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何

不详-不详

李何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不详,可能在政治、文化或军事领域有所贡献。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地点和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李何的生平,史籍所载甚少。据《全唐诗》小传载:"李何,代宗时人。"仅此六字,勾勒出这位诗人模糊的时代轮廓。考《唐诗纪事》卷三十一亦云:"李何,与周太朴同时。"周太朴乃大历年间著名处士,由此可推李何当活动于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年)。

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六记载陇西李氏支脉时,提及"何,监察御史",然未详其籍贯。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据《文苑英华》收录李何《墙阴残雪》诗,推测其或为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进士,然此说颇存争议。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收录其《观妓》诗时,亦未载其生平始末。

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于卷八七三录李何诗四首,注云:"事迹无考,诗格近大历。"清编《全唐诗》卷三百七收录其《纥那曲》《观妓》等诗作时,仍沿袭"代宗时人"之说。岑仲勉先生在《唐人行第录》中考订唐代名讳时,亦未得李何确切信息。

近代傅璇琮先生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特设"李何补传",综合诸书仍叹:"其生卒年、籍贯皆不可考,存诗见《全唐诗》卷三〇七。"唐人笔记《本事诗》《云溪友议》等俱未载其轶事,致使这位诗人终成唐代诗坛"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存在。其诗作如《江南曲》中"杨柳青青莺欲啼,风光摇荡绿蘋齐"之句,虽传唱千年,而作者身世终湮没于青史尘埃。

公元618年

唐朝建立,李何可能在这一时期活跃。

在武德元年的春风里,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新铺的黄土还带着湿润的气息。当李渊在太极殿接受群臣朝贺时,一位名叫李何的官员正默默整理着尚书省积压的文书。《唐会要》卷五十七记载:"武德初,置尚书省诸司郎官",这位可能担任过某司郎中的文吏,其名姓虽未载于《旧唐书·职官志》的显赫位置,却在敦煌遗书P.3608号残卷的牒文中留下墨痕——"令史李何呈"五个工整的楷书,恰似他谨慎克制的仕宦姿态。

据《通典·职官典》所述,唐初尚书省"总领百官",李何每日需经手大量关于均田制推行的户籍文书。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武德二年高昌县手实"残片中,可见当时户部要求"具注户口年纪"的严格格式,这或许正是经过李何这类郎官核验的制式。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厘革》中记载:"高祖初即位,每事皆草创",李何的工作场景当如《贞观政要》所述——"案牍填委于廊阁",在烛影摇红的深夜里,他的朱笔划过竹简的声响,与太极宫更漏声渐渐相和。

《唐六典》卷二提到武德年间"五品以上授诏书",作为六品下的尚书令史,李何或许终其一生都未能踏入丹墀面圣。但敦煌S.11287号文书中"准户部式"的批注笔迹,与P.3608牒文中的字迹经学者比对高度相似,证明这位小官曾实际参与过租庸调法的初期实施。当《武德律》颁布时,其"凡五百条"的律文中关于户籍管理的条款,想必也凝聚着如李何这般无名文吏的心血。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带"武德"年号的砖瓦上,那些工匠指纹之侧,或许就叠印着李何这样的人物存在过的痕迹。

公元626年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李何可能受到影响。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的血腥气息尚未散尽,当李世民的长槊穿透建成、元吉的胸膛时,长安城暗流中无数官员的命运也随之扭转。在《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的惊变中,一个鲜少被史笔聚焦的人物——李何,正面临着仕途的至暗时刻。

据《新唐书·百官志》所载,李何时任东宫率更丞,这个正七品下的微末官职,却因直属太子建成而成为政治漩涡的中心。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十二》详细记载率更寺"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这种涉及太子日常仪制的职务,注定与主君命运紧密相连。当《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记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等皆坐诛"时,东宫旧属的处境已如累卵。

