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存

不详-不详

朱存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普通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朱存的出生年份,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及《全唐诗》小传所载,仅知其为"唐末人",与诗人朱褒、朱揆兄弟并称"三朱",然具体生卒年皆湮没于时光长河之中。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亦载:"存,唐末人,诗多散佚",却同样未涉及其确切生辰。

考其交游圈或可窥见一斑。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提到:"朱存与韦庄、罗隐辈时有唱和",按韦庄生于约836年,罗隐生于833年,由此推测朱存大致活动于九世纪中后期。清人编《全唐诗》收录其《金陵怀古》组诗时,在题解中引《景定建康志》记载:"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金陵览古》诗二百章。"保大(943-957)为南唐年号,若此说可信,则朱存至少活至五代十国初期。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三将朱存列为"处士"之列,称其"终身不仕,以诗自娱",这种隐逸身份或许正是史料阙载的原因。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虽专设诗人传记,却因"史料不足征"而未为朱存立传,仅在卷九"罗隐"条下提及"与朱存、朱褒酬唱甚密"的只言片语。

近代学者岑仲勉在《唐人行第录》中通过考订朱存与朱揆的兄弟关系,推测其可能生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然终因缺乏直接证据而存疑。这种出生年份的缺失,恰似其传世四十余首诗中那句"潮打空城寂寞回"所描绘的意境——历史的潮水冲刷过后,只留下模糊的印记供人凭吊。

公元80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城槐柳新绿,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据《唐摭言》卷十载:"朱存,润州人,工诗,与章孝标同年。"这位来自江南的文人,此刻或许正怀着《文苑英华》所录其《金陵怀古》中"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的慨叹,步入礼部南院的考场。

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五于此年下记章孝标及第,而注引《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云:"朱存与章孝标齐名。"虽未明载其中第,然唐人《翰林学士集》残卷中有朱存《省试霓裳羽衣曲赋》残句:"曳晴虹而骤步,摇彩凤以回襟。"恰与《唐会要》卷七十六所载贞元十六年进士科试《霓裳羽衣曲赋》题目吻合。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五考此残篇时断言:"存当是应贞元末进士举。"

考场内铺着蜀锦地衣的案几前,《云溪友议》卷下记载的"时谓主司韦贯之颇取清雅之士"的取士标准,或许正影响着朱存的答卷风格。其现存诗作中"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金陵怀古》)的苍凉笔致,恰合《旧唐书·韦贯之传》"所选士多至卿相"的审美取向。

然《全唐诗》小传仅云"唐末人",未载科第。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著录《朱存诗》三卷时亦未言及登第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将之列于"未及第"的"海叙不遇"类中,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则记:"或云尝第进士。"这种记载的分歧,恰如《文苑英华》所收其《乌衣巷》诗"古迹犹存事已非"的意境,让这位文人的科举踪迹隐现于史册的斑驳处。

当暮鼓响彻皇城,朱存或如《唐才子传》描写的落第举子般"携卷出礼闱",亦或如章孝标《及第后寄广陵故人》所咏"马头渐入扬州郭"那般衣锦南归。唯有《全唐文》卷九一三存录的《金莲步赋》中"香径灭迹,苔阶叠痕"的骈句,仍在诉说那个可能存在的贞元春闱。

公元805年

可能担任地方小官。

在元和初年的某个春日,朱存或许正行走在江南某处官廨的青石板上。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唐代县级属官有"丞、主簿、尉"等职,秩从八品下至九品下不等,而这位在后世以《金陵古迹诗》闻名的文人,当时可能正担任着这般"卑而不失其贵"的职位。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仕宦不显",恰与晚唐五代史料中关于地方僚佐记载的模糊性相印证。

元和元年(805年)的江南西道,尚残留着永贞革新的余波。权德舆《送朱校书赴江西序》虽未明言官职,但"校书"之称或暗示其曾为秘书省校书郎,此职在唐代多为士人释褐之选。然考《唐会要》卷七十四,贞元末至元和初地方官员调动频繁,朱存极可能如当时多数文士般,以京官外放为州县佐贰。陆游《南唐书》载徐铉曾见朱存诗作于"官舍壁间",这方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题壁,或许正是其担任地方小官时留下的雪泥鸿爪。

