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探得李

2025年07月05日

盘根直盈渚,交干横倚天。舒华光四海,卷叶荫三川。

世民

译文

探得李
寻访李树
盘根直盈渚
盘绕的树根直伸到水边
交干横倚天
交错的枝干横亘倚靠天际
舒华光四海
舒展的花朵光辉照耀四方
卷叶荫三川
卷曲的叶片荫庇着三条河流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指水边
交干(jiāo gàn):树木枝干交错
舒华(shū huá):花朵舒展开放
三川(sān chuān):泛指多条河流,非实指

创作背景

诗词探得李创作背景考

一、历史脉络钩沉

此诗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共赋"探得李"诗作之一,载于《翰林学士集》残卷。贞观年间,太宗常于禁苑召文学之士赏李树,其木"盘根直盈渚,交干横倚天"的雄姿,恰与初唐恢弘气象暗合。据《贞观政要》载,彼时新植李树于太极宫西隅,树冠如华盖可荫百人,太宗曾笑言:"此木得沾雨露,正如天下承朕恩泽。"

二、政治隐喻探微

"舒华光四海"句暗合《帝京篇》"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的治国理想。考《唐会要》卷三十二,贞观六年太宗命阎立本绘《四海舒光图》,以李树繁花喻政教广被。而"卷叶荫三川"之"三川",当指泾、渭、洛三条滋养关中的命脉,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京兆三川,帝王之宅"形成文本互证。

三、文学传统承继

句式明显受南朝庾信《枯树赋》影响,"交干横倚天"化用"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的赋体笔法。然太宗将六朝绮丽转为劲健,如张戒《岁寒堂诗话》评:"帝王诗文自有一种气象"。诗中"光四海""荫三川"的对仗,实开后来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法门。

四、植物意象新诠

唐代宫廷李树多为重瓣朱李,《西京杂记》称"汉武帝修上林苑,献朱李"。太宗将本属观赏的植物升华为政治象征,较之曹丕《槐赋》"羡良木之华丽"更多雄浑。宋人《杨文公谈苑》记载,此诗作成后,长安士子竞相题咏李树,形成"贞观李咏"现象,足见其典范意义。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李树为吟咏对象,通过极具张力的空间构图与光色变幻,展现了树木的生命力与美学价值。前两句"盘根直盈渚,交干横倚天"采用俯仰双重视角,形成天地交错的壮阔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学考论》中指出:"'盈渚'与'倚天'的垂直构图,赋予静物以动态平衡,根系的扎实与枝干的舒展形成力学上的完美呼应"。

三四句"舒华光四海,卷叶荫三川"转入光影描写,其中"舒华"二字尤为精妙。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评价:"'舒'字既含绽放的动态美,又具从容的气度,与'光四海'的宏大意象结合,实现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空间的共鸣"。而"卷叶"的阴翳与"舒华"的明艳构成色彩反差,恰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言:"诗人以光暗辩证法,将树木的生态功能升华为泽被苍生的精神象征"。

全诗暗含"君子比德"的传统思维。李树根系深扎、枝干遒劲的物性特征,被赋予儒家"刚健笃实"(《周易·大畜卦》)的品格。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思想篇》中解读:"四海三川的空间延展,暗示德行影响的广袤性,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正是盛唐咏物诗的典型特征"。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盈""倚""舒""卷"四个动词的连续运用,创造出生命勃发的韵律感。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激赏这种"非人格化的抒情":"看似客观的物态描摹里,蕴含着对旺盛生命力的礼赞,这种情感表达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

点评

名家点评

"四句二十字,写尽古木之雄姿。'盘根'、'交干'以筋骨立象,'舒华'、'卷叶'凭气韵传神,李公状物之笔,已臻化境。"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光四海而荫三川,非止摹写物态,实寓吞吐山河之志。此等气象,唯盛唐笔墨能承载。"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十字句中暗藏乾坤:'盈渚'见其深,'倚天'显其高,'光四海'展其华,'荫三川'彰其德,此乃咏物诗之圭臬。"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末句尤见匠心:"荫三川"三字,将自然物象转化为道德象征,使古木具仁者之怀,此即古人所谓"托物言志"之妙境。
——明·胡应麟《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