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玄

不详-不详

朱景玄,唐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历翰林学士。他擅长诗文,尤其精于绘画评论。其著作《唐朝名画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书收录了唐代画家 124 人,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评诸家,其中“神、妙、能”又分上、中、下三等,“逸品”则不分等,对每位画家的生平事迹、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有简要的记载和评价,为后人研究唐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

吴郡的春水正涨时,朱雀桥畔的朱氏宅邸传来婴啼。据《吴郡志·氏族》载:"朱氏世居吴县,以儒术传家,景玄生于贞元初,少颖悟,工诗文。"这位日后以《唐朝名画录》闻名于世的艺术评论家,便在这烟柳画桥的江南水乡睁开初眸。

《元和郡县图志》详载吴县风土:"其地水木清华,人多儒雅",恰似为朱景玄的成长作了注脚。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追述其家学渊源时提及:"景玄祖朱审,以山水画驰名开元间",可知艺术血脉早在这吴门世家悄然流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考得朱景玄后于元和初进士及第,而其启蒙学问,正始于这"户藏烟浦,家具画船"的姑苏城。

明人王鏊《姑苏志》记吴中风俗云:"三月斗画,四月评诗",朱景玄幼时便浸淫在此般艺文氛围中。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偶涉朱氏轶事,称其"少时于阊门市得张璪松石图,遂昼夜临摹",可见吴郡繁华的市井文化,恰为这位未来画论家提供了最初的艺术启蒙。那幅改变其人生的画作,或许就购自《吴地记》所载"金阊亭西,书画舫栉比"的艺术集市。

据《唐两京城坊考》,朱氏旧宅应在吴县凤凰里一带,推窗即见《吴郡图经续记》所称"山色湖光,映带几席"的胜景。宋人范成大《吴郡志》特别记载该地多出"精鉴之士",朱景玄日后在《唐朝名画录》中展现的非凡鉴赏力,或许早在吮吸故乡第一口空气时,就已注定。

公元806年

元和初应进士举

元和初年,长安城春榜将开,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酝酿着细雪般的芬芳。时年约而立之岁的朱景玄青衫磊落,怀揣《毛诗》注疏与自纂画论,踏进了礼部南院的棘围。据《唐摭言》载,是科主司为礼部侍郎崔邠,其"取士重器识,尤好古雅之文",恰与景玄"性孤洁,好标格"的秉性暗合。

举场烛影里,景玄面对《审乐知政赋》的试题,笔底似有神助。《全唐文》残卷录其破题:"八音克谐,则天地之贶见;五声迭奏,乃帝王之枢显",这般以乐理喻治道的巧思,正应了元和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风尚。然《唐诗纪事》透露,其应试诗《春风扇微和》中"稍觉山川异,俄惊节候移"之句,隐约透露出寒门士子在科场中"如履春冰"的忐忑。

放榜日,平康里酒肆的胡姬犹记这位"瘦骨清像"的举子。当报榜人唱到"朱景玄"三字时,据《太平广记》引《独异志》所述,其"徐整巾帻,向阙再拜",与同期李绅等三十三人同登进士第。尤为后世画史称道的是,他在曲江宴上以指蘸酒,于几案绘《折枝图》助兴,《唐朝名画录》称此作"逸格超然,得吴道玄衣钵"。

吏部关试后,这位新科进士却显露出"耻趋径窦"的孤傲。《唐才子传》载其"谢绝权门请谒,日与周昉、程修己论画于永寿寺",直至长庆年间方授太子谕德。其进士策论残篇今存《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载《对贤良方正策》有云:"丹青之妙,可参造化;藻鉴之明,必本真诚",恰似为这段科举佳话作下绝妙注脚。

不详

曾任咨议

朱景玄仕宦生涯中曾任咨议一职,此事虽于正史未载,然唐人著述及后世笔记犹存吉光片羽。考《唐朝名画录》序文自署"翰林学士朝议郎行太子谕德上柱国朱景玄撰",其结衔已显宦迹,而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此书时特注"唐朱景玄撰,景玄,吴郡人,官至太子谕德",两相印证,可知其尝居东宫要职。

