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宿

不详-不详

朱宿,唐代中期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贞元至元和年间。与韩愈、孟郊、李翱等文人有交往,以文会友,现存诗作见于《全唐诗》,风格清雅,多抒发羁旅情怀与友朋赠答之作。

生平

公元792年

约此年与韩愈、李观等同游汴州,参与文学唱和活动

汴水汤汤,暮春的柳絮如雪般飘落在州桥畔。贞元八年(792年)的汴州城里,年轻的朱宿正与韩愈、李观等文人徜徉于梁园故址。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曾追忆:"在京师时,与朱生游,见其文甚奇。"这位被韩愈称为"朱生"的年轻人,此刻正以清峻的诗笔参与着这场中唐文坛的盛会。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朱宿"与韩愈、李观友善,时相唱和"。在汴州观察使董晋幕府中,这群青年才俊常于公余之暇聚首。李观《与吏部奚员外书》记载了当时盛况:"每宴集,辄赋诗,或数百言,或数十韵。"朱宿的《宿慧山寺》诗序中亦自述:"贞元八年,与韩愈、李公垂(李观)同游。"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考订,此时正值韩愈初登进士第,朱宿与李观皆以文采见称于世。

他们常在汴水西亭举行文会,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详述此地"草木荣茂,井邑条畅"。朱宿现存《早秋宿田舍》残句"凉风已袅袅,露重木兰枝",恰可窥见当时唱和的清雅风致。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朱宿与韩愈等人"每有佳作,辄互相品题"。可惜朱宿文集多散佚,仅《全唐诗》存其诗二首,然韩愈《答朱宿书》中"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的评语,足证其当时文名。

这场汴州唱和实为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指出:"韩门弟子,朱宿与李翱、张籍齐名。"当暮鼓回荡在汴州城头时,这群青年文人的墨迹正悄然浸润着大唐的宣纸,他们的辩论声与汴河水声交织,化作贞元文坛最清越的乐章。

公元794年

在洛阳与孟郊相会,互赠诗篇,现存《赠孟郊》诗一首

洛阳的暮春,牡丹将谢未谢之时,满城飘散着似有若无的余香。贞元十年(794年),朱宿踏着青石板路来到这座东都,衣袖间还沾着江南的烟水气。他此行专为拜访那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孟郊,两人神交已久,却始终缘悭一面。

据《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四载,朱宿与孟郊的相会发生在洛阳"旅舍"。当孟郊推门而入时,朱宿见到的是一位"形瘁神爽"的寒士,眉宇间凝结着"秋月孤轮"般的清寂。而孟郊眼中的朱宿,则是"风仪峻整"的江南名士,腰间玉佩随着步伐发出清越的声响,恰似他诗集中那些"清迥绝俗"的五言诗句。

席间,两人以茶代酒,论及《诗经》"草木黄落"之句时,窗外恰有梧桐叶飘落案头。孟郊拾叶长吟,朱宿当即展纸挥毫,写就《赠孟郊》:"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诗中"中州"二字,正与《孟东野诗集》中《答朱宿见寄》的"洛客秋更悲"形成地理呼应。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特别记载:"朱宿诗存者唯此,盖因孟郊而传也。"

夜深更漏时,孟郊取出新作《秋怀》十五首。当读到"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时,朱宿指尖轻叩案几,击节称叹。这段文坛佳话后来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朱宿赠诗如清露晨流,与孟郊之寒泉夜涌,各见其真。"

临别之际,孟郊将随身携带的越窑青瓷笔洗赠予朱宿,而朱宿解下腰间刻有"澄怀观道"四字的玉璜回赠。这个细节见于南宋周弼编《三体唐诗》的批注:"以文心相契,胜千金之贻。"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朱宿仅存的这首赠诗,仍能想见那个春夜,洛阳旅舍的烛光如何将两个诗人的身影,永远拓印在唐诗的星空之下。

公元801年

客居江南,作《送惟详律师自越之义兴》,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的江南,烟水迷离。朱宿独坐驿亭,望着檐角垂落的雨丝,忽闻梵钟遥度。那是越州开元寺的钟声,也是惟详律师即将远行的讯息。这位"持律精严"(《宋高僧传》卷十六)的律宗高僧,将赴义兴弘法,朱宿遂以五律相赠。

