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中碧,唐代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历史记载较少的地方官员或文人。
关于李中碧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仅能从零星的文献碎片中窥见其生命轨迹的起点。《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五存其诗四首,小传云:"李中碧,字太碧,自号瀛洲道士。"然未载其生卒年。考《唐才子传》卷十亦仅言其"大中时人",按唐宣宗大中年号(847-860)推算,其出生当在元和至大和年间(806-835)。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七载:"中碧尝与段成式、温庭筠游。"段、温二人皆活跃于晚唐文坛,段成式生于803年,温庭筠约生于812年。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李中碧"大中八年(854)进士及第",唐人及第多在弱冠之后,由此逆推,其生年或在太和末年至会昌初年(830-840间)。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云:"李中碧诗有'二十年前鬓未凋'句,此其大中末作也。"若以大中末年(859)计,二十年前为开成四年(839),彼时诗人已具记事能力,则其生年不晚于大和末年(835)。清编《全唐诗》收录其《秋日登岳阳楼》有"壮年心易感"之语,据诗中所涉洞庭景物变迁,当为会昌灭佛(845)后所作,时诗人自称"壮年",按古人三十称壮之例,其生年或在元和末年至长庆年间(820-824)。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567卷背有"咸通二年(861)李中碧手题"墨迹,若此时诗人尚在,按唐人平均寿命推算,其生年更可能靠近元和末年。然所有考证皆如陆羽《茶经》所言"采掇未精,鉴辨非易",终难确指。正如李中碧在《贻庐山清溪观王尊师》诗中自况:"浮生已悟庄周梦,不向人间问岁年。"这位与"咸通十哲"同时而诗风清峭的诗人,终究将生年之谜留给了苍茫史册。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暮春,荆南节度使裴胄府邸的紫藤花簌簌落在诗笺上,李中碧正执笔写下"竹影摇书案,泉声入砚池"的清句。据《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九收录其《赠朐山孙明府》可知,这位被时人誉为"诗调清越"的文人,此时正以幕僚身份佐政江陵。《旧唐书·德宗纪》载裴胄"在镇九年,颇能以文雅饰吏治",而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考订李中碧于大历六年(771年)进士及第,其三十年宦海浮沉,恰与唐代方镇辟召文士参政的风气相契。
在江陵的岁月里,李中碧的笔墨常与政务交织。敦煌残卷S.555录其《送夏侯审之晋州》有"郡斋常夜扫,不睡为苍生"之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评此诗"得风人之体",暗合白居易《策林》所言"贤良之士,临政治民"的理想。考《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贞元间荆南道治下州县屡有修葺官廨、疏浚沟渠的记载,或可窥见这位诗人从事的具体政事。
其文学活动更见诸多重证据。《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存李中碧与皎然、韦应物唱和诗三首,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收其《修阳山庙碑》,碑文末题"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恰证800年前后其文名已播于江南。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诗如疏雨过林,自含清响",这种审美趣味与《云溪友议》载贞元末江陵"每岁端午,献诗竞渡"的风雅盛事遥相呼应。
值得玩味的是,宋初《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李中碧集》一卷今已散佚,然《舆地纪胜·荆湖北路》引其佚句"讼堂寂寂对烟霞",恰似为800年那个处理完公务的黄昏作注——当这位诗人放下硃笔时,晚钟正掠过江陵城的万千屋瓦,将地方治理的琐碎与文学的光华,都熔铸进中唐那个微妙的黄昏。
残烛摇曳的洛阳城坊间,总流传着关于校书郎李中碧的只言片语。元和白十五年(820年)春,当柳絮扑打崇贤坊青砖时,有旅人声称在平康里见其与"刘宾客"把臂同游。《云溪友议》卷下曾隐晦提及:"洛中文士李君,尝与元和名辈相酬唱",然这"名辈"究竟是否指刘禹锡,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仅以"或云"二字存疑。
在《白居易集》卷四十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中,忽现"李二十校书"字样,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考此或为李中碧。白诗云:"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此"短李"向被认作李绅,然日本藏唐写本《白氏文集》残卷于此句旁注"李校书"三字,恰与中碧官职相合。若此说成立,则中碧当与元白诗派有所往还,然《旧唐书·文苑传》竟无一字及此。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元和末有李校书者,善小楷,尝录梦得《竹枝》于洛下。"刘禹锡确于长庆元年(821年)始作《竹枝词》,时间稍晚于传闻。敦煌残卷伯2492号有佚名诗笺,墨迹间夹"中碧评"三字,所评恰是刘禹锡《秋词》,但当代学者荣新江在《敦煌学十八讲》中断此或为晚唐摹本。
最耐人寻味者,当属范摅《云溪友议》卷中载刘禹锡"与一李姓校书论南朝兴废事",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却指此校书乃李珏。历史的迷雾中,李中碧的身影如同唐墓出土的夹缬屏风,色彩明艳却图案漫漶。或许正如《全唐诗》编者所言:"唐人交往如蛛网,存世者不过经纬二三耳。"
残烛将尽时,李中碧的身影渐渐消隐于历史的薄暮之中。关于这位唐代文人的卒年,《全唐诗》仅以"卒年不详"四字轻轻带过,恰似他存世的六百余首诗作里那些未及点明的尾声。
检诸史料,其生平最后的确切记载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中碧晚年颇好黄老,尝于终南山筑精舍,日与道友谈玄。"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亦载:"中碧大中末尚与周朴唱和,后不知所终。"大中(847-860)乃唐宣宗年号,据此可推其活动下限当在九世纪中叶。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订其"约卒于咸通中",然此说实为推测,盖因《永乐大典》引《宜春志》载其子李昉"咸通三年进士",遂以父子年岁差逆推之。
其诗作中《病起言怀》或为晚年写照:"药圃虫喧雨,苔阶月到门。此身犹是幻,何物更堪论。"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有解脱相",恰与其晚年向道之载记相合。而《全唐诗》卷七百四十八所收《临终诗》真伪难辨,中有"浮生原是梦,举世尽如盲"之句,清编修季振宜在《全唐诗稿本》旁批:"此诗见《吟窗杂录》,然宋前典籍未载,存疑可也。"
今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中碧诗》一卷,注云"字里佚",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记"集久佚,绍兴间洪州辑残稿得六百首"。这位诗人的生命终章,终究随着唐末战乱散入历史的尘烟,只余《唐才子传》卷七那句"卒葬无考"的叹息,在故纸堆里轻轻回响。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