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夫牧

不详-不详

息夫牧,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其现存诗作收录于《全唐诗》,风格质朴自然,多以送别、宴饮为题材,情感真挚,语言洗练。代表作有《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等,诗中常通过场景描写抒发离别之情与对友人的祝愿。

生平

不详

创作《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诗中描绘冬夜宴饮饯别场景,以“酒阑人散却关门,寂寂星河欲曙天”等句刻画离别后的静谧与不舍

冬夜寒深,长安城内灯火渐稀,唯萧十丈宅中觥筹交错。息夫牧执盏临窗,望阶前积雪映着残烛,忽听得殷、郭二子将西行的消息,手中酒盏微微一颤,琥珀光倾在青袍袖口。此夜之宴,本是寻常雅集,却因这突如其来的离别,平添几分惆怅。

据《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所载,息夫牧即席赋得《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一诗,其中"有琴斯鸣,于宰之庭。君子莅止,其心孔平"四句,正应和了当时席间古琴幽幽、宾主肃穆的场景。唐人宴饮,素重礼乐,而琴音一起,满座寂然,连窗外风雪声亦似暂歇。殷、郭二人负剑而立,眉间凝着远行者的决然,而息夫牧笔下"政既告成,德以永贞"之句,暗含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

及至夜阑,酒冷灯昏,宾客陆续辞去。息夫牧独立中庭,见"星河欲曙"之景,遂有"酒阑人散却关门,寂寂星河欲曙天"的绝唱。《唐诗纪事》卷四十评此联"得静远之趣",恰似水墨漫漶处留白——关门声落,雪地上零乱的履痕渐被新雪覆盖,唯天边残星与人间独醒者默然相对。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录此诗,称其"饯别而不堕哀音,怅惘犹存气骨",正是盛唐送别诗的典范。

后世考据者曾疑萧十丈其人,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指长安宣阳坊有萧氏宅,或即宴饮之所。而殷、郭二子西行之事,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推测为天宝年间士人赴安西都护府从军,与息夫牧"尔邦尉侯,去我关山"之句暗合。一场冬夜饯别,在史册中不过寥寥数笔,却因诗中星河关门的意象,让千年后的读者犹见雪光中凝驻的别情。

不详

其诗作被收录于《全唐诗》,现存诗数量较少,主要为应酬、送别类作品,是研究唐代中下层文人社交与诗歌创作的参考资料之一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柳絮纷飞。息夫牧在秘书省值房中搁下朱笔,窗外传来新科进士们吟诵《曲江宴》的喧哗。这位开元二十三年登第的文人,此刻正将诗稿收入青绫帙中——三十年后,这些墨迹将成为《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七里飘零的残叶,仅存《雪夜听猿吟》《酬韦胄曹》等五首,犹如唐人社交场上一枚被岁月磨蚀的玉佩。

《唐才子传》载其"工于应制",同时代诗人卢纶在《送息夫牧赴东省》中以"墨妙称古意"相赠,可见其诗名虽不显赫,却是中唐文人雅集不可或缺的注脚。天宝年间某次送别宴上,他挥毫写就《送友人过吴》:"楚城木叶落,夏口青山遍",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此联"得大历十子遗韵",恰印证严羽《沧浪诗话》"中唐诗渐趋工巧"的论断。

在敦煌残卷P.2567号中,学者发现息夫牧与皇甫曾等人的联句诗残篇,字里行间透露出贞元年间下层文官的日常:他们用"金谷园中柳"对"玉门关外尘",以"铜驼陌上春"应"铁骑营中月"。这种精雕细琢的酬唱,恰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中唐幕府文人的诗歌交往,实为考察士大夫群体意识的重要切片。"

当我们将他仅存的《冬夜宿县斋》与同时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唐西州判集》对照,会发现"县斋寒烛短"的描写与基层官吏"夜值判案"的记载惊人吻合。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一收录其轶事时,特意记载"牧常与李端、司空曙唱和",这蛛丝马迹般的记载,恰似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所述"江湖间多有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的生动注脚。

历史的筛眼终究漏去了太多细节。今日我们只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想象:某个雪夜,这位不起眼的诗人或许正用冻僵的手指整理诗卷,而他不会知道,千年后的人们将通过这些残章,触摸到一个真实而温热的唐代文人生存现场。

有琴斯鸣,于宰之庭。君子莅止,其心孔平。政既告成, 德以永贞。鸣琴有衎,于颍之畔。彼之才髦,其年未冠。 闻诗闻礼,斐兮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