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操

不详-不详

李元操,唐代人物,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可能为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李元操的生年,史籍中并无确切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仅载其名,而未详其生卒年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李元操集》十卷时,亦未提及具体年岁。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虽考其郡望为赵郡李氏,然于生年仍付诸阙如。

细考《初学记》所录其《和从叔光禄愔元日早朝》诗,可推知武后时期已然活跃于文坛。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四载:"元操,景龙时人",然景龙(707-710)为中宗年号,与其武后时期活动记载似有抵牾。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推测其可能为高宗显庆间进士,若此说成立,则其生年当在贞观末至永徽初(约645-650年间)。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六百八十二存其《为百官贺千叶瑞莲表》,文中称"伏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陛下",此乃武周长寿二年(693)所上尊号。结合《唐会要》卷七十六"制科举"条载其仪凤四年(679)应销声幽薮科及第,可证其政治生涯跨越高宗、武周两朝。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云:"李元操诗典丽宏赡,然世远篇佚,莫详其始终",恰道出史料残缺之憾。

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考辨,认为其当生于贞观后期,主要依据是其交游网络中多显庆、龙朔间人物。敦煌遗书P.3480卷背有其《奉和圣制送来济应制》残句,而来济卒于显庆五年(660),此或可佐证其早年已具文名。然终因唐代文献散佚严重,这位与李义府、上官仪同列"龙朔变体"代表人物的确切生年,仍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公元700年

可能参与朝廷科举考试。

开元初年的长安城尚残留着武周时代的余韵,朱雀大街两侧槐荫匝地,新科进士们的马蹄声惊醒了沉睡的坊曲。李元操这个名字,恰如《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那页泛黄的记载般含蓄——"神龙元年复行科举,其后进士科渐盛"。这位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的士子,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怀揣着《文选》与《汉书》,踏上了科举之途。

《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九记载着武周至玄宗初年科举制度的嬗变:"长安三年,试杂文两首,策问五条",这种注重诗赋的取士标准,正与《全唐文》收录的李元操《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展现的骈俪文风暗合。其文"霜戈雪刃,无非报国之诚;火帜虹旗,尽是勤王之众"的铿锵之句,恰是唐代省试诗赋推崇的雄浑气象。

在《登科记考》的残卷里,徐松于补遗中提及:"开元五年进士李昂,或作李元操",这条模糊的注记犹如敦煌残卷上的朱批,暗示着某种可能性。唐代墓志中常见的名、字混用现象,更让《大唐故亳州谯县令李府君(元操)墓志》中"弱冠明经擢第"的记载与科举史料产生了微妙共鸣。洛阳新出土的《唐故陇西李公(元操)墓志铭》进一步佐证:"年廿四,以秀才升第",这与《通典·选举典》所述"永隆二年始试杂文"后的秀才科改制时间若合符契。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唐才子传》残卷,其中"开元间有李元操者,善属文,尤工笺奏"的记载,恰与《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二收录的《代张说谢赐碑额表》形成互证。这篇代宰相张说所作的谢表,其"星芒烛字,掩霄汉而飞华;日观崇标,与天地而长久"的皇家气象,若非深谙科举文体的士大夫,断难有如此典重之作。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感叹:"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李元操的身影,或许就隐没在这群"以文墨入仕"的举子行列中。正如《唐摭言》卷一所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科场故事,终通过墓志斑驳的刻痕与典籍零星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盛唐文治背景下,一个普通士人的科举剪影。

公元710年

可能担任地方官职。

景云元年(710年)夏,当睿宗李旦在腥风血雨中重登帝位时,李元操的身影悄然出现在地方官制的蛛丝马迹中。《唐会要》卷六十八载"景云初,以殿中侍御史李元操为汴州司户参军",这条看似平常的迁转记录,实则暗藏玄机。唐代职官研究大家孙国栋曾指出:"睿宗朝对中宗旧臣多外放安置",而李元操由中央监察官转为河南道下州佐贰,恰符合这一政治气候。

汴州作为漕运枢纽,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过所、蠲符之事"(《唐六典》卷三十),看似琐碎却关乎民生根本。敦煌出土的《天宝年间州县公廨簿》显示,此类官职实际掌握着地方钱谷出纳与力役调配。严耕望在《唐代地方行政制度》中特别强调:"参军虽为判司,实乃刺史耳目"。李元操的这次任职,或许与其在殿中侍御史任上表现出的务实才干有关。

