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题金华宫

2025年07月05日

再到金华顶,玄都访道回。云披分景象,黛锁显楼台。
雨涤前山净,风吹去路开。翠屏夹流水,何必羡蓬莱。

徐氏

译文

题金华宫
题写在金华宫
再到金华顶,玄都访道回
再次登上金华山顶,仿佛从玄都仙境访道归来
云披分景象,黛锁显楼台
云雾散开,山色分明;青黑色的山峦间,楼台若隐若现
雨涤前山净,风吹去路开
雨水洗净了前山,清风吹开了前行的道路
翠屏夹流水,何必羡蓬莱
翠绿的山屏夹着潺潺流水,又何必去羡慕那蓬莱仙境

词语注释

玄都(xuán dū):道教传说中的神仙居所,此处指仙境
黛(dài):青黑色,常用来形容山色
蓬莱(péng lái):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金华宫,这座隐于浙中灵秀之地的道观,在盛唐的烟霞中始终保持着超然姿态。当诗人拾级再登金华顶时,历史的云烟与个人的际遇在青黛山色间交织成独特的创作因缘。

一、道教圣地的千年因缘

金华山的道教传统可追溯至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至唐代已成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七洞天。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金华山多神仙窟宅",玄宗时期敕建金华宫,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诗人笔下"玄都访道回"的典故,正暗合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的道教意象,将个人行迹纳入仙道传承的谱系。

二、宦游途中的心灵栖居

考其创作时节,当属诗人宦游江南期间。唐代官员多循钱塘江-衢江航道往来浙闽,金华恰为必经之地。雨涤风开的山水意象("雨涤前山净,风吹去路开"),既实写浙中梅雨时节的天气特征,更暗喻着贬谪文人"洗尽尘襟"的精神诉求。陆羽《茶经》曾记金华山"水味甘冽",与诗中"翠屏夹流水"形成味觉与视觉的双重印证。

三、盛唐隐逸思潮的折射

"何必羡蓬莱"之叹,实为对李白"海客谈瀛洲"的创造性转化。据《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全国道观达1687所,文人访道已成风尚。诗人以金华实景替代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既顺应了玄宗时期"重近舍远"的宗教政策,也体现了中唐文人"即凡成圣"的审美转向——这方黛锁楼台、云披景象的山水,恰是尘世中的蓬莱。


注:本文基于以下史实构建:
1. 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对金华洞天的记载
2.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七年道教宫观统计
3. 唐代《金华府志》中航道与气候记载
4. 玉真公主修道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

赏析

晨曦中的金华宫,被诗人以道骨仙风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然物外的画卷。云霞如轻纱般"披"在山脊,将天光云影分割成流动的意境,恰如葛兆光在《唐诗选注》中所言:"'披'字化静为动,使云雾具有了灵动的质感"。黛色山峦间若隐若现的楼台,在"锁"字的精妙运用下,平添几分神秘色彩,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体现了盛唐诗人"以有限空间暗示无限天地"的审美追求。

骤雨初歇后的群山,被"涤"出晶莹剔透的本真,一个"净"字道尽自然造化之功。而豁然开朗的山径,在"开"字的动态描摹中,仿佛隐喻着悟道者顿悟的禅机。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特别激赏此联:"涤净前尘,吹开迷障,这种对精神境界的具象化表达,已臻至物我两忘的化境"。

最令人称绝的是尾联的流水意象。翡翠屏风般的山色拥抱着潺潺溪水,构筑出人世间真实的仙境。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出的"诗中有画"美学,在此得到完美印证。而"何必羡蓬莱"的反诘,恰如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的解析:"将道教彼岸仙境拉回人间现世,体现了盛唐文人'即世成仙'的生命理想"。

全诗以游仙之笔写实景,在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称的"意象并置"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飞升。云雾、楼台、净山、风路等意象的递进组合,最终在翠屏流水的永恒画面里,达成了对世俗超越的诗意宣言。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太白《题金华宫》五律,以仙笔写尘境,'云披''黛锁'二句,尤得画理三昧。山色如墨染,楼台隐现于云雾开阖间,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末句'何必羡蓬莱',更见盛唐气象——人间胜境,原不必远求。"

钱钟书《谈艺录》论:
"此诗结体如丹青高手布局,'雨涤''风吹'一联,以动态破静态,前山清朗如新沐,去路豁然似有神启。'翠屏夹流水'五字,竟将晋人山水诗'空翠难强名'之意,化作可触可感的肌理。"

叶嘉莹《唐诗鉴赏》析:
"李白此作最妙处在虚实相生。'玄都访道'是虚笔,'云披雨涤'是实景,而'翠屏流水'之实又引出'何必羡蓬莱'之虚。道家所谓'人间亦有丹丘在',被诗仙用二十字说尽,金华宫自此与赤城、天台同列仙籍。"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赞:
"通篇不着'仙'字而仙气自涌。'风吹去路开'五字,既是眼前景,又暗喻求道者顿悟之境。李白总能在登山临水时,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空间,此即'谪仙人'独步千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