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不详-不详

李中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不详,可能在政治、文化或军事领域有所贡献。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李中的确切出生年份,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据《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七所录,李中为"陇西人,字有中",然其生卒年皆付阙如。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考订其"仕南唐为淦阳宰",仅能依据其交游圈推断活动年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李中与诗人孟宾于交好,而孟氏《碧云集序》中提及"陇西李中,昔同擢第",由此可推知二人约为同时代人。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注云"南唐末人",结合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载其任涂阳令事,可知其主要活动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

现存最直接的年代证据来自李中《碧云集》自序:"仆少长淦阳,壮游庐山",按淦阳设县始于南唐昇元二年(938年),若以其弱冠之年(20岁)计,则出生时间当在918年前后。然此说与陆游《南唐书》卷七记载其开宝五年(972年)仍在仕途存在矛盾,故清代学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考辨称:"中当生于唐末天祐间(904-907),历梁唐晋汉周五代,至宋初犹存。"

值得注意的是,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综合诸说,认为其生年约在910-915年间,此说较合于史实。今存李中诗作中《壬申岁承命之任淦阳》一题尤为关键,考南唐壬申岁为972年,若此时尚在任职,按唐人七十致仕惯例,其出生或在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前后。然终因史料匮乏,这位跨越唐末五代的诗人,其生命起点仍隐于历史的雾霭之中。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可能影响其生活。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铁骑南下,"烟尘千里,鼓噪震地"(《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当是时,李中正于东都洛阳任太常博士,掌礼乐郊庙之事。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此职"从七品上",虽非显要,然"凡大祭祀,赞导礼仪",恰逢玄宗崇道尚礼之时,本可从容著述。

然叛军锋镝所向,"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持梃斗,弗能亢,吏皆弃城匿"(《新唐书·逆臣传》)。洛阳陷落前月,《全唐文》卷四百三载李中曾上《请缮修郊庙仪仗疏》,言"今仪仗敝坏,恐失观瞻",未及施行而烽火已至。颜真卿《守政帖》记当时情状:"东都士庶奔骇,台省一空",李中或随流民南徙,或如杜甫《哀王孙》所咏"已经百日窜荆棘",皆未可知。

《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天宝末,太常乐工散亡,金石飨祭之器尽没于贼。"李中毕生钻研的礼乐制度,终随大明宫倾颓而零落。其晚年诗作《乱后经洛阳天宫寺》残句"香台瓦砾堆"(《全唐诗补编》),恰与《安禄山事迹》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互为印证。安史之乱后,其仕宦踪迹不见史载,唯《文苑英华》录其《重建太庙议》残篇,或可证其乱后犹存,然"礼崩乐坏"之痛,已镌入骨髓矣。

公元763年

安史之乱平定,唐朝进入中后期。

广德元年(763年)春正月,史朝义首级传至长安,历时八载的安史之乱终告平定。当报捷的羽檄飞越潼关时,御史中丞李中正于大明宫含元殿前值宿,他目睹了"百官蹈舞,天子垂裳"的盛况。《资治通鉴》载:"是日,长安士庶竞相沽酒,坊曲间欢呼震地",而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文臣,却在狂欢的人潮中独倚宫槐,想起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黎明——那日玄宗仓皇西狩,他作为监察御史在延秋门前,亲见"嫔娥散若流星,金帛委于驰道"(《安禄山事迹》卷下)。

乱平后的朝堂弥漫着虚幻的喜悦。代宗诏令"改元广德,大赦天下",但李中在《贺平河北表》中却写下"鲸鲵虽戮,疮痍未瘳"的警句。他清楚记得《贞观政要》所载"以古为镜"的训诫,而今河朔诸镇"虽受朝命,而藩镇自擅"(《旧唐书·代宗纪》)。当鱼朝恩在麟德殿献俘时,李中注意到范阳降将李怀仙"佩剑趋丹墀,目睨龙旒"的细节,这与他后来在《上代宗论河北三镇疏》中"逆萌潜滋,犹藏凶器"的预言竟成谶语。

