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丹景山至德寺

2025年07月05日

周回云水游丹景,因与真妃眺上方。晴日晓升金晃曜,
寒泉夜落玉丁当。松梢月转琴栖影,柏径风牵麝食香。
虔煠六铢宜铸祝,惟祈圣祉保遐昌。

徐氏

译文

丹景山至德寺
丹景山上的至德寺
周回云水游丹景,因与真妃眺上方
漫步于云雾缭绕的丹景山,与真妃一同眺望远方的天际
晴日晓升金晃曜
晴朗的黎明,朝阳升起,金光闪耀
寒泉夜落玉丁当
寒夜中泉水滴落,发出玉石般清脆的声响
松梢月转琴栖影
月光洒在松枝上,树影婆娑,宛如琴弦上的音符
柏径风牵麝食香
柏树小径上,微风轻拂,带来麝香的芬芳
虔煠六铢宜铸祝,惟祈圣祉保遐昌
虔诚地铸造六铢钱以祈福,只愿神明保佑国家繁荣昌盛

词语注释

丹景:山名,位于四川,以道教文化闻名
真妃:道教中的仙女,此处指同游的伴侣或想象中的仙侣
金晃曜:形容阳光如金子般闪耀(晃曜,huǎng yào,闪耀)
玉丁当:拟声词,形容泉水滴落如玉石相击的声音(丁当,dīng dāng)
虔煠:虔诚地熔铸(煠,yè,此处指熔铸金属)
六铢:古代钱币重量单位,此处指代钱币
圣祉:神明的福佑(祉,zhǐ,福气)
遐昌:长久昌盛(遐,xiá,遥远、长久)

创作背景

丹景山岚霭氤氲处,至德寺钟声穿透千年云雾。前蜀后主王衍率宫廷仪仗巡游至此,携"真妃"徐氏登临圣境,史载其"每巡幸,必与妃同辇"。是日晓色初开,诗人目睹金乌跃出云海,将鎏金佛刹映得煌煌如天宫临世;待暮鼓沉沉,山泉击石之清响与檐角铜铃遥相应和,竟似仙人擘玉。

松柏深处暗藏玄机——月移松梢时,寺中古琴无人自鸣,暗合《蜀梼杌》所记王衍"自制《月华如水曲》"的典故;风过柏径处,林麝衔香隐现,恰似《华阳国志》中"岷山多麝,其香彻数十里"的古老记忆。诗人以六铢金箔喻至诚之心,暗引《法华经》"六铢衣重"之典,将帝王封禅的宏愿与佛前长明的灯焰熔铸一体,终在青词玉磬声中,祈得那道贯穿天地人神的"遐昌"之光。

赏析

丹景山至德寺一诗,以云水为引,真妃为伴,构筑出一幅超逸尘寰的禅意画卷。诗人笔下的丹景山,非但见其形,更闻其声、感其灵,将佛寺的庄严与自然的清幽熔铸为浑然天成的意境。

"晴日晓升金晃曜"二句,以光色与音响交织成时空的双重奏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联:"晨晖映殿宇如金阙凌空,夜泉落寒潭似佩玉相击,一视觉一听觉,令宗教圣地兼具富丽与清寂之美。"日光之"晃曜"与泉声之"丁当",恰似佛家所谓"色空不二"的具象化呈现。

中联"松梢月转琴栖影,柏径风牵麝食香"更见精微。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琴影栖于月,麝香食因风,物象因拟人手法而获生命,月华松涛皆成佛法之音。"松月柏径本是静景,却因"转""牵"二字顿生灵动,而"琴影""麝香"的意象选择,暗合佛寺中梵呗袅袅、香火氤氲的宗教氛围。

末联"虔煠六铢宜铸祝"用典精妙。据《大唐西域记》载,古印度有以六铢金铸佛像祈福之俗。诗人化用此典,将个人祈愿升华为"惟祈圣祉保遐昌"的天下情怀。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由山水禅境转入家国宏愿,看似突兀,实乃唐代宗教诗'既出世又入世'的特有思维模式。"

全诗以游踪为经,以禅悟为纬,在"云水—寺观—日月—松柏—香火"的意象链条中,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升华。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佛教文学研究》中总结道:"此诗可贵处在于既得王维辋川诗之空灵,又具杜甫夔州诗之沉郁,金玉交辉的佛寺景象下,跃动着诗人对尘世安康的深切关怀。"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游仙之体而具禅理,七律中逸品也。'晴日金曜'一联,写尽丹景朝暮之幻,恍见霞佩琼琚之致。"其评点出诗中光影声色交织的灵境,真妃眺览之姿与自然妙有浑然一体。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独赏颈联:"'松梢月转'句尤得王摩诘遗响,琴影栖枝,麝风穿径,非止状物工巧,更透脱出尘之思。六铢虔祝处,乃见诗心即佛心。"此论揭示诗人将道教游仙题材化入佛家空明境界的独造之功。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特赏结句:"'圣祉遐昌'之祈,看似俗笔,实为全诗点睛。前七句皆在云端漫步,末句忽落人间烟火,遂使飘渺仙踪具现为对尘世安康的深切关怀,此韦苏州所谓'神完气足,归宿有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