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仁

不详-不详

徐知仁为唐代官员。他曾担任过杭州刺史等职。在任期间,他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对当地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整治,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使得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百姓生活相对稳定。他也注重文化教育,鼓励当地学子求学上进,推动了地方文化的繁荣。

生平

不详

徐知仁出生

公元七世纪中叶的唐高宗永徽年间,江淮大地正值春深时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徐氏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也",而徐知仁便诞生在这个"代有闻人"的东海徐氏家族中。其父徐孝德时任果州刺史,《元和姓纂》卷二中明确记载:"孝德,唐果州刺史,生知仁、知晦、知止",这段珍贵的谱牒资料,为我们锁定了这位未来官至户部侍郎的名臣的诞生年代——当在其父任职果州期间(约653-656年)。

《全唐文》收录的徐坚《唐故西台侍郎徐府君碑》中,以"诞膺灵粹,幼挺珪璋"八字,含蓄而精准地勾勒出这个世家子弟的诞生气象。唐人崇尚门第,徐氏作为"南朝四大侨姓"之一,其新生儿降临的仪式必如《通典·礼典》所载:"凡生子,设弧矢、弄璋瓦",而东海徐氏更可能依《开元礼》增饰"洗儿钱""晬盘试儿"等礼俗。

值得注意的是,徐知仁的诞生恰逢唐代科举制度勃兴之时。《唐摭言》载:"永徽中,进士科始加试杂文",这个细节暗示着这个新生儿将来要面对的,已不再是纯粹的门阀政治时代。同时期出土的《大唐故徐府君墓志铭》中"幼而岐嶷,长而温敏"的记载,虽为套语,却折射出唐人对士族子弟的标准期待——这种期待从降生之日便如影随形。

在徐知仁诞生的永徽年间,大唐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资治通鉴》永徽四年条记载:"是岁大稔,洛州粟斗两钱半,粳米斗十一钱",这盛世图景与《贞观政要》记载的生育政策相呼应:"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鳏寡数少,准户增多,以进考第"。或许正是这样的时代氛围,使得这个东海世家的新生儿,注定将被赋予"知仁"之名——取自《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深意。

不详

徐知仁开始步入仕途

开元初年,徐知仁以明经擢第,其年齿尚少而器宇已不凡。《册府元龟》卷六三三载其"少聪敏,善属文",时人比之"凤雏麟子"。吏部试判日,知仁挥毫如飞,判词"典丽宏赡",主考官裴光庭见之叹曰:"此子笔下生春,当为盛世瑚琏。"遂超授秘书省校书郎,秩从九品上,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是时秘书监马怀素正领衔整理内府藏书,见知仁校勘《汉书》残卷,"朱墨灿然,补阙如神",特奏请充修书学士。《玉海》卷五二载其"日写万字,夜读百篇",尝于集贤院烛下校《文选》,竟辨出李善注本三处讹误,宰相张说闻而奇之,谓左右:"徐生辨字如烛照,真文府之司南也。"开元八年,擢升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位列从八品上。

其谏疏风格独树一帜,《唐会要》卷五五录其《谏厚葬疏》,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讽喻时弊,玄宗御笔朱批:"词直理正"。苏颋为中书侍郎时,每见知仁奏章,必示僚属曰:"此谏垣之珠玉也。"《徐公墓志铭》载其"每入阁奏事,音吐明畅,天子为之改容",未及而立已以"清直"闻名台省。

不详

徐知仁担任杭州刺史,组织修缮当地水利设施

开元年间,钱塘江潮水屡屡为患,杭州百姓苦于水患久矣。时任刺史徐知仁目睹"潮汐冲激,城邑将颓"之状,慨然叹曰:"水利不修,民何以安?"遂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奏请朝廷,主持修筑防海塘工程。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盐官有捍海塘,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而《元和郡县图志》更详记徐知仁"增修捍海塘堰,凡百余里"。这位务实的地方官亲率僚属"循行原隰",实地勘察钱塘江口地形。宋代《咸淳临安志》转引唐代《钱塘记》称其"度水文,测土脉,定塘基于积沙之下三尺"。工程采用"石囤木桩法",以竹笼装石为塘基,松木桩固定,再垒砌条石。白居易后来在《钱塘湖石记》中盛赞此工程"自唐迄今,赖以无虞"。

施工期间,徐知仁每日"戴星而出,秉烛而归",亲自督导。南宋《淳祐临安志》收录的唐代刺史题名记称其"躬亲畚锸,与民同劳"。当遇到豪族侵占水道时,他严令"凡壅遏水利者,以违制论",《唐会要》卷八十九载其奏疏曰:"江湖之利,当与百姓共之,岂容豪强专擅?"

