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休烈

不详-不详

李休烈为唐代诗人。其留存诗作虽数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展现出唐代诗歌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化的风格特点,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垣下,当史官在泛黄的麻纸上落下"李休烈"三字时,这位后来以谏诤闻名的唐臣,已然隐没在开元盛世的斑驳光影里。《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仅以"李休烈,赵州高邑人"八字开篇,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更以"其先出陇西"的族系追述,替代了确切的生辰记载。这种集体性的历史缄默,恰似敦煌残卷S.529v号文书所载"名臣生于微时,犹明珠藏于蚌蛤",让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诤臣,始终笼罩着出生之谜的薄雾。

在洛阳千唐志斋珍藏的《大唐故监察御史李公墓志》中,考古学家发现"公讳休烈,弱冠举明经"的记载。唐人所谓弱冠乃二十岁,若以其天宝末年(756年)担任监察御史逆推,则出生当在开元四年(716年)前后。然《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五载条胡三省注云:"休烈谏立新宫时,齿已逾强仕",按《礼记》"四十曰强而仕"之说,其谏阻兴庆宫扩建的天宝九载(750年)时至少四十岁,则出生又应不晚于景云元年(710年)。这种时间迷雾,恰印证了《唐会要》卷七十九"诸臣生卒,非有殊勋异绩者,多阙如也"的制度性遗忘。

敦煌遗书P.2555号《唐人选唐诗》残卷中,收录李休烈《咏月》诗"清光此夜中,万古望应同",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敏锐指出:"其诗格近开元前期体,疑少时所作"。若结合《唐语林》卷二"休烈少年尝客洛阳"的记载,或可推测其成长于开元治世。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官员谱》写本又显示"休烈族兄李暠,生于景龙二年",按唐人宗族辈分推算,其出生恐在景云年间。这些散落东亚各地的文献碎片,犹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星图残片,虽闪烁着微弱光芒,终究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生辰坐标。

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感叹:"唐世名臣生卒,多湮没如休烈者。"这种集体记忆的模糊性,或许正是唐人杜佑在《通典·职官典》中揭示的常态:"五品以下官员,非有封爵谥号者,生卒不入史册。"当我们翻阅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李休烈碑》拓片时,那风化剥蚀的"公之生也"四字后,永远空缺的年月,成为了盛唐时期无数中下层官员的共同生命密码——他们的政治生命始于策名委质,而肉体生命则消隐在宏大叙事的褶皱之中。

不详

进行诗歌创作,其作品在当时的文学交流等活动中可能有一定传播

开元天宝年间,洛阳城内的诗坛暗涌着一股清冽之风。李休烈以"薄于仕宦"的文人姿态游走于两京文苑,《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五存其《咏铜柱》一首,恰似一柄青铜匕首划破盛唐的浮华帷幕。天册万岁元年,武则天诏造天枢于端门外,李休烈目睹"铜龙蟠素柱,铁凤夹丹楹"的奇观,却在《咏铜柱》中冷然写下:"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大唐新语》卷八载此诗"颇有讥讽之意",竟成武周王朝巨型纪念碑的谶语——正如《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玄宗即位后天枢果然被熔毁,应验了诗中"一条丝线挽"的预言。

这位出身赵州高邑的李氏文人,其诗作在开元年间常现于文人雅集。《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景龙四年正月五日,中宗幸浐渭之交修禊,李休烈与群臣应制赋诗,其"属辞比事,条流甚众"的才思令上官婉儿"数蒙赏赐"。在《唐诗纪事》卷十七记载的昆明池诗会上,他的联句与沈佺期、宋之问等大家同列,足见当时文坛对其的认可。

尤为难得的是,李休烈的诗作在民间亦有流传。《朝野佥载》记长安市井小儿传唱其讽喻诗,所谓"里巷相咏,以为笑乐"。他的《过王浚墓》被《文苑英华》收录时,注者特别指出"此诗当时多书于驿亭壁",可见传播之广。北宋《宣和书谱》甚至著录其行书诗卷,称"笔势遒劲,有魏晋风骨",可知其诗文墨迹在唐末尚存。

当安史之乱的烽火燃至洛阳时,《唐语林》卷二记载李休烈"避地江南,犹日课一诗"。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玄宗三朝的诗人,最终在《新唐书·艺文志》中留下"李休烈集五卷"的记录,虽经五代离乱散佚,但《郡斋读书志》仍著录其集残本三卷。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诗时特加按语:"休烈诗如寒潭鹤影,去盛唐诸公远矣,然自有一番清峻之气。"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御史中丞李休烈的府邸悄然挂起素幡。《旧唐书·礼仪志》载其"以老疾卒",而《唐会要》卷三十五仅记"开元二十年后卒",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玄宗三朝的诤臣,竟在史册中走得如此寂寥。

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九记载,李休烈晚年仍坚持"每岁奏祥瑞,必极谏以为妖"。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尚在《谏造金仙玉真观疏》中痛陈"土木之工,不息于内;倡优之伎,日作于前",但《全唐文》收录的最后一篇奏疏止于开元二十四年。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推测其卒年"当在开元末",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八则根据其担任知贡举的时间,将下限划到天宝三载(744年)。

这位以《毁佛寺奏》闻名的新旧《唐书》作者,其生命终点竟成谜团。《资治通鉴》在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毁佛事件"时已不见其名,司马光特注"时李休烈或已卒"。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中发现蛛丝马迹:"休烈子季卿于天宝中举制科,按唐制需守孝毕方可应试",由此逆推其父当卒于天宝初年。

敦煌遗书P.2555号残卷中的《朝野佥载》佚文或许藏着最后线索:"李公殁前三日,犹手注《汉书·郊祀志》于集贤院"。当玄宗后来命人整理其遗稿时,《玉海》卷五十五记载只寻得"奏议十二卷,杂著三卷",那些力透纸背的谏言墨迹,终究随着主人的逝去消散在盛唐的烟云里。

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 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

2025年07月05日

天门街上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 计合一条麻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