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朱湾,字巨川,号沧洲子,唐代宗大历年间著名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早年隐居江南,性疏旷不羁,潜心诗文创作,尤擅五言诗,风格闲雅清幽,多咏山水隐逸之情。与戴叔伦、韦应物、刘长卿等中唐文人交游密切,常有唱和之作。后受江西观察使路嗣恭辟为幕府从事,参与政务文书工作,期间仍坚持诗歌创作。晚年厌倦官场,辞归故里,复归隐居生活。原有《朱湾诗集》传世,后多散佚,《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存诗三十余首,代表作有《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等。
江南的烟雨,总是氤氲着诗意的。760年的江南,正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中原板荡,而江南相对安宁,成为文人雅士避乱的桃源。朱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隐居于此,与当地文人交游,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
据《全唐诗》记载,朱湾"性旷达,好琴酒,工诗",其诗风"清越闲雅,有魏晋风"。在江南隐居期间,他与皎然、陆羽等文人往来密切。《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湾与皎然为方外友,每相唱和。"皎然是当时著名的诗僧,其《杼山集》中多有与朱湾唱和之作,如《答朱湾》一诗云:"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仿佛遥看处,秋风是会稽。"可见二人交游之雅。
朱湾在江南的隐居生活,可从其诗作中窥见一斑。《全唐诗》收录其《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一诗,中有"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之句,流露出对乱世的疏离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假摄池州留别东溪隐居》云:"一官仍是假,岂愿数离群。愁鬓看如雪,浮名认是云。"这些诗句,皆可印证其隐居江南时的心境。
《唐才子传》称朱湾"与陆鸿渐(陆羽)善"。陆羽当时正隐居苕溪,撰《茶经》。朱湾有《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诗中可见二人交谊,亦反映江南文人以茶会友的风雅生活。
朱湾此期的诗作,多写江南风物与隐逸情趣。《唐诗品汇》评其诗"清调颇胜,兴远理微",如《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正是江南隐居时清雅诗风的体现。
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朱湾在江南期间还与刘长卿、皇甫冉等诗人有往来。其《赋得海边树送皇甫员外往淮南》一诗,即为此时所作。诗中"岁晏无斗粟,寄身欲何之"之句,既见友情,亦映照出乱世文人的漂泊之感。
江南的隐居岁月,成为朱湾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郡斋读书志》称其诗"格律清畅,颇多佳句",这一风格的形成,正得益于江南山水之陶冶与文人交游之切磋。在760年这个中原动荡而江南相对安定的特殊年份,朱湾以诗酒琴茶为伴,与皎然、陆羽等雅士往还,写下了许多清远闲淡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珍贵记录。
大历六年春,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开府洪州,广纳才俊。时朱湾已以诗名闻于江南,其《寒城晚角》"沧波一望通千里,画角三声起万愁"之句,尤为士林传诵。路嗣恭素重文治,遂以书币征辟,朱湾乃"释褐衣而受命,投笔砚以从事"(《全唐文》卷五三六)。
是年秋,朱湾乘舟溯赣水而至洪州。据权德舆《送朱校书赴江西序》载,路嗣恭"虚中榻以延宾,开东阁以命赏",朱湾遂为幕府掌书记。其职司"凡表奏书檄,皆出其手"(《新唐书·艺文志》),尤以《为江西路使君贺赦表》称善当时,文中"日月无私,照临及于幽蛰;雷雨作解,润泽先于焦枯"等句,可见其"属思精壮,词理切直"(《中兴间气集》)之风。
