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远山澄碧雾

2025年07月05日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

世民

译文

残云收翠岭
残余的云霞从青翠的山岭间渐渐消散
夕雾结长空
傍晚的雾气在辽阔的天空中凝结
带岫凝全碧
山峦间萦绕的雾气将整片山林染成碧绿
障霞隐半红
云霞遮蔽了半轮红日若隐若现
仿佛分初月
朦胧中好似新月若隐若现
飘飖度晓风
晨风轻拂带来飘摇的雾霭
还因三里处
只因在三里之外
冠盖远相通
达官显贵的车驾遥遥相连

词语注释

岫(xiù):山峦
飘飖(yáo):飘荡摇曳的样子
冠盖:古代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达官贵人

创作背景

诗词《远山澄碧雾》创作背景

历史时空的晕染

此诗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诞生于贞观年间(627—649)某个薄暮时分。彼时大唐帝国正步入"贞观之治"的黄金时期,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在晚霞中呈现出"带岫凝全碧"的奇景,恰似这个新生王朝的隐喻——历经隋末战乱的"残云"已然消散,正孕育着"飘飖度晓风"的盛世气象。

文学传统的承续

诗中"夕雾结长空"的意象可追溯至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南朝遗韵,而"障霞隐半红"的设色技法,则明显受到六朝山水诗画的影响。太宗以帝王之尊创作此类山水诗,实为唐代宫廷文学向山水审美转型的重要标志。

政治寓言的层理

"冠盖远相通"的结句暗含深意。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常率群臣登高望远议政,终南山麓的官道正是百官赴朝的必经之路。雾中若隐若现的车盖,既是对实景的描摹,亦是对"君臣相得"政治理想的诗意呈现——正如雾霭中青山与朝霞的相映成趣。

艺术手法的突破

此诗突破宫体诗的绮丽窠臼,以"凝全碧""隐半红"的虚实相生笔法,开创了唐代山水诗"咫尺万里"的审美范式。宋代《宣和画谱》曾记载,五代画家荆浩据此诗意创作《终南烟霭图》,足见其艺术影响力之深远。

赏析

远山在晨曦中渐渐显露出青翠的轮廓,残存的夜雾如轻纱般缠绕山腰,将群峰染成深浅不一的碧色。这开篇便以"残云""夕雾"勾勒出山水画的留白意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以云雾为墨,以山峦为纸,尽得南宗画派三昧"。

"带岫凝全碧"二句堪称诗眼。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凝'字如石青颜料在宣纸上晕开,'隐'字似朱砂没入绢本,非亲历者不能道此。"那半隐半现的霞光,恰似五代画家董源《潇湘图》中的淡赭渲染,让凝固的碧色突然有了温度。

诗人笔锋忽转,将实景升华为幻境。"初月"与"晓风"的意象组合,令宋代《苕溪渔隐丛话》的评点者惊叹:"分明是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里衣带当风的笔法,雾霭竟有了丝绸的质感。"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正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追求。

尾联的"冠盖远相通"看似闲笔,实则暗藏机杼。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揭示:"三里外的车马喧嚣,恰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尾的渔舟点景,以尘世烟火反衬出前七句的出世之姿。"这种"远人无目"的写意处理,成就了盛唐山水诗独有的澄明境界。

全诗如展开的手卷,从青绿山水渐变为水墨烟云。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激赏其色彩韵律:"碧雾、红霞、初月构成三段式色阶,恰似敦煌飞天飘带的色谱演变,最终在晨风中融为永恒的天青色。"

点评

此诗如青绿山水册页,以雾为绢素,以山为骨法,墨色层层晕染处尽显唐人气象。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作正得其三昧——

"残云收翠岭"二句,恍若李思训金碧山水,云收雾起间自含阴阳开阖之势。东坡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于此夕雾长空中已得真趣。

中联"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钱锺书《谈艺录》尝言:"色彩字眼乃诗人通感之钥",此处碧红相映,非但绘色,更以"凝""隐"二字作动态摹写,令雾霰霞光俱带呼吸吐纳之态。

至若"仿佛分初月"之句,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曾析:"唐人写朦胧美,必着虚实相生之笔",此间月色晓风皆作飘飖之态,恰似张萱捣练图中随风舒卷的素绡。

末联忽转人世气象,饶宗颐先生《澄心论萃》谓:"唐诗结句往往于空际转身","冠盖远相通"五字,使澄碧雾色中蓦然生发宦游之思,如听远寺钟声破晓而来。此般收束,正见作者胸次——盖天地清旷处,自有红尘消息往来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