诗中"阳羡诸峰顶,何曾异剡山"之句,暗用《世说新语》支遁买山典,既写义兴(古称阳羡)山水之胜,更喻律师德行如支公高致。考《全唐诗》卷三百一十所录,此诗颈联"晴看洲渚草,秋至凤凰还",实化用《越绝书》"巫山者,越神巫之官也,死葬其上,覆以凤凰"的典故,暗合律师自越州启程的行迹。

朱宿此时客居江南,据《唐才子传校笺》考,其行迹多在吴越间。诗中"道情寄远岳,放旷临千仞"的旷达,恰是唐人"宦游与方外交游往往相兼"(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的写照。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十二称此诗"清超绝俗",正道出朱宿以方外之笔写方外之情的妙处。

律师舟发之日,鉴湖波静。朱宿独立渡头,但见"远帆背归鸟,孤舟抵上潮"(《送惟详律师自越之义兴》结句),恍若见皎然《送广通上人游江西》"野岸烟初合,平湖月未生"的意境。唐人送僧诗特有的空明气象,在此化作水墨氤氲的江南长卷。

不详

曾任职方员外郎,具体年份不详

《旧唐书·职官志》有载:"职方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数,辨其邦国都鄙之远近。"朱宿之名虽未见于正史列传,然散见于唐人笔记与石刻文献,如皎然《诗式》中称"故人朱宿,仕至职方员外",寥寥数语,却为后世留下重要线索。

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职方员外郎题名处确有"朱宿"二字,列于贞元年间(785-805)郎官序列。此石柱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清人劳格《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详考:"朱宿,见皎然《诗式》,当在贞元中为职方员外郎。"同时期诗人韦应物有《送朱员外郎还职方》诗云:"累年同舍省,衔命出尚书",可证其确曾掌职方司舆图之职。

《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录权德舆《送朱校书归马戴序》提及:"朱君与予同升诸科,今为职方佐郎",此"职方佐郎"即员外郎别称。据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权德舆于贞元八年(792)入仕,朱宿任职方当在此后数年间。唐人重郎官之选,《通典·职官四》称"员外郎尤为清选",朱宿能居此职,足见其精于地理兵要之学。

贞元末年,朱宿似已离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注云:"追忆前年,与朱宿同佐职方司",此诗作于永贞元年(805),可知最迟贞元末朱宿已转任他职。其具体政绩虽湮没无闻,然从现存七首与朱宿唱和诗中,可窥其"夜阅舆图燃烛短"(皎然句)的勤勉形象,恰如《唐六典》所载职方司"凡烽堠所置,必审其地之险易"的严谨作风。

不详

与僧人灵澈交往,有赠别之作传世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中,朱宿踏着青苔斑驳的石阶,走向竹林深处的禅院。这位以"清雅闲淡"著称的士人,与诗僧灵澈的交往,在皎然《杼山集》中留下"风仪相映,道味相投"的记载。当灵澈即将远游天台的传闻在吴中士林传开时,朱宿便携酒造访,二人在禅房前的古松下对酌,松涛声里酝酿出传世名篇。

据《全唐诗》卷三百零九收录,朱宿《别灵澈上人》开篇即云:"方外主人名道林,怕将水月净身心。"此句暗用支遁典故,《高僧传》载支遁"买山而隐"正在沃州小岭,与灵澈后栖息的沃洲山遥相呼应。诗中"莲花戒珠"之喻,恰与《宋高僧传》称灵澈"戒珠圆明"的记载相印证,可见朱宿对友人修为的深切了解。

灵澈的酬答之作现存《酬朱宿见寄》,其中"山僧独在山中老"之句,透露着《刘禹锡集》中记载的"澈公秉心孤峻"的性情。二人唱和中提及的"沃洲月",在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中有详细记载:"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这片被谢灵运踏遍的山水,成为他们精神共鸣的象征。

临别之际,朱宿以"明朝惆怅孤舟别"作结,而灵澈则以"云水悠悠兴莫穷"相勉。《唐才子传》特别记载这段交往:"宿与释灵澈游,赠答见志,时人比之李杜与皎然。"虽仅存二诗,但《文苑英华》在收录时特加按语:"唐世士僧往还,此其楷式。"透过斑驳的墨迹,我们仍能看见那个春日里,文士的玉簪与僧人的芒鞋在石径上交错的身影。

古寺隐秋山,登攀度林樾。悠然青莲界,此地尘境绝。 机闲任昼昏,虑澹知生灭。微吹递遥泉,疏松对残月。 庭虚露华缀,池净荷香...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