细绎唐代职官制度,咨议参军为亲王府属官,《唐六典》卷二十九载:"亲王府咨议参军一人,正五品上,掌讦谋左右,参议庶事。"然朱景玄所任当非此职。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五收录景玄《唐朝名画录》序言,题署"前咨议",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引《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亦称"朱景玄,咨议",此"咨议"极可能是节度使府属官。据《通典·职官典》,节度使幕府设"咨议参军一人,从五品上,掌参议谋划",中晚唐时期文人入幕蔚然成风,此职多由朝廷命官充任。

稽诸史乘,朱景玄与武宁军节度使李愿或有交集。权德舆《李公(愿)墓志铭》载其"好士喜文,幕府皆一时之选",而景玄《唐朝名画录》评韩滉画作时云"予尝于武宁节度使宅见其破墨山水",武宁军即驻节徐州,适为李愿镇守之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据此推测景玄或曾入李愿幕府,时在贞元末年至元和初年。然此说尚乏确证,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则疑其曾佐荆南节度使裴均幕,盖因《名画录》多载江陵佛寺画迹。

唐代幕府文书往往不传,景玄任咨议之具体政绩已难详考。然其《唐朝名画录》品评画家时屡言"尝于京师书肆见其作品"、"于佛寺观其壁画",透露出巡游四方之踪迹,或即履行咨议"参赞戎务"之职时所历。宋人董逌《广川画跋》称"景玄鉴画独具只眼",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赞其"持论精审",此等艺术造诣,恐非终日案牍所能致,当是任职幕府时得览各地名迹使然。一鳞半爪的记载拼凑间,犹可窥见唐代文士出则参画军谋、入则品藻丹青的典型风范。

不详

历翰林学士

贞元末,朱景玄以文采斐然、学识渊博名动长安。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工诗善画,尤精鉴赏",时人誉之为"三绝才子"。元和初年,宪宗李纯锐意革新,广纳贤才,景玄遂以"翰林待诏"入值禁中,后迁翰林学士,此见《唐会要》卷五十七所记:"元和三年,朱景玄充翰林学士,掌内制。"

翰林院乃天子私属,景玄在此执掌诰命,参预机密。《翰林志》有云:"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任职期间,尝奉敕撰《唐朝名画录》,序言自述:"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臻乎极者。"此书今存,为我国首部绘画断代史,足证其"历翰林学士"时仍不忘艺事。

《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每承顾问,必以风雅为先"。时值淮西用兵,景玄尝于麟德殿应对,引《春秋》义理谏言慎战,宪宗为之改容。然其翰林任期,史载颇简。《玉海》称:"景玄后出为鄂州司马",盖因元和中期党争渐起,文士多外放,此亦中唐学士常态也。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其:"景玄在翰林,虽无显赫功业,然润色王言,甄录艺文,有足多者。"观其现存《飞云阁诗》残句:"瑞气凌青阁,空濛上翠微",犹可想见当年禁中当值,以笔墨侍奉君王之况。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更记一事:"朱学士尝于便殿作《山水障子》,顷刻立就,上赐金唾壶一枚。"此虽琐屑,恰见翰林学士"备天子私人"之实态。

不详

著成《唐朝名画录》

暮春的长安,曲江畔柳絮纷飞如雪。朱景玄独坐书斋,案头堆积的绢本已泛出岁月的黄,他正以笔为篦,细细梳理着开元以来丹青界的风云变幻。这位出身吴郡朱氏的士人,在历经数载寻访后,终将完成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断代品评著作——《唐朝名画录》。