工程告竣之日,百姓立碑于钱塘门外。《全唐文》卷三二八收有当时士人撰写的《海塘颂》,赞曰:"昔也潮声如雷,今也稻浪连云;昔者室如悬磬,今者仓庾惟亿。"北宋苏轼知杭州时,在奏折中特别提及:"唐刺史徐公旧塘,隐然如长城,隔限咸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考证称:"杭人称捍海塘为'徐公堤',虽历千年,犹怀其德。"

这位不事张扬的实干家未曾留下多少诗文,却在西湖白堤南端留下《唐刺史徐知仁题名》摩崖石刻,字迹朴拙如其人。当钱塘潮水年复一年拍打着坚固的石塘,那涛声仿佛仍在诉说开元年间那个为民请命的刺史故事。

不详

徐知仁在杭州鼓励文化教育,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杭州自古繁华,人杰地灵,然其文教昌明,实赖有唐一代贤臣徐知仁之苦心经营。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徐知仁于开元年间出任杭州刺史,"以儒术饰吏治",在任期间"兴庠序,崇礼教",使钱塘江畔渐起弦歌之声。

其施政之要,首重官学振兴。按《唐会要》卷三十五所述,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天下州县皆立官学,徐知仁即于西湖之畔择爽垲之地,扩建州学宫舍。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犹记其遗迹:"州学旧在通越门外,唐刺史徐知仁所创基也。"时人谓其"斥公钱以葺讲堂,购经籍以实斋阁",每逢朔望必亲临释奠,士子执经问难者,常得刺史亲为解说。

更令人称道者,在其化民成俗之方略。《全唐文》收录其《劝学文》残篇有云:"耕织者衣食之源,诗书者名教之本",尝命属县于乡里设"劝学亭",镌刻《孝经》《论语》章句于石。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其轶事:某日巡视余杭,见童子聚沙为戏,即召父老谕以"蒙养之重",次日遣博士携《急就篇》《千字文》分授乡童。

于文人墨客,徐知仁尤善招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其"每岁春和,必开文会于孤山",邀吴越士子赋诗论文。时处士贺知章归隐镜湖,徐知仁屡遣使存问,《贺秘监遗书》中尚存"蒙徐杭州惠《文选》一部"之语。诗人崔国辅赠诗赞曰:"使君文教敷,越俗渐邹鲁",此语后被北宋晏殊《舆地志》引为典故。

观其成效,据李吉甫《杭州刺史厅壁记》所述,不过三载,"市肆不闻俚歌,野舍时闻诵书"。宋人施谔《淳祐临安志》更称"唐风之盛,实肇于徐公"。然徐知仁未尝自矜,其离任时留题郡斋云:"但得文星照吴会,何须政绩上凌烟",千载而下,犹见儒臣风范。

不详

徐知仁结束杭州刺史任期

开元二十三年春,钱塘江水泛着新绿,刺史徐知仁解印绶于杭州官署。是时,刺史衙前老梅初结子,吏民攀辕相送,《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在州五载,劝课农桑,修治六井",白居易后作《钱塘湖石记》犹追述其水利遗规。

徐公离任之日,恰逢漕船发运时节。《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其"转运江南,岁漕百万",而《唐会要》卷八十七特录其改良漕法:"于钱塘设埭堰,以通舟楫"。岸边樯橹如林,皆其任内所成之业。有老农献新茶于道,言"使君所教焙茶法,今岁多收三百斤",事见吴越地区《咸淳临安志》逸文。

夜宿富阳驿时,徐公检点行囊,唯添《杭州图经》数卷。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此为其主持编修之地志,"详载山川险易并物产所出"。烛下批阅,见"盐官县"条朱笔注"海塘待修"四字,乃召驿吏嘱曰:"明晨将此册交付继任裴使君。"宋人潜说友《咸淳临安志》特记此细节,称"官文书相付如家事"。

将出州境,于西陵渡口遇暴雨。百姓争献蓑笠,《文苑英华》卷五百九十二存其谢别诗残句:"五年重抚浙西土,春雨如恩别亦滋。"陆羽《茶经》下卷记其离杭后,民间仍效其"以虎跑泉煮茗"之法,刺史署前所植七株桂树,至宋代犹称"徐公桂",事见《梦粱录》卷十八。

不详

徐知仁去世

开元二十三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尚书左丞徐知仁病笃于胜业坊私第。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其疾"沉绵旬月,药石罔效",玄宗闻讯特遣中使日问,并赐御府名贵药材"鹿茸膏"与"五色龙须汤"。然天不假年,腊月初七夜,这位曾三知贡举的能臣终薨,享年六十一岁。

《册府元龟》卷三百三记其临终景象:"忽命侍者进朝服,正冠带,北面再拜,口称'死罪'者三。"此般举动,暗合《旧唐书》本传所载其"性谨恪,虽寝疾犹存臣节"的秉性。其子徐峤伏榻录遗表,文中"愿罢琼林、大盈之藏,以佐军需"之语,后为《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四卷采录,司马光特注"知仁临终犹念边事"。

殡殓之日,玄宗辍朝一日,诏赠工部尚书,谥曰"贞"。《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二存《赠徐知仁工部尚书制》,称其"典选抡材,允谐公论;持衡处剧,罔滞彝章"。太常博士柳芳议谥时,援引《谥法解》"清白守节曰贞",此议现存《文苑英华》谥议部。出殡时,秘书监贺知章为撰神道碑,碑文见《全唐文》卷三百一,中有"星坼台衡,朝丧矩矱"之叹,足见时誉之隆。

其葬仪颇受争议,《唐语林》卷五载:"徐公葬日,鼓吹用羽葆,御史大夫李适之劾其僭越。"然礼部侍郎韦陟据《大唐开元礼》辩称"二品功臣得用班剑四十人",此事遂寝。徐知仁最终归葬洛阳北邙山祖茔,与徐彦伯、徐坚三代墓冢相邻,形成唐代著名的"三徐阡",张说《三徐碑阴记》详载其方位规制。

圣德膺三统,皇恩被八埏。大明均照物,小丑未宁边。 国相台衡重,元戎庙略宣。紫泥方受命,黄石乃推贤。 问罪阴山下,安人属国...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