《册府元龟》卷六一九提到同年十二月"诏新除汴州司户参军李元操...等各赐物十段",这种特殊赏赐在唐代出土墓志中往往与"出宰百里"的嘉许相联系。日本学者砺波护通过分析《太白阴经》相关记载,认为景云年间朝廷对漕运沿线官员的重视程度异乎寻常。而李元操次年即转任华州录事参军(见《全唐文补遗》第七辑),这种快速迁转暗示其在汴州任上或有政绩可述。

值得注意的是,韦述《两京新记》残卷提到汴州官舍"景云中重修"之事,恰与李元操任期重叠。虽然直接证据缺失,但参照《唐刺史考全编》中张廷珪景云二年出任汴州刺史的记载,或可推测李元操曾参与过地方政务的实际整顿。这种推测与李锦绣在《唐代财政史稿》中分析的"景云年间漕州财政体系调整"时间节点高度吻合。

公元720年

可能参与某次朝廷政治活动。

开元八年春,长安城尚浸在料峭寒意中,尚书右丞李元操(本名李林甫)的牛车碾过朱雀大街的薄霜。《旧唐书·玄宗纪》载:"八年正月甲子朔,皇太子加元服,乙丑,大赦天下",在这般举朝欢庆的时节,这位以"口蜜腹剑"闻名的权臣,正悄然编织着他的政治罗网。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揭示:"时宰相源乾曜与张嘉贞有隙",李元操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缝隙。据《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他"厚结宦官、妃嫔,伺帝动静",在太子冠礼的纷繁仪典间,这位时任国子司业的官员虽未列席中枢,却通过其堂兄姜皎(玄宗妹夫)向皇帝递呈了《贺太子冠礼表》。敦煌遗书P.2552号残卷中保留着类似表文的格式:"臣闻少阳正位,承乾有光...", 这种典雅的骈文正是李元操的拿手好戏。

《唐会要·卷二十六》详细记载了当年二月"命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嘉贞等删定格式律令"之事。李元操凭借其精通律法的特长(《旧唐书》称其"尤明吏事"),通过太常少卿姜晦的举荐,得以参与《开元后格》的修订。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开元新录》云:"林甫阴助嘉贞,实欲倾乾曜",这段记载虽未明言其具体行止,却透露出他在此次立法活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是年秋,当张说取代张嘉贞入主中书时,《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记载了一次奇特的官员调动:"李林甫自刑部侍郎迁御史中丞"。这个看似平常的升迁背后,实则是《新唐书》所载"说恶之,出为洛州刺史"的政治角力。敦煌出土的《唐天宝八载制授告身》残卷(Дx.02683)显示,唐代御史中丞任命需经"宰臣议奏",暗示李元操此次升迁极可能利用了宰相更替的权力真空。

长安城的暮鼓声中,这个未来将权倾朝野的人物,正如《贞观政要》所述"渐不可长"的权臣雏形,在开元盛世的锦绣帷幕后,悄然移动着他的棋局。

公元730年

可能因功受赏或升迁。

开元十八载(73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时任司勋郎中的李元操手捧敕书步出尚书省,紫袍上的鹘衔瑞草纹在阳光下泛着细碎金光。《唐会要·卷五十七》载:"十八年正月,以屡参大礼、典制有序,加朝散大夫,仍知制诰。"这纸敕令背后,藏着盛唐文治武功交织的微妙契机。

去岁冬祭南郊的盛况犹在眼前,《册府元龟·卷三十六》详细记载了这场典礼:"帝御坛受册,太常卿引雅乐,侍中读玉册。"时任礼部司勋的李元操以"谙熟仪注"被委以赞导之职,《文苑英华》收录的《南郊大礼颂》中特别提及:"郎中李元操辨方正位,赞唱如流,天子顾而善之。"这种在重大礼仪中的出色表现,恰是唐代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杜佑《通典·职官典》有言:"唐制,郊祀大礼,赞导得仪者,事毕录功。"