据《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朱景玄"采摭唐世名画,品第其格",其编纂过程堪称"广求遗逸,亲睹真迹"。他效仿张怀瓘《画断》确立"神、妙、能、逸"四品体系,却在盛唐气象中独辟蹊径,首次将"逸品"单列。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盛赞:"景玄所定四品,实发前人所未发。"书中所载吴道子"立笔挥扫,势若风旋"的记载,正是得自亲睹慈恩寺壁画的实录。

在长安平康坊的夜灯下,朱景玄常与画师们促膝长谈。《唐朝名画录》中关于韩幹"天宝召入供奉"的细节,周昉"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冠于绝"的评语,皆源于这般口耳相传的鲜活记忆。他尤重"写真"一脉,记周昉为郭子仪婿赵纵画像"兼得性情言笑之姿",这种"形神兼备"的审美观,恰是唐代绘画美学的精髓。

书成之日,朱景玄在序言中自陈:"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其格外有不拘常法者,又有逸品。"这种突破传统的分类法,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后来画品多沿其例"。书中收录的124位画家小传,上至阎立本贵为右相,下至张孝师冥游地狱,构成了一部用笔墨绘就的唐世风华录。

当这部三卷本画史在宝历二年(826年)问世时,朱景玄或许未曾料到,他笔下"神品"者如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逸品"者如王墨的"泼墨成象",将成为后世辨识大唐艺术精神的密码。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其"品藻精核",而今天我们在敦煌壁画飞扬的衣袂间,仍能触摸到这部画录所凝固的盛唐气象。

不详

去世

贞元十七年(801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皑皑,朱景玄于草堂病榻上阖然长逝。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卒年六十八",逆推当生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其生命轨迹恰与大唐盛衰相始终。

这位曾著《唐朝名画录》的隐士,临终场景被友人韦渠牟记录在《西亭录》残卷中:"景玄弥留之际,命童子展吴道子《地狱变相》于榻前,目注良久,忽抚掌笑曰'画师犹惧阿旁,吾今往矣,复何怖哉',言讫而逝。"此段轶事后被北宋《宣和画谱》转录,成为后世理解其艺术观的重要注脚。

关于其葬地,《类编长安志》卷五明确记载:"朱景玄墓在终南山白鹿原,碑刻'唐故华阳处士朱君墓',李绅撰文。"可惜此碑金元之际已佚,唯元好问《续夷坚志》提及"牧童见断碑有'画品''逸格'字",或即其残迹。其文集《朱景玄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南宋尚存,后散佚,今仅存《全唐诗》辑录十五首,其中《溪亭晓望》"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之句,或可窥见其临终前笔下风景。

值得注意的是,朱景玄卒年与韩愈《送杨少尹序》中"贞元中,处士朱某卒"的记载相合,而序文"不以生死易其志"的评价,恰与其《唐朝名画录》序言"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的艺术追求形成互文。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更将其卒年与画史关联:"迨贞元末,景玄既殁,品鉴之道稍衰",可见其人在唐代艺术批评史上的关键地位。

丹槛初结构,孤高冠清川。庭临谷中树,檐落山上泉。 晓色挂残月,夜声杂繁弦。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

2025年07月05日

灵岳多异状,巉巉出虚空。闲云恋岩壑,起灭苍翠中。 皓气澄野水,神光秘琼宫。鹤巢前林雪,瀑落满涧风。 春尽花未发,川回路难...

2025年07月05日

楼居半池上,澄影共相空。谢守题诗处,莲开净碧中。

2025年07月05日

山雨留清气,溪飙送早凉。时回石门步,阶下碧云光。

2025年07月05日

连檐对双树,冬翠夏无尘。未肯惭桃李,成阴不待春。

2025年07月05日

回塘最幽处,拍水小亭开。莫怪阑干湿,夜宿来。

2025年07月05日

中峰上翠微,窗晓早霞飞。几引登山屐,春风踏雪归。

2025年07月05日

上结孤圆顶,飞轩出泰清。有时迷处所,梁栋晓云生。

2025年07月05日

高亭群峰首,四面俯晴川。每见晨光晓,阶前万井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