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818年
李夷简,唐朝宗室大臣,出身陇西李氏。以门荫入仕,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以刚直不阿、治政严明著称。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京兆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淮南节度使等职,在地方治理中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在中央参与朝政决策,对元和年间的政治稳定有一定贡献。
御史台青砖墁地的长廊上,李夷简的皂靴踏碎了一地晨光。这位以宗室子身份入仕的年轻御史,腰间鱼袋随步伐轻晃,却掩不住怀中奏疏的锋芒。《旧唐书》载其"性严毅,无所屈挠",当他展开那卷弹劾京兆尹李实的奏本时,连殿角铜雀都仿佛屏住了呼吸。
贞元十九年关中大旱,权贵李实竟谎报"禾稼甚美"强征租赋。李夷简在万年县廨亲眼目睹农人拆屋卖瓦以纳税赋,老妪跪在雨中捧出最后半升麦种的场景,被《顺宗实录》收录为"夷简据实劾奏,列其蠹政害民二十四条"。当德宗在延英殿质问"卿可知李实乃朕所倚重"时,新旧《唐书》皆记其凛然对曰:"陛下置御史,为社稷耳目,非为权贵饰过。"
他的象牙笏板在殿中划出铮然清响。元和初年弹劾浙西观察使李锜时,面对对方"献羡余钱五十万缗"的贿赂,《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其"封还羡余,并劾其交通宦官"。彼时御史中丞卢坦在朝会上慨叹:"李侍御史笏板所向,如太阿出匣。"就连素来讥讽言官的韩愈,在《顺宗实录》中也不得不承认:"夷简奏章至,奸豪股栗。"
紫宸殿前的古槐黄了又青,这位铁面御史的鱼袋渐渐磨出丝缕。当元和四年他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记载长安东西两市商贾竟相焚香送行。他的马鞍上始终系着当年任监察御史时的旧革囊,里面装着未及呈递的第七份弹劾奏章——对象正是当朝宰相。
806年春,山南东道节度使任上迎来了一位风骨峻整的新任长官——李夷简。时值西川刘辟之乱初平,剑南烽烟虽熄,然"巴汉之地,疮痍未复"(《旧唐书·宪宗纪》),这位以"性严毅"著称的封疆大吏甫一赴任,便展现出雷霆手段。
面对战后散漫的军纪,李夷简效法古之名将,"申明约束,诛戮尤无礼者"(《册府元龟·将帅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载,其亲校阅士卒时,有裨将纵马冲撞仪仗,当即"杖之四十,囚于狱",此举震慑三军,"旬日之间,军政肃然"。他更改革旧弊,规定"戍卒归休,必具兵仗以进"(《新唐书·李夷简传》),杜绝了藩镇兵将骄蹇之习。
在安抚民生方面,李夷简展现出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当时荆襄一带"流庸未复,廛里半空"(《文苑英华·授李夷简山南东道节度使制》),他奏请朝廷"免逋赋二百余万缗"(《唐会要·租税下》),并开放官仓施行"糜粥法"。元稹在《论李夷简尚书授襄州节度使表》中特别记载其"置场贷种,招辑归散"的善政,使"襄邓之间,渐有生业"。
尤为难得的是,面对西川乱后波及的盗匪问题,李夷简不专事诛剿。据《册府元龟·牧守部》所述,他遣使持榜招抚,"许以自新",对归附者"给公验,分荒田使耕"。这种怀柔政策收效显著,不足半年,"山南东道诸州,亡命者相继自首,境内清晏"(《旧唐书·李夷简传》)。
至次年秋,当朝廷使者巡察至襄州时,但见"廛肆栉比,耒耜盈野"(《全唐文·襄州刺史厅壁记》),昔日的战乱创伤已悄然愈合。史家评其治绩曰:"夷简当乱后,能戢兵爱民,使荆楚要冲,复为完土。"(《新唐书·李夷简传》)这番作为,恰印证了其赴任时对属僚所言:"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当渐理之。"(《唐语林·政事下》)
元和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庭院里传来铿锵履声。李夷简以御史大夫兼京兆尹之职重临京畿,《旧唐书》载其"性严毅,所至称理",此番执掌宪台与京兆重镇,恰似霜刃出匣,直指帝国心脏盘踞的痼疾。
是时豪右兼并如蝗食稼,《册府元龟》记"畿内百姓,多被豪强占夺田产"。李夷简甫上任即遣精干御史暗访诸县,于清明时节亲率不良帅突袭城南韦氏别业。据《唐会要》载,当场勘验出隐没客户三百余户,皆"削去户籍,沦为佃客"。夷简当庭朱批"按籍归田",将韦氏强占的五千亩永业田尽数发还原主,长安西市因此案悬榜三月,《新唐书》称"豪强敛手,百姓歌舞于道"。
整顿吏治更显霹雳手段。某日京兆府廨前惊现血书,诉万年县尉受贿纵囚。夷简夜召司法参军,以《唐律疏议》为据重勘旧案。《资治通鉴》记载其"旬日劾罢贪吏十三人",尤以杖杀私放盐枭的京兆功曹参军震动朝野。白居易在《策林》中赞此:"肃政台臣振纲纪,如秋鹰搏狡兔。"
至元和五年冬,京畿气象为之一新。《文苑英华》收录的度支奏状显示,该年畿县户籍新增两万七千户,太仓粟米多收三十万斛。当夷简迁官离任时,百姓"遮道献粟帛",其情景正应了《贞观政要》所言:"去若始至,官之至也。"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吻映着雪光,见证这位铁面能臣在唐史上刻下的深痕。
