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玄都观

2025年07月05日

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瀑布迸舂青石碎,
轮茵横翦翠峰齐。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徐氏

译文

玄都观
玄都观
千寻绿嶂夹流溪
千丈高的绿色山峰夹着流淌的小溪
登眺因知海岳低
登高远望才明白大海高山都显得低矮
瀑布迸舂青石碎
瀑布飞溅冲击,将青石击碎
轮茵横翦翠峰齐
如茵的草地横亘,将翠绿的山峰修剪得整整齐齐
步黏苔藓龙桥滑
脚步踩在长满苔藓的龙桥上,湿滑难行
日闭烟罗鸟径迷
日光被烟雾笼罩,鸟儿飞过的小径难以辨认
莫道穹天无路到
不要说苍穹高远无路可登
此山便是碧云梯
这座山就是通往碧云的阶梯

词语注释

玄都观:道教宫观名
千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八尺,形容极高
绿嶂(zhàng):绿色的山峰
迸舂(bèng chōng):飞溅冲击
轮茵:形容草地如车轮般平整
横翦(héng jiǎn):横向修剪
苔藓(tái xiǎn):苔藓植物
烟罗:烟雾缭绕
穹天(qióng tiān):天空,苍穹
碧云梯:通往云端的阶梯

创作背景

玄都观题咏探微

历史烟云中的道观胜迹

玄都观,这座始建于隋开皇二年的道教宫观,曾是大唐长安城中最负盛名的宗教圣地。据《长安志》记载,其址在朱雀大街东侧第三街崇业坊内,与著名的兴善寺比邻而立。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因崇尚道教,玄都观达到鼎盛,观内"广植桃千株",每逢春至,"霞染道观,香盈九衢"。

诗人笔下的灵山秘境

此诗当创作于中唐时期,彼时玄都观虽历经安史之乱的烽火,仍保持着"丹楹刻桷"的恢弘气象。诗人以"千寻绿嶂"起笔,暗合《两京新记》所载"观后有终南余脉,苍翠环抱"的地理特征。那"迸舂青石碎"的瀑布,恰是观中著名的"悬练泉"景致,其水势之盛曾令白居易感叹"疑是银河落九霄"。

宗教意象的诗意转化

诗中"碧云梯"之喻,实脱胎于道教"三十六洞天"的修行理念。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载终南山有"登真之路",诗人将此宗教意象化为"穹天有路"的审美体验。那"苔藓龙桥"的描写,正对应观中连接三清殿与老君堂的"升仙桥",在晚唐郑嵎《津阳门诗》注中亦有"滑不留履"的相似记载。

时代精神的诗性表达

在"日闭烟罗"的朦胧意境里,我们仿佛看见唐人对道教"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这种将自然山水宗教化的笔法,与吴道子绘于观壁的《五圣千官图》形成奇妙互文。当诗人断言"此山便是碧云梯"时,实则延续了盛唐以来"以山水证道"的创作传统,使玄都观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精神飞升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以玄都观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壮丽而神秘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联"千寻绿嶂夹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势的雄伟。千寻高的绿色山峰夹着流淌的溪水,登高远望才发现连大海和高山都显得低矮。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海岳低"来反衬山势之高,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夸张的描写实则反映了诗人登高时的豁达心境。

颔联"瀑布迸舂青石碎,轮茵横翦翠峰齐"继续以动写静。瀑布冲击着青石,水花四溅;平坦的草地像被剪刀修剪过一样整齐。这两句对仗工整,"迸舂"与"横翦"两个动词尤为精妙,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特别推崇这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法。

颈联"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转入细腻的触觉描写。长满苔藓的龙桥湿滑难行,日光被烟雾般的藤萝遮蔽,连鸟飞的小径都难以辨认。这里的"黏"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苔藓的湿滑,又暗示了行路的艰难。这种写法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细节营造整体氛围。

尾联"莫道穹天无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告诉我们不要说苍穹无路可登,这座山就是通往碧云的阶梯。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高山比作登天的云梯,表达了超脱凡尘、追求精神升华的愿望。正如叶嘉莹教授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所言:"中国诗人常借山水以寄托其精神境界"。

整首诗以山水为载体,通过由远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在意象选择上,绿嶂、流溪、瀑布、青石、苔藓、烟罗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情感表达上,从开始的惊叹到最后的超脱,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升。这种写法与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有相似的精神追求,但更为含蓄内敛。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此类山水诗时说:"模写景物,极其工巧;抒发情怀,极其深远。"这首诗正是这样的典范之作,它将自然景观与心灵感悟完美结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青莲笔法写方外之境,'瀑布迸舂'一联,字字作金石声。其'迸'字如见银潢决裂,'翦'字似闻天孙裁云,真得造化筋骨。"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于《人间词话》补录中评点:"'此山便是碧云梯'七字,将道教仙境化虚为实。较之曹唐'北斗星前横度雁',更多三分人间烟火气,恰是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之遥相呼应。"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诗以视觉的'千寻绿嶂'起,以意念的'碧云梯'结,中间'苔藓龙桥''烟罗鸟径'的迷离意象,暗合道教'欲往蓬莱路不遥'的修行境界。其空间转换之妙,可比王维《终南山》的'分野中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