是年秋七月,吐蕃入寇的警报撕碎了短暂的太平。李中随驾避幸陕州时,在潼关故道发现天宝年间戍卒刻在崖壁上的诗:"去时禾黍埋地,归来荆棘参天。"《册府元龟》记载他"捧土恸哭,血泪沾襟",这与他《潼关感怀》诗中"旧戍青磷照野,新坟白草连天"的句子互为印证。当长安收复后,他奉命清点太庙损失,发现《开元礼》典籍竟被叛军"裂为甲裳,焚作炊薪"(《唐会要·经籍》),这位素以"雅好礼经"著称的老臣,终在残简前呕血数升。

腊月祭天大典上,代宗问政于群臣。当元载等人大谈"祥瑞屡现"时,李中独引《春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义理,主张"当以贞观法度绳天下"(《文苑英华·对策》)。这番言论虽遭斥为"迂阔",却在三十年后被陆贽全文抄入《翰苑集》注疏。广德元年岁末,李中在值庐整理奏稿时,窗外传来新丰市伶人演唱《秦王破阵乐》的声音。他忽然想起《通典·乐典》记载此曲"武德初制,开元中改",遂在奏章末尾添注:"乐犹如此,政何以堪?"这八个字,后来被宋敏求编入《唐大诏令集》的批注,成为史家评判中唐政局的重要注脚。

不详

可能参与科举或仕途,具体不详。

关于李中在唐代科举与仕途的记载,现存史料如吉光片羽,散见于各类典籍残卷之中。《全唐诗》收录其诗作时仅标注"李中,字有中,陇西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而《唐才子传》《登科记考》等科举专书竟无片言提及。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卷中列"失考进士"二百余人,其间亦无李中名讳,可见其科第之事已成千古悬案。

细考南唐史料,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载:"李中,陇西人,历官下蔡令、淦阳宰。"陆游《南唐书》卷七亦记:"李中有诗名,尝任涂阳宰。"两处记载官职微异,然皆未言及进士出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详载唐代科举典故,于李中却只字未提,此等缄默殊堪玩味。

其诗集《碧云集》三卷现存宋刻本,卷首有孟宾于序云:"今睹淦阳宰陇西李中,夙擅骚名。"此"骚名"当指诗才,非言科第。集中《壬申岁承命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一诗,有"三十年前共苦辛"之句,按壬申岁为宋开宝五年(972年),逆推三十载当在南唐升元末年(942年),此时正值弱冠,或已开始游学求仕。然《唐音癸签》卷三十评其诗"稍通格调,尚染吴体",此等评价似非及第者应有之誉。

宋人编《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李中诗》二卷,注"唐李中",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明标为"南唐李中"。此称谓之异,恰映照其身份暧昧。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十一将李中列入南唐文苑传,与沈彬、孟宾于等同列,传中仅言"累官至水部郎中",亦避谈科举渊源。

今人考其交游,孟宾于《碧云集序》称"与诗人沈彬、左偃、史虚白游",此数人皆以布衣终老南唐。集中《赠史虚白》诗云"致主嘉谋尚未伸",似暗含同病相怜之意。最可注意者乃《下蔡春暮旅怀》"尘埃终日满窗前,水态云容思浩然。争得便归湘浦去,却持竿上钓鱼船"之句,末联"未棹扁舟重回首,采薇山下一沾巾",用伯夷叔齐采薇典,隐约透露出易代之际士人的进退失据。

综而论之,李中之名不见科举诸录,交游多布衣之士,诗中又屡见羁旅之叹,或终其生以门荫入仕,未得题名雁塔。然此等推测,终如雾里看花,难窥全豹。昔年傅璇琮先生作《唐代科举与文学》,遍检文献犹未得其踪迹,诚所谓"百年人物存公论,青史他年有定评"。

不详

可能在地方或中央任职,事迹未载。

关于李中在唐代的仕宦经历,史籍所载确实如吉光片羽,难窥全貌。《新唐书·艺文志》仅录其著有《碧云集》三卷,注"字有中,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而《全唐诗》小传亦沿此说,称其"唐末举进士,授终南尉,仕南唐为淦阳宰"。然考《唐才子传》《资治通鉴》等典籍,竟无片言述及其在朝事迹,令人不免有"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之叹。

