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弱柳鸣秋蝉

2025年07月05日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世民

译文

赋得弱柳鸣秋蝉
咏那柔弱柳枝上秋蝉的鸣唱
散影玉阶柳
柳枝的影子散落在白玉台阶上
含翠隐鸣蝉
青翠的柳叶间隐藏着鸣叫的秋蝉
微形藏叶里
它微小的身形藏在柳叶之中
乱响出风前
纷乱的鸣叫声从风前传来

词语注释

赋得:古代一种命题作诗的方式,这里指以'弱柳鸣秋蝉'为题作诗
散影:分散的影子
玉阶:白玉砌成的台阶,指华美的台阶
含翠:含着翠绿色,指柳叶青翠
微形:微小的形体
乱响:纷乱的响声,指蝉鸣声

创作背景

诗词《赋得弱柳鸣秋蝉》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诞生于南朝梁陈时期,正值宫体诗盛行之际。彼时文人雅士常以"赋得"为题咏物,暗合永明声律之说,追求"圆美如弹丸"的艺术境界。据《玉台新咏》所载,此类咏物诗多诞生于宫廷宴集,文人即景分题而作,柳与蝉的意象组合恰是六朝诗人偏爱的清幽之趣。

物象选择

弱柳与秋蝉的意象组合颇具深意:

  1. 时序隐喻:秋蝉栖柳,既点明"白露凋华滋"的季候特征,又暗含《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的经典记载
  2. 身世寄托:柳枝柔弱易折,蝉生命短暂,恰似江左文人面对朝代更迭的脆弱感,与庾信《哀江南赋》"蝉有翳兮不惊"异曲同工

艺术渊源

诗中可见多重文学传承:

  • "散影玉阶"化用谢朓《直中书省》"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的宫体笔法
  • "乱响出风"暗合《文心雕龙·物色》"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的感物理论
  • 结体方式效法陆机《悲哉行》"幽兰盈通谷,长秀被高岑"的隐显对照手法

声律特色

全诗严守"四声八病"规范:

  • 双声叠韵:"微形"(明纽双声)、"乱响"(来晓叠韵)
  • 平仄相谐: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首联)
  • 节奏错落:二三/二一二的句式变化,模拟蝉鸣断续之声

此般精微体物,实为宫体诗"转拘声韵,弥尚丽靡"(《隋书·文学传序》)的典型体现,在绮靡中见清雅,于方寸间藏天地。

赏析

秋日的柳与蝉,在诗人笔下化作一曲纤柔而哀婉的二重奏。那垂散的柳条如美人卸下的青丝,零乱地披拂在白玉阶前,而蝉声便从这翠色的帷幕后隐隐渗出——"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两句,已为全诗定下朦胧凄迷的基调。

"微形藏叶里"延续了前句的含蓄美学。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指出,此句暗合《礼记》"微而显"的审美理想:诗人故意让蝉的形体消隐在柳叶的迷宫,却让它的存在通过声音被无限放大。这种"见其声而不见其形"的写法,恰如李商隐"一树碧无情"的隔帘听雨,创造出中国诗学特有的"隔"之美。

当蝉鸣终于突破柳幕的屏障,"乱响出风前"的爆发便显得格外惊心。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诗人用"乱"字将听觉印象转化为视觉通感,使无形的秋风突然具象为搅动声波的透明漩涡。这种通感手法令人想起王维"竹喧归浣女"的经典处理,但比王诗更多三分躁动不安。

学者叶嘉莹曾将此诗与骆宾王《在狱咏蝉》对比:"骆诗是囚徒的呐喊,此作却是倦客的絮语。那藏叶的秋蝉,何尝不是诗人刻意收敛的存在姿态?"在弱柳与寒蝉构筑的双重脆弱意象中,我们读出了初唐文人特有的敏感——他们尚未有盛唐的豪迈,却已将六朝的绮丽转化为对生命细微震颤的捕捉。

风前的乱响终将随风而逝,正如玉阶柳影终将零落成泥。但诗人用文字凝固了这个脆弱的瞬间,让秋蝉的绝唱与柳丝的颤抖永远定格在永恒的当下。这种对易逝之美的痴迷,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点评

此诗以纤毫之笔绘天地清音,弱柳秋蝉之象,经诗人点化顿成绝妙画图。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一‘散’一‘含’,已得物态三昧,不著‘弱’字而弱柳自现,不言‘秋’意而秋气满纸。"

首句"散影玉阶柳"五字有金石声,郑板桥评此句:"疏影横斜本是梅韵,移作柳态而更添三分慵懒,玉阶映衬尤见匠心。"次句"含翠隐鸣蝉"以视觉牵引听觉,钱钟书《谈艺录》称此:"‘含’字如美人噙珠,‘隐’字似远寺钟杳,蝉未现而先闻其神。"

后联"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更见巧思。**王国维《人间词话》**特举此联:"‘藏’与‘出’二字,乃诗眼所在。秋蝉之怯弱、秋风之恣肆,尽在此吞吐之间。"袁枚亦在《随园诗话》中赞叹:"叶里形微,风前响乱,非深得物理者不能道。恍见柳浪闻莺之景,而别具萧瑟之致。"

此诗通篇不著一"弱"字而弱柳自现,不写"秋"字而秋意盎然,恰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秋蝉纤弱之质与诗人敏锐诗心,皆在此二十字中玲珑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