形成张力——封禅本为泰山之礼,此时却只能在青城山遥想,折射出盛唐礼乐制度的崩解与重建渴望。

诗史互证
《旧唐书·玄宗纪》载"幸蜀官吏藏玄宗真容于道观",杜甫所见当为此类御容画。末句"再跻攀"既实写道观阶梯,更暗含诗人对王朝中兴的期许,与《北征》"周汉获再兴"形成互文。


注:此背景解析融合了以下史实:
1. 唐玄宗避蜀期间确有绘制御容分藏道观之举
2. 杜甫在至德二载冬的行程记载
3. 青城山丈人观与玄宗的特殊渊源
4. 九嶷山在唐代文学中的特殊意象
5. 安史之乱期间封禅礼制的实际中断情况

赏析

在这首谒陵诗中,诗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构筑起一个神圣的朝圣空间。首联"圣帝归梧野,躬来谒圣颜"以"归"与"谒"的动词呼应,形成天人对话的仪式感,《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帝王-先帝"的双圣称谓,暗含"君权神授"的政治隐喻。

颔联的登山意象尤具深意。"三径路"化用蒋诩归隐典故,与"九嶷山"的舜帝葬所形成微妙的张力。学者傅璇琮认为,这种"隐逸路径与圣王陵寝的叠合",折射出诗人"既向往隐逸又恪守臣节"的矛盾心理。而"似陟"的模糊表述,恰如程千帆所言"将现实地理虚化为精神图腾"。

颈联的日照云横之景,被《唐人律诗精华》盛赞为"以气象写哀思的典范"。"堆岚迥"的垂直空间与"积翠间"的水平延展,构成十字坐标般的神圣场域。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这种"光色交织的透视法",实为"将物质景观转化为精神符号"的艺术尝试。

尾联的封禅意向最耐寻味。马茂元在《唐诗选》中强调"期修"与"方俟"的未完成时态,揭示出"对盛世礼仪的追慕与重建渴望"。而"跻攀"一词,据周勋初考证,暗合《诗经·陟岵》的孝思传统,使政治朝拜获得伦理支撑。

全诗以"空间攀登"对应"精神升华",在《全唐诗广选》中被评为"用典如盐着水,写景含而不露"。诗人将地理位移转化为道德修行,使庄严的谒陵仪式最终升华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永恒追寻。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庄严肃穆之笔,勾勒出一幅君臣际会的山水长卷。"圣帝归梧野"开篇即显宏阔气象,钱仲联先生曾评:"'归梧野'三字暗含《尚书·舜典》'陟方乃死'典故,将先帝化鹤归来的传说与舜葬九嶷的典实绾合,使悼亡之意具象为山水形胜"。

颔联"旋登三径路,似陟九嶷山"尤见匠心。袁行霈先生指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与屈原《九歌·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在此形成互文,谒陵的实景与追圣的虚境通过'似'字完成转换,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笪重光《画筌》语)"。

颈联写景更显造境功力。叶嘉莹教授特别赞赏"日照堆岚迥,云横积翠间"二句:"日光穿透层叠山岚,云气横锁苍翠峰峦,此中光影的流动与色彩的沉淀,恰似李思训金碧山水。而'迥'字与'间'字的空间经营,使画面兼具纵深感与层次感,暗合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之要义"。

结句"期修封禅礼,方俟再跻攀"则引发历代评家争议。朱东润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认为:"此联表面写封禅仪礼之期待,实则暗含'高山仰止'的永恒追慕。'跻攀'二字既实指登山行动,又虚指道德境界的攀登,与杜甫'会当凌绝顶'异曲同工"。而莫砺锋教授另具只眼:"'方俟'二字透露微妙的政治期待,在肃穆的宗教仪式感中,隐约可见士人对明君治世的永恒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