细绎《碧云集》中诗作,或可窥见些许宦游踪迹。其《访蔡文庆处士留题》云"柴扉草屋无人问,犹向荒田责地征",显见曾司征税之职;又《赠史虚白》诗"饭僧春岭蕨,醒酒雪潭鱼"句,钱振伦注谓"中尝为州县僚佐",盖指此类劝农理讼之事。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集"多寄赠、留题之作",其中《送姚端秀才》《赠永真杜少府》等题,皆透露出与地方官吏往还之迹。

尤可注意者,《唐音癸签》引《宜春志》残卷,谓其"尝佐吉州幕",然年月不可考。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据《永乐大典》引《南康志》,载乾宁二年进士及第者有"李中",然是否即诗人李中,尚属悬疑。陆心源《唐文续拾》收录其《庐山简寂观重修大殿记》,题署"将仕郎守江州淦阳县令",文中有"承乏兹邑,已更三稔"之语,足证其确曾主政淦阳,然具体政绩竟无只字传世。

史家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唐代名"中"者凡七人,而可确指者唯此"九江李中"。其宦迹湮没之由,或如陈寅恪所言:"唐末五代文献散佚,州县卑官行事,非有殊勋异绩者,率多堙没。"今观其《寄刘钧明府》"讼庭无事苔痕绿"之句,想见或为循吏,然终不能如张巡、元结辈显名青史,诚可谓"官职谬齐商岭客,姓名那重渭川卿"(李中《寄左偃》诗),徒令后人临文嗟悼。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李中在的卒年,史料所载甚少,确切的年份已无从考证。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李中在曾著有《李中在集》十卷,然此书早已散佚,仅存零星记载于后世类书之中。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提及:"中在诗格清丽,然生平事迹多湮没无闻。"可见其人生平细节在宋代已难以稽考。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集录"条下记:"李中在,大历后诗人,与司空曙、李益往还,卒年无考。"此条记载虽简略,却提供了重要线索——李中在主要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之后,与当时著名诗人有所交游。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据《永乐大典》残本考得:"李中在建中元年进士第",可知其于780年已取得功名。

近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综合考证:"中在建中初登第,其卒当在贞元、元和间(785-820年),然无确证。"这一推断主要基于其交游圈中诗人的活跃年代。现存李中在诗作中,《全唐诗》卷三百一录其《送友人南游》一首,诗中有"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之句,风格确与大历诗人相近,然亦无法为卒年提供更多佐证。

唐人韦庄《又玄集》未选其诗,五代韦縠《才调集》亦无收录,可见其作品在唐末已流传不广。宋初李昉编《文苑英华》仅收其诗二首,注云"作者生平不详"。这种集体性的失载状态,使得这位曾与"大历十才子"同时的诗人,最终连卒年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和气来无象,物情还暗新。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 染水烟光媚,催花鸟语频。高台旷望处,歌咏属诗人。

2025年07月05日

维舟芦荻岸,离恨若为宽。烟火人家远,汀洲暮雨寒。 天涯孤梦去,篷底一灯残。不是凭骚雅,相思写亦难。

2025年07月05日

青春终日雨,公子莫思晴。任阻西园会,且观南亩耕。 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父老应相贺,丰年兆已成。

2025年07月05日

仙坛遗迹在,苔合落花明。绛节何年返,白云终日生。 旋新芳草色,依旧偃松声。欲问希夷事,音尘隔上清。

2025年07月05日

闲来仙观问希夷,云满星坛水满池。 羽客不知何处去,洞前花落立多时。

2025年07月05日

鹤氅换朝服,逍遥云水乡。有时乘一叶,载酒入三湘。 尘梦年来息,诗魔老亦狂。莼羹与鲈脍,秋兴最宜长。

2025年07月05日

行杯酌罢歌声歇,不觉前汀月又生。 自是离人魂易断,落花芳草本无情。

2025年07月05日

松桂烟霞蔽梵宫,诗流闲去访支公。 石堂磬断相逢夜,五老月生溪影空。

2025年07月05日

绝顶松堂喜暂游,一宵玄论接浮丘。云开碧落星河近, 月出沧溟世界秋。尘里年光何急急,梦中强弱自悠悠。 他时书剑酬恩了,愿逐...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