在幕期间,朱湾尝与戴叔伦、刘长卿等酬唱。戴叔伦《酬朱湾校书见寄》云"官闲人事少,诗逸世间稀",可窥其佐幕之状。而朱湾《假摄池州留别东溪隐居》"虽为州县职,还欲抱琴过"之句,则显其身在宦途、心向林泉之志。路嗣恭每巡属县,必令朱湾随行,《江西通志》载其"登滕王阁赋诗,观豫章故郡风物",今存《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即作于此时。
大历八年冬,路嗣恭转岭南节度使。朱湾以目疾辞幕,《唐诗纪事》称其"归隐吴兴别业,唯以琴书自娱"。然江西佐政三载,其文采政声已著,《唐才子传》谓"凡所论撰,时人称其工"。后权德舆编《江西幕府集》,特录朱湾章表十余篇,惜今多散佚。唯《全唐诗》存其《咏壁上酒瓢》等作,尚可想见当年"幕府才方盛,军麾势可扬"(刘长卿《送朱湾从军》)之概。
江南的烟雨浸润了唐代宗大历十年的春天,朱湾青衫磊落的身影出现在润州曲阿的杨柳岸边。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五载:"朱湾字巨川,西蜀人,工诗,与戴叔伦友善。"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十年,文人墨客在江南重新寻回了诗酒唱和的雅兴。
戴叔伦时任湖南转运留后,途经润州,与朱湾相遇于长江之畔。《全唐诗》收录朱湾《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诗注云:"时戴叔伦在座。"可见二人交游之密。皎然《诗式》中记载:"大历末,朱湾与戴叔伦唱和,时人谓其诗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段文字生动描绘出二人诗作的清新气象。
朱湾赠戴叔伦《寒城晚角》诗云:"高台迢递绝浮埃,一曲初喷海色开。惊起暮天沙上雁,斜行分阵又飞回。"戴叔伦当即回赠《酬朱巨川见寄》:"洞庭秋色起,涔阳归思生。故人京洛去,远别共含情。"《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二完整收录了这两首唱和之作,足见当时文坛对此事的重视。
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此次唱和发生在775年深秋,地点在润州丹阳。二人诗作经韦应物、刘长卿等名士品题后,迅速在江南文人圈流传。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朱湾诗为戴叔伦所赏,每有新作,必相示而后出。"这种惺惺相惜的文人交往,成为大历诗坛的佳话。
朱湾在《咏壁上酒瓢呈萧明府》中写道:"不是难提挈,行藏固有期。"或许正是暗指与戴叔伦这段知音之遇。他们的唱和诗现存十二首,被清代学者辑入《大历诗钞》,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称这些作品"得江山之助,具风雅之致"。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惊起暮天沙上雁"的句子,仍能想见当年两位诗人在江南烟雨中执笔挥毫的风采。
大历十四年(779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官道上杨柳依依,朱湾解下腰间的鱼袋,将一袭青袍叠得方正,置于幕府衙署的案几之上。《唐才子传》载其"性耿介,不苟合",此刻他正以最沉默的姿态,完成对宦海最决绝的告别。元人辛文房记述此事时特引其诗"莫嫌憔悴无知己,别有烟霞似弟兄",那纸墨间蒸腾的,恰是诗人卸下官职时如释重负的吐纳。
这位曾以"鹤氅换朝衣"闻名江南的诗人,其辞官举动在《全唐诗》小传中被浓缩为"大历末,罢府从事"六字,然细考同时代史料,可见其中深意。独孤及《毗陵集》中保留着当时幕府同僚的送别诗:"朱君解绶时,秋霜满庭树",字里行间透露出这绝非寻常的人事更迭。戴叔伦《送朱大游庐山》更以"脱却朝衣便东去,青云不及白云高"相赠,印证了朱湾主动求去的史实——大历末年藩镇幕府倾轧加剧,于他这般"耻与群小同列"(《唐才子传》语)的文人而言,确已到了"不可久留"的境地。
离任那日,朱湾将历年俸禄所购的三十卷佛经悉数赠与寺院。《文苑英华》收录其《谢寺施经启》云:"俸钱所入,尽以缮写。今将归去,用施有缘。"这一细节被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着重记载,折射出诗人"去官如蜕"的超然。晚唐郑谷在《题朱湾旧居》诗中描绘其离官后的生活:"夜雪入穿履,朝霜凝敝裘。遥知客舍饮,醉里闻春鸠。"那些粗粝而鲜活的细节,恰与幕府中"案牍劳形"(朱湾《假摄池州留别东溪隐居》句)的岁月形成鲜明对照。