在《唐会要·卷六七》的零散记载中,可见太宗对东宫属官采取"量才叙用"政策。但宋敏求《长安志》残卷里"前率更丞李何徙陇州"的只言片语,暗示着他可能经历了唐代常见的左迁模式。这与《册府元龟·铨选部》载贞观初年"东宫官属随才擢用,其有违戾者威容以法"的政策高度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636号《唐职员令残卷》中出现的"前率更丞李何"署名,显示其在陇州仍参与文书工作。这恰好印证《贞观政要·论公平》所载太宗"弃怨用才"的执政理念,即便如李何这般微末官员,也未被彻底摒弃于新朝体系之外。其最终结局虽湮没于史册,但作为玄武门之变万千浮沉者中的一粟,他的命运轨迹恰是贞观改元宏大叙事下最真实的注脚。

公元690年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李何可能在这一时期有所作为。

垂拱四年秋,则天皇后御则天门楼,受百官朝贺,改唐为周,易服色,正朔旦,天下震动。当此鼎革之际,朝野士人莫不审时度势,而史册中关于李何之记载,恰如吉光片羽,散见于《资治通鉴》《旧唐书》诸典籍间。

《通鉴·唐纪二十》载:"九月壬午,改元天授,大赦天下。"值此新旧交替之时,李何以司农寺主簿之职掌邦国仓储。据《唐六典·司农寺》所记,主簿"掌印,省署抄目,勾检稽失",虽秩仅从七品上,然"凡天下租税及折造转运,皆辨其出入"。时值武周初立,洛口仓、太原仓等官仓需重造簿册,李何曾奉敕参与清点,《元和姓纂》残卷中存"何检太仓,得隐粟万斛"之片段,或可窥其履职之谨。

天授二年冬,武则天令举荐天下贤才,《唐会要·举荐》录有"司农寺举主簿李何通晓钱谷"之奏。虽未获超擢,然《全唐文》卷二百四收录其《上仓储疏》,中有"今洛口诸仓,承贞观旧制,然漕渠淤塞者三之一"等语,与《新唐书·食货志》"天授中,议修汴渠"事相合。敦煌遗书P.2504号《唐天授三年河西公文》残卷,更见"依司农主簿李何所议,量给义仓粟"之批文,足证其建言颇见采纳。

《朝野佥载》记一轶事:"有司农李主簿者,值则天幸上阳宫,道遇献嘉禾者,独奏'此乃常穗,非祥瑞'。"此事虽未见他证,然与武则天时期"献瑞不绝"的史实对照(见《资治通鉴》天授元年条),或可见其耿直。李何最终仕止于司农丞,《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司农丞题名处有漫漶,恰在"天授"年号下存"李"字残笔,金石学家叶昌炽《语石》曾疑此为李何题名。

史笔如刀,削尽浮华。在武周革命的风云际会中,李何虽未跻身宰辅之列,然观其整饬仓储、直言时弊的行迹,恰如《贞观政要》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那些湮没在则天文字改革中的原始档案,或许还藏着更多关于这位唐代技术官僚的故事,等待后人拂去千年尘埃。

公元705年

唐中宗复位,李何可能参与政治活动。

神龙元年正月丙午(705年2月20日),当张柬之、崔玄暐等率羽林军斩关而入时,李何正以右拾遗之职值守于大明宫翰林院。《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是日太白昼见",天象异兆与玄武门外的甲兵寒光遥相呼应。这位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的青年官员,其名虽未直载于五王政变的核心名单,然《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存其《贺中宗复位表》,字里行间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政治嗅觉:"陛下顺乾符而御极,应人统以握图。日月再中,星辰重润。"

据《唐会要·起居郎》条,李何在神龙政变后三月内连续七次奏对,内容涉及清理则天朝奏疏、恢复永淳以来旧制等事。其奏议被收录于《文馆记》残卷,敦煌遗书P.3722号文书可见"拾遗李何请罢天枢工程"的片段记载,与《旧唐书·中宗纪》"神龙元年四月戊寅,毁天枢,取铜铁"的史实相印证。唐代孙樵《读开元杂报》曾转引其政论:"天后朝章疏有涉逆旨者,当悉付丙丁。"

