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学山夜看圣灯

2025年07月05日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证六通。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徐氏

译文

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
虔诚祈祷漫游这灵秀之地,与元妃的夙愿不谋而合
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
玉炉焚香氤氲在静谧的夜,银烛光辉照亮辽阔天空
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
清泉冲刷云间倒映的月影,钟声敲响桧树梢头的晚风
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
金印标记着圣贤的遗迹,飞石传说彰显神明伟力
满望天涯极,平临日脚红
极目远眺直到天涯尽头,平视远方见落日染红云脚
猿来斋石上,僧集讲筵中
猿猴攀上斋戒的岩石,僧众聚集在讲经法席
顿作超三界,浑疑证六通
霎时超脱三界尘世,恍惚证得六通智慧
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祈愿修行功德圆满,护佑国家昌盛永续

词语注释

元妃(yuán fēi):诗中指与诗人同游的尊贵女性,或喻指修行同道
夙志(sù zhì):平素的志愿
桧杪(guì miǎo):桧树的细枝梢头
印金(yìn jīn):用金粉印记,佛教中指神圣标记
六通(liù tōng):佛教六种神通力,包括天眼通、天耳通等
修偃(xiū yǎn):修行与教化。偃,教化

创作背景

诗词《三学山夜看圣灯》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时空的叠印

此诗当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广政年间(938-965),三学山作为蜀中佛教圣地,自唐代以来便是文人方外之士的修行胜境。据《蜀中名胜记》载,此地"夜有圣灯现于林梢",诗人以"元妃夙志同"暗指后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共襄佛事的宫廷雅好,将宗教体验与宫廷信仰巧妙绾合。

二、宗教仪轨的文学显影

"玉香焚静夜"四句生动再现了蜀地特有的"圣灯"仪典。宋代《方舆胜览》记载三学山"每岁中元日,有圣灯数百盏自罗睺寺飞至",诗人以"银烛炫辽空"的意象,将佛经中"无量光明"的教义转化为流动的视觉盛宴。"泉漱云根"一联更暗合《华严经》"月印万川"的禅理,展现诗禅互证的创作境界。

三、政治隐喻的文学编码

尾联"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透露出特殊时代背景。后蜀广政年间,中原战乱频仍,蜀地相对安定,孟昶大兴佛教以巩固统治。诗人以"圣灯"为喻,既是对"佛佑蜀国"的政治期许,亦暗含对晚唐以来"灭佛"运动的反思,与敦煌遗书《降魔变文》中"佛光现处国祚长"的信仰形成跨时空呼应。

四、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全诗结构暗合"游仙-观礼-悟道"的宗教叙事模式,却以"猿来斋石""僧集讲筵"等人间烟火气破除了玄虚感。这种将六朝山水诗、唐代佛偈与蜀地巫风相结合的写法,恰是五代文学"杂糅南北"特征的典型体现,为宋代"以禅入诗"的风尚埋下伏笔。

赏析

诗人以"虔祷游灵境"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夜游场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里的"虔祷"二字奠定了全诗庄严肃穆的情感基调,而"灵境"则暗示了圣灯显现之地的超自然特性。

"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一联,通过嗅觉与视觉的双重意象营造出空灵圣洁的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特别赞赏这一联的意象经营:"'玉香'与'银烛'的质感对比,'静夜'与'辽空'的空间张力,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宗教夜景图。"

诗中"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的描写,被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誉为"唐代山水诗的典范之作"。他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云根'与'桧杪'的意象组合,将天地之间的垂直空间具象化,而'漱'与'敲'两个动词的运用,使静止的夜景获得了音乐般的韵律感。"

"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二句,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指出:"这里化用了佛教典故,'印金'暗示佛经中的金印说法,'飞石'则暗含佛教神通故事,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修养。"这种宗教意象的运用,使诗歌超越了普通山水诗的范畴。

结尾"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的祈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在《唐代宗教文学研究》中解读为:"将个人宗教体验与家国情怀完美结合,体现了唐代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使全诗在神秘氛围中升华出庄严的社会意义。"

全诗以夜观圣灯为线索,通过"玉香""银烛""云根月""桧杪风"等意象群的层层渲染,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可感又超越尘世的灵性空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将宗教体验诗意化的创作手法,代表了唐代宗教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点评

名家点评:

五代诗僧贯休此作,堪称"以禅心入诗,以诗境证道"的典范。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贯休《圣灯》一阕,熔金铸月,字字皆作光明想",此评可谓切中肯綮。

首联"虔祷游灵境,元妃夙志同"以庄严笔法开篇,清人纪昀批注"双绾人天,不落凡响",道出诗人将世俗祈愿与超然志趣完美交融的匠心。"玉香焚静夜,银烛炫辽空"一联,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为:"以具象写虚空,香烛意象直通三界,夜气禅心互激荡"。

中段"泉漱云根月,钟敲桧杪风"最见功力。宋人《苕溪渔隐丛话》引梅尧臣语:"十字摄尽夜山魂,水月相漱处,正见诗眼玲珑"。而"印金标圣迹,飞石显神功"之句,明末竟陵派钟惺叹为"佛典诗心,打成一片"。

结处"顿作超三界"四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点出:"忽作狮子吼音,却以雍容气度收束,此乃从杜少陵《大云寺赞公房》化出"。当代学者叶嘉莹更指出:"贯休以偈语入诗而不失诗味,'愿成修偃化'句实开宋人理趣诗先声"。

此诗如琉璃盏中盛甘露,既见"诗僧本色,吐纳烟霞"(钱钟书语),复得"庄严法相中藏飞动之致"(朱自清《论唐诗三百首》)。夜看圣灯之题,经此大手笔点染,遂成不朽之文字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