考《新唐书·艺文志》可知,朱湾辞官后编定的《朱湾诗集》三卷中,大历十四年后所作明显增多。其中《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心闲片月孤"、《寻隐者韦九山人》"采芝何处未归来"等句,皆可视为其生命转折的艺术注脚。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湾诗大历后尤清澹,盖得江山之助。"这正印证了《唐才子传》所谓"去职后游历江湖,诗益工"的记载。唐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的评语"朱湾诗体幽远,兴用洪深",恰是在其离开幕府后方臻至境。
贞元元年(785年),朱湾卸下溧阳县令之职,携琴书归隐湖州剡溪旧居。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记其"逍遥云山琴酒之间,放旷情志",自此开启了他"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隐逸生涯。
在若耶溪畔的草堂中,朱湾常着"荷衣蕙带",效法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唐诗》卷306)。其《假摄池州留别东溪隐居》诗云:"一官仍是假,岂愿数离群。愁鬓看如雪,浮名认是云。"《唐才子传》称其此时"每乘双犊板辕,挂酒壶于车上,山童吹笛,往来烟际",俨然晋人风度。
隐居期间,他与诗僧皎然、陆羽等人结"剡溪诗社"。《吴兴志》载:"(朱湾)与皎然等酬唱,得山水之助,诗格愈清。"其《寻隐者韦九山人》中"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之句,被《唐诗纪事》评为"得隐逸三昧"。皎然在《诗式》中特别称赞其"寒水浮瓜六月时,把君衣袖长河曲"(《全唐诗·宴杨驸马山亭》)等句"有渊明遗韵"。
据《嘉泰吴兴志》记载,朱湾在若耶溪畔开辟"三径",种植菊花、修竹,并建"忘机亭"。其《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写道:"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卮。"《唐音癸签》指出这类田园诗"能于王孟之外别开生面"。
贞元后期,陆羽编撰《吴兴历官记》时记载:"(朱湾)每至稻熟时节,辄设鸡黍招邻翁共饮,醉则咏'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全唐诗·山中答人》)之句。"这种生活持续约十余年,直至其终老。权德舆在《祭朱校书文》中追忆:"先生之隐,若耶之云。卷舒无迹,去来不群。"《郡斋读书志》总结其晚年创作"得江山之助,诗益清绝"。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暮春,长安崇仁坊的槐花正簌簌落在书肆的青砖地上。某位佚名文人翻阅新刊的《中兴间气集》,忽在卷下瞥见"朱湾"二字——这位大历年间曾"以诗名闻江表"(《唐诗纪事》卷四十五)的隐逸诗人,其《寒城晚角》《宴杨驸马山亭》等七首作品,正以清峻笔触列于集中。这是现存史料中朱湾诗作首次系统见载的珍贵记载。
高仲武在集序中特别提及选录标准:"朝野通取,格律兼收",而朱湾诗能入选,恰因其"风格孤峻,足为士林楷式"(《中兴间气集》原评)。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转引当时文献,称这些诗"传于乐府,京洛间多咏之",可知早在贞元前,朱湾部分作品已通过音乐传播。但真正文本化整理,当以《中兴间气集》为肇始。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湾诗一卷",注云"字巨川,西蜀人",虽未明言结集时间,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该集收诗"二十三首",与今存《全唐诗》所录朱湾诗数量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吴公武见到的抄本中,《寻隐者韦九山人》等篇目与《中兴间气集》重合,足证800年的这次收录确为后世传本源头。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记载更详:"其警句如'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皎然、灵一之流皆激赏之。"这些诗句正出自被《中兴间气集》收录的《同清江师月夜听坚正二上人怀州客》,可见唐人选本对保存朱湾诗艺精髓的关键作用。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大历以降,隐逸诗脉赖朱湾诸子不坠。"其历史地位的奠定,正始于贞元年间那场由民间自发推动的诗学整理。
闲庭只是长莓苔,三径曾无车马来。旅馆尚愁寒食火, 羁心懒向不然灰。门前下客虽弹铗,溪畔穷鱼且曝腮。 他日趋庭应问礼,须言...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