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山至德寺一诗,以云水为引,真妃为伴,构筑出一幅超逸尘寰的禅意画卷。诗人笔下的丹景山,非但见其形,更闻其声、感其灵,将佛寺的庄严与自然的清幽熔铸为浑然天成的意境。
"晴日晓升金晃曜"二句,以光色与音响交织成时空的双重奏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联:"晨晖映殿宇如金阙凌空,夜泉落寒潭似佩玉相击,一视觉一听觉,令宗教圣地兼具富丽与清寂之美。"日光之"晃曜"与泉声之"丁当",恰似佛家所谓"色空不二"的具象化呈现。
中联"松梢月转琴栖影,柏径风牵麝食香"更见精微。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琴影栖于月,麝香食因风,物象因拟人手法而获生命,月华松涛皆成佛法之音。"松月柏径本是静景,却因"转""牵"二字顿生灵动,而"琴影""麝香"的意象选择,暗合佛寺中梵呗袅袅、香火氤氲的宗教氛围。
末联"虔煠六铢宜铸祝"用典精妙。据《大唐西域记》载,古印度有以六铢金铸佛像祈福之俗。诗人化用此典,将个人祈愿升华为"惟祈圣祉保遐昌"的天下情怀。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由山水禅境转入家国宏愿,看似突兀,实乃唐代宗教诗'既出世又入世'的特有思维模式。"
全诗以游踪为经,以禅悟为纬,在"云水—寺观—日月—松柏—香火"的意象链条中,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升华。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佛教文学研究》中总结道:"此诗可贵处在于既得王维辋川诗之空灵,又具杜甫夔州诗之沉郁,金玉交辉的佛寺景象下,跃动着诗人对尘世安康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