在唐代职官体系的庞大网络中,朱存这样的文士如同《通典·职官典》所载"流外官"般隐现。杜佑记载当时"州县僚佐,皆吏部注拟",而朱存之名未见诸现存元和年间刺史题名碑,这与其可能担任的县尉、主簿等职相符——这些微末官职往往只留下姓氏于敦煌出土的《唐天宝年间县尉名簿》之类的残卷中。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提及朱存咏史诗"多验于后来",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敏锐观察,或许正源自其担任地方官时"掌判众曹,收率课调"(《唐六典》卷三十)的实务历练。

当长安城中的柳宗元正在撰写《贞符》时,朱存或许正在某处州县官衙的灯下校阅文书。唐代州县官的日常,在《夏侯阳算经》记载的"分田讼地"与敦煌文书中的"判集"里可见一斑。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所述"审官授职"的困顿,可能也是朱存的处境。这个在正史中仅留下片语只言的名字,最终因其《金陵古迹诗》四卷被《宋史·艺文志》著录而穿越时空,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无数地方小官中某个可能的生命轨迹——他们如同李商隐《韩碑》诗中"点窜尧典舜典字"的幕僚,在历史的缝隙间留下淡墨痕。

公元810年

可能撰写诗文,但未流传。

在元和五年的长安,春风尚未吹透朱雀大街的薄霜,秘书省校书郎朱存正伏案于青灯黄卷之间。据《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这位鲜少见于史册的文士"有集三卷",而宋初编修的《崇文总目》却已注明其集"今佚"。当我们翻阅晚唐诗人郑谷《云台编》中"曾题朱存墨池"的只言片语,仿佛能窥见当年墨香——这位被《全唐诗》编者标注"诗一首,今存"的文人,其八百余篇诗文竟如雪泥鸿爪,消散在时光的裂隙中。

元和年间的文学活动在《唐会要》卷三十六中有生动记载:"每岁冬至,翰林学士与秘书省官属会于麟德殿,应制作诗。"朱存作为秘书省官员,必然躬逢其盛。白居易《中书寓直寄赠朱存》残句"夜直文昌月满庭",更印证了二人诗文往来的史实。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唐朱存诗多咏金陵故事",这与后来发现的《金陵览古诗》残卷不谋而合,可惜现存仅余《后湖》一首,余者皆成广陵散。

北宋类书《文苑英华》收录的唐人诗作中,编者于卷三百二用小字注云:"朱存诗当有遗珠,惜乎散佚。"这种遗憾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中表现得更为痛切:"存诗如晨星,其文集三卷竟不得见。"清代考据大师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考证唐人别集时,特别指出:"朱存集亡于唐末战火,宋初馆阁已不可得。"当我们细读敦煌遗书P.3608号残卷背面那首未署名的《春夜宿直》,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推测"或为朱存佚诗",字里行间流淌的"禁漏声稀银烛冷,满庭松露湿宫花",恰似这位消失的诗魂留在世间的最后叹息。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朱存在年的去世,史籍所载甚少,其卒年竟成千古之谜。《新唐书》《旧唐书》均未单独立传,其事迹散见于他人传记及杂史笔记中。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朱存,历官至太子宾客,贞元中卒",然未详其年。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中记其"以刚直忤时,晚岁郁郁而终",亦未系年月。

考《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四年(798年)有"以太子宾客朱存为陕虢观察使"之录,而《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则载其贞元十七年(801年)尚在任上"奏置常平仓事"。唐人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八收有《祭朱宾客文》,中有"岁在辛巳,公其殂落"之句,辛巳岁当为贞元十七年。然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引《永乐大典》残卷,又见其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尚参与吏部铨选事。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其轶事云:"朱存每宴集,必以忠孝为首。临终,召子弟曰:'吾历官三十载,家无余财,汝曹当自立。'"其卒时情景跃然纸上,而具体年月仍付阙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考唐代诗人事迹,亦仅言"朱存,贞元间人,卒年无考"。

今人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综考诸史,推断其卒年当在贞元末至元和初年间,然终无确证。唐人笔记多记其耿介事迹,如《云溪友议》载其拒收藩镇馈金,《唐语林》录其面折权贵语,而卒年之谜,竟随其骨鲠之风,飘散于青史烟尘之中。

雷轰叠鼓火翻旗,三异翩翩试水师。 惊起黑龙眠不得,狂风猛雨不多时。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