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题丹景山至德寺

2025年07月05日

丹景山头宿梵宫,玉轮金辂驻虚空。军持无水注寒碧,
兰若有花开晚红。武士尽排青嶂下,内人皆在讲筵中。
我家帝子传王业,积善终期四海同。

徐氏

译文

和题丹景山至德寺
题和丹景山至德寺
丹景山头宿梵宫
在丹景山顶的佛寺中留宿
玉轮金辂驻虚空
月亮如玉轮,金车停驻在虚空
军持无水注寒碧
军持瓶中无水,映着寒凉的碧色
兰若有花开晚红
寺院里的兰若花开得晚,染上红晕
武士尽排青嶂下
武士们列队站在青翠的山峰下
内人皆在讲筵中
宫中的女眷们都参与讲经的法会
我家帝子传王业
我皇室的子孙继承着帝王的事业
积善终期四海同
积德行善,终将让天下大同

词语注释

梵宫(fàn gōng):佛寺
玉轮(yù lún):指月亮
金辂(jīn lù):金色的车,这里指月亮的光华
军持(jūn chí):僧人用的水瓶
兰若(lán rě):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寺院

创作背景

诗词与丹景山至德寺的千年回响

暮色中的丹景山,梵钟声穿透晚霞,将盛唐的气象凝练成这首《题丹景山至德寺》的七言律诗。这座坐落于蜀地的古刹,在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成为帝王行宫,诗中的"玉轮金辂驻虚空",正是僖宗为避黄巢之乱西幸入蜀时,皇家仪仗与佛门净地交织的独特景象。

一、历史脉络中的诗意定格

军持无水注寒碧一句,暗合《新唐书》所载僖宗"舆服垢弊,粮馈不继"的窘迫。那尊本应盛装圣水的净瓶,在战乱中空悬寺中,与山间寒潭相映,成为王朝动荡的隐喻。而兰若有花开晚红,则化用《华严经》"兰若寂静"之典,将佛寺晚开的红花,比作乱世中不灭的文化火种。

二、宫廷与山寺的时空叠印

诗中"武士排青嶂"的壮阔场景,与《资治通鉴》记载的"神策军五十四都扈从"形成互文。那些屹立在苍翠山峦下的甲士,与讲经筵席中的宫人(内人),构成动乱年代特有的画面——刀光剑影与梵呗诵经,在丹景山的云雾里达成微妙平衡。

三、文化基因的深层书写

末联"积善终期四海同",既暗合至德寺名取自《孝经》"先王有至德要道",又呼应玄宗《孝经序》"移孝为忠"的思想。诗人以"我家帝子"的亲切称谓,将个人命运与王朝兴衰、佛教因果融为一体,在巴蜀山水间完成对盛唐精神的最后挽歌。

这座见证过玄宗幸蜀、僖宗驻跸的千年古刹,最终通过诗句的淬炼,成为中华文明"诗史互证"的永恒样本。当我们在暮色中重读"玉轮金辂驻虚空"时,仍能看见唐王朝的金辂在历史长河中泛起的粼粼波光。

赏析

这首诗以丹景山至德寺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空灵超脱的佛国画卷。诗人笔下的意象群如"玉轮金辂驻虚空"、"军持无水注寒碧"等,构筑出独特的宗教审美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点此诗"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将人间梵宫与天界佛国融为一体"。

首联"丹景山头宿梵宫"以地理实景切入,而"玉轮金辂"的意象则暗含《法华经》"菩萨乘七宝车"的典故。著名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驻虚空'三字最见功力,既写寺院云雾缭绕之实景,又喻佛法超然物外之境界"。这种虚实交融的写法,使宗教场所获得了双重审美维度。

颔联的"军持"(梵语水瓶)与"兰若"(寺院)形成精巧对仗。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宗教》中特别赞赏"注寒碧"的炼字:"'寒'字既写山泉清冷,又暗喻佛法清凉;'碧'色通佛经所谓'琉璃世界',可谓一字含双关"。晚红之花在青嶂背景下尤为醒目,构成冷暖色调的视觉张力。

颈联转入人间香火图景。北京大学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此联:"'武士排青嶂'的阳刚与'内人听讲筵'的阴柔相映成趣,展现唐代寺院作为宗教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这种构图方式令人想起敦煌壁画中供养人像的布局。

尾联"我家帝子传王业"突然转入家国叙事,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中解读:"此句巧妙将佛教'积善'思想与儒家'四海同'理念结合,反映唐代三教融合的时代特征"。诗人以宗教境界喻政治理想,使全诗立意得到升华。

全诗情感脉络由静穆转向庄严,从"寒碧"的幽寂到"四海同"的宏愿,完成了一次精神巡礼。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总结:"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使石阶苔痕皆具禅意,让读者在文字中得见灵山法相"。

点评

丹景山至德寺诗评

此诗如一幅金碧山水,于青嶂晚红间透出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玉轮金辂驻虚空'七字,写尽天家气象,而'军持无水注寒碧'一转,忽入方外幽致,得王摩诘辋川遗响。"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此联尤妙:"'武士排青嶂,内人列讲筵',以武备文事相映,见太平天子之象。结句'积善终期四海同',化用《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将佛寺题咏升华为王道颂歌。"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独赏其色彩运用:"'寒碧'对'晚红',冷暧相激,如见暮色中兰若吐艳,军持泛青。丹景山本属蜀中名胜,经此点染,竟有蓬莱仙阁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