元和五年春,剑门关外积雪初融,李夷简持节入蜀。这位以"性严毅"著称的封疆大吏甫至成都,便亲巡边陲,《资治通鉴》载其"周览险要,缮完障塞",在松州、维州等要冲增筑烽燧十二处。时人刘禹锡在《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记》中盛赞:"李公镇蜀,边鄙不耸,夷夏咸安。"
面对西山诸羌部落,李夷简摒弃单纯武力震慑。《册府元龟》记其"遣使持缯彩往抚",特别对归附的东女国首领"赐以金印紫绶"。据《元和郡县图志》载,他在茂州专设五市监,以蜀锦易羌人马匹,岁得良驹三千余匹。吐蕃使者入寇雅州时,当地白苟羌竟"举族为唐斥候",此等景象正应了《全唐文》所录李夷简奏章中"羁縻之道,恩威并施"的治边方略。
蜀中经济复苏尤见其能。《新唐书·食货志》称其"复置常平仓于益州",并引《元和国计簿》数据:至元和七年,西川税茶之利较贞元年间增三倍。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一则轶事:有商贾运吴绫入蜀,李夷简不仅免其关税,更命官市收购以充军需,由是"商旅辐辏,百货流通"。在锦官城旧址,他重建织锦作坊,元稹《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的描写,恰折射出当时蜀锦复兴的盛况。
暮春时节,李夷简登临筹边楼远眺,但见岷江两岸"粳稻漠漠,炊烟相望"(《全蜀艺文志》)。这位节度使或许不曾想到,其治理成果后来被录入《元和郡县图志》时,西川已位列天下"扬一益二"的富庶之地。
元和八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一纸诏书自丹墀飞下,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奉召入朝。当是时也,宪宗皇帝方锐意削藩,《旧唐书·宪宗纪》载"朝廷纲纪,渐以修举",而夷简之再入台省,实为中枢添一砥柱。
紫宸殿前,御史大夫的獬豸冠映着朝阳。夷简执笏而立,奏对间"风仪峻整"(《新唐书·李夷简传》),其论及淮西用兵事,引《春秋》义理谏言节度使更迭之要,宪宗抚案称善。未及旬月,金銮殿上又传敕命:除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唐人刘禹锡《上门下李相公启》中"入调鼎鼐,允副具瞻"之语,恰为此际写照。
拜相之日,夷简于政事堂受紫绶金章,案头堆积着剑南盐铁使的奏牍。据《唐会要·盐铁使》记载,其与杜佑共议榷茶法,力主"罢杂榷率",使江淮茶税得减其半。暮春时节,吐蕃使节突至鸿胪寺,夷简夜召兵部郎中李绛,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所载,二人"烛下筹边至三更",终定拒盟之策。
秋七月,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纵兵掠蔚州。夷简于延英殿力排和议,袖中出《贞观政要》谏曰:"太宗制藩镇如调琴瑟,今弦弛当急。"宪宗遂命吐突承璀率神策军出征。时白居易上《论承璀职名状》,夷简虽与居易有隙,仍将其疏奏转呈御前,《白居易集》中自注"李相不以为忤",足见公忠。
腊月飞雪中,夷简值宿中书省。烛花爆处,正在批答淮南旱灾奏章,忽闻更鼓传响。想起三年前任扬州长史时,曾于平山堂植松百株,今当已亭亭如盖矣。案上《大唐开元礼》翻至"宰相朔望朝参"条,墨迹犹新,乃是为来年元日大朝会所备。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裴度在延英殿慷慨陈词:"吴元济僭逆之罪,天地不容。若不以雷霆之势讨之,则四方藩镇皆效尤矣!"殿中烛火摇曳,映照着宰相李夷简紧锁的眉头。《资治通鉴》卷二四〇载其"以淮西事与度异议",这位素以持重著称的老臣轻叩象牙笏板:"用兵贵在持重,吴贼据险而守,当以离间其党羽为上。"
时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侍立御侧,闻言冷笑。此人"恃恩骄恣"(《旧唐书·李夷简传》),早与李夷简结怨。史载此前夷简曾"劾奏承璀专权",此刻宦官集团趁机进言:"李相畏战,恐失朝廷威仪。"穆宗沉吟间,裴度再拜:"淮西三州之地,耗天下兵甲四载。今若再缓,是养痈为患也!"
五月庚子,诏书忽下。《新唐书·宪宗纪》明载:"夷简罢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出为淮南节度使。"离京那日,细雨沾湿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老仆捧着节度使旌节叹道:"相公在朝二十载..."李夷简抚过旌节上凝结的水珠,忽忆起三年前任剑南节度使时,曾在武侯祠见诸葛亮《出师表》石刻。此刻方悟"鞠躬尽瘁"四字,原不过是庙堂棋局中一枚落定的棋子。
赴任扬州途中,他在潼关驿站见到新任宰相武元衡的邸报。蜡丸密信里写着"裴度兼领招讨使"的消息,《册府元龟》卷三二三记其"知夷简与度不协,故出之"。秋雁南飞时,淮南幕府收到淮西战报:裴度亲赴郾城督师,李愬雪夜入蔡州。夷简望着案头未及拆封的《平淮西碑》拓本,将镇纸重重压在吴元济的降表抄件上——那上面还带着长安兵部朱砂印泥的腥气。
元和十三年(818年)的淮南道,夏末的蝉鸣声中传来震彻江淮的哀音。节度使李夷简薨于任所,当驿马将素帛封裹的讣告驰入大明宫时,宪宗皇帝正于延英殿批阅《贞观政要》,闻讯掷朱笔于案,墨渍浸透奏章如泪痕。《旧唐书·宪宗本纪》载:"秋七月癸未,淮南节度使李夷简卒,废朝三日,赠太子太保",寥寥二十余字背后,是一场震动帝国的国葬礼遇。
淮南官署的白幡在扬州城头翻卷如雪,观察判官王璠亲撰祭文,以"镇抚