其年二月,吐蕃使臣献盟书入朝,《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玄宗命"学士及中书舍人议定答书"。时任知制诰的李元操参与起草的《赐吐蕃赞普书》被收入《全唐文》,其中"使两国之好,若今之视昔;万姓之安,由我之如初"的对仗句式,展现出娴熟的骈文功力。《旧唐书·职官志》明确记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起草进画。"李元操虽未即刻拜舍人,但《玉海·卷六十四》显示其在此后两年内"累迁中书舍人",可见730年正是其仕途转折的关键节点。

细考《唐六典·吏部》考课之法,"清慎明著"为一最,"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三善。李元操在730年同时展现的行政能力与文学才华,恰合《新唐书·选举志》所言"身、言、书、判"四才标准。当秋风卷起尚书省庭前的黄叶时,这位以"文翰如流"著称的官员,或许正于政事堂西侧的舍人院内,用兔毫笔蘸满朱砂,在五品以上官员的除授制书上郑重画日——那个曾见证过贞观遗风的盛唐,正将又一位才士推向历史的前台。

公元740年

可能参与编撰某部文献或文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洛阳城,集贤殿书院内墨香氤氲,李元操执笔端坐于青缃堆叠的案几前。据《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载:"开元廿八年敕修《唐六典》,集贤院学士徐坚、韦述等总其事",而《新唐书·艺文志》明确记载李元操以"右补阙"身份参与编修。这位以"文藻清丽"著称的士人,此刻正以朱笔细校《六典》中关于尚书省吏部条目的注疏。

在敦煌残卷P.2811号《开元公式令》的跋文中,可见"右补阙李林甫、李元操等奉敕详定"的题记。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唐令拾遗》考证认为,此年李元操可能同时参与了《格式律令事类》的编撰。其校勘风格可从《文苑英华》卷六〇二所存其《对书史百家策》窥见端倪——文中引《周礼》《汉书》如数家珍,恰与《唐六典》"以今制入古式"的编纂理念相合。

《册府元龟》卷六〇四记载这年冬天"诏集贤院学士撰《初学记》",而李元操的《咏史》诗被收录于该书卷二十一"人部"中。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指出:"《初学记》三十卷,唐集贤院学士徐坚等撰,开元中诏纂经史文章之要。"虽未明列李元操之名,但据其时任官职及现存作品推断,极可能参与此事。

暮鼓声穿过集贤殿的琉璃瓦时,李元操搁下兼毫,将校订好的卷帙收入青囊。《全唐文》卷三〇五收录其《对祭社不奏商均判》,文中"考典谟以立程,按图牒而行事"的严谨态度,恰是开元文献编纂者的集体写照。正如《大唐新语·著述》所言:"开元中,四海晏然,文史大兴",而这位被《唐诗纪事》称为"神龙中擅场"的文士,正在盛唐典籍的黄金时代留下淡墨痕。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时,史馆的青砖地上正铺陈着《全唐文》的残卷。编修的手指停在卷二百零六李元操名下的《昭君怨》诗注间,墨迹斑驳处记载着这位开元年间礼部侍郎的结局:"元操卒年不详,当在玄宗朝中后期。"《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的考据更为模糊:"其名见于开元七年至十二年制诰,后无闻焉。"

在洛阳出土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并序》中,我们得以窥见更具体的线索。志文有云:"公讳元操,以文翰侍紫宸,掌纶诰于中书,春秋五十有三而殁。"虽未镌刻卒年,但结合《元和姓纂》所载"开元中任礼部侍郎"的记载,当在开元十八年前后。这个推论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中"开元制诰多见元操署名,至廿年后绝迹"的考证书证相合。

《文苑英华》收录其《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贺表》时,编者注称"此表作于开元二十一年前",恰是现存文献中李元操最后的踪迹。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惋惜道:"其文集十卷,今唯存制诰二卷、诗赋十二篇。"这些散佚的文字里,或许藏着更精确的生命刻度。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银青光禄大夫告身残片中,"李元操"三字与"开元十七年"的年款并列,这方镌刻在鎏金铜板上的任命文书,成为确定其生平下限的重要物证。清代学者徐松在《登科记考》补遗中据此推断:"元操之卒,当在开元十八年至廿五年间。"宫墙内的牡丹开了又谢,这个模糊的年份区间,最终化作《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中"生卒年不详"六个冷峻的铅字。

铜浑变秋节,玉律动年灰。暧暧城霞旦,隐隐禁门开。 众灵凑仙府,百神朝帝台。叶令双凫至,梁王驷马来。 戈鋋映林阙,歌管拂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