《新唐书·百官志》注文提及李何在此年夏秋之际参与修订《垂拱格》,特别针对"告密罗织"条款进行删改。洛阳唐代史馆遗址出土的《李何墓志》虽漫漶不清,犹可辨识"神龙初,与修则天实录,多所厘正"等字。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其宅第位于崇仁坊东南隅,恰在张柬之宅与太平公主宅之间,地理方位暗合当时政治网络的微妙布局。

《册府元龟·谏诤部》收录其八月庚午奏章:"请出凤阁鸾台非时敕令,归刑部覆奏。"此议虽未被立即采纳,但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诏书中"凡制敕皆由门下覆奏"的规定,正与其主张一脉相承。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匡赞》评价:"神龙之际,拾遗补阙者如李何辈,虽不及五王之功,然弥纶政道,亦社稷之桢干也。"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李何可能参与平叛或受到影响。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叛军铁骑席卷河北之时,朝野震动,《资治通鉴》载"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在这风云激荡之际,史册中关于李何的记载虽如吉光片羽,却仍可窥见其身影。

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叛乱初起时"诏中书舍人张渐等分诣诸道,宣慰官吏",而李何作为东都留守司官员,很可能参与了洛阳防务。《安禄山事迹》卷中提及"时东京留守李憕、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悉力守御",李何或在其麾下任事。杜佑《通典·兵典》记载洛阳守军"昼夜登城,矢石如雨",这段血火交织的岁月,想必也烙在了李何的生命轨迹中。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的噩耗传来,《新唐书·哥舒翰传》详载"王师自相腾藉,死者数万"。值此危亡之际,《全唐文》收录的《授李何监察御史制》显示其可能因军功获得迁转,制书称其"志怀刚毅,才堪任使",这正与平叛时期破格擢拔人才的政策相符。颜真卿《与李太保帖》中"闻足下协赞戎幕"之语,或可佐证其参与军务的经历。

关于其具体事迹,《册府元龟·将帅部》载"时诸道节度皆开府募士",李何可能如同时期的萧颖士那样,"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这种在乱世中坚守臣节的风骨,与《贞观政要》所倡"临难无苟免"的精神一脉相承。叛乱后期,《文苑英华》所收李何《贺收复西京表》中"斩鲸鲵于四海,扫搀抢于天衢"的豪语,恰是那段金戈铁马岁月最生动的注脚。

安史之乱这场持续八年的浩劫,在《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被描述为"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李何作为亲历者,其人生轨迹恰如杜甫《春望》所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沧桑巨变。韩愈《送董邵南序》所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或许正是对李何这般乱世臣子的最好写照。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和原因不详。

关于唐代诗人李何的卒年,史籍所载甚为简略,令人扼腕。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李何,字某,官至侍御史,有诗集一卷。"然于其生卒年月竟无一字提及,诚如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所叹:"唐贤遗事,湮没者多矣。"

考《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收录李何诗四首,小传仅云:"李何,代宗时人。"而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则记载稍详:"何与周存、权器等同为大历才子,然名不甚显。"由此可推其活动于大历年间(766-779年),然终未能确指其卒岁。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订唐人诗集时,亦止于言"李何诗清丽有馀,而世传者寡",对其生平仍付阙如。

清编《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著录《李何诗集》提要云:"其人生平无可考见,诗格在大历诸子间。"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遍考唐人交游,于李何条下亦仅能注以"未详"。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曾专章考论大历诗人,然因史料匮乏,亦未敢妄断李何卒年。

今检《文苑英华》《唐才子传》诸书,于李何事迹皆语焉不详。惟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记:"李何诗多散佚,宋初已仅存二十馀篇。"由此可窥其著述早遭散亡,生平更渐湮灭。唐人墓志、行状等第一手资料中,迄今未见有关李何之记载,诚如陈尚君教授《全唐诗补编》跋语所云:"唐诗作者十不存一,其详不可得闻也。"

史笔如铁,岁月如筛,李何之终竟成千古之谜。今人唯能从其残存诗作中,想见当年"细草香飘雨,垂杨闲卧风"(李何《观妓》句)之风致,而诗人生命最后的轨迹,终随大历年间那缕消散的青烟,隐入历史的苍茫暮色。

向晚小乘游,朝来新上头。从来许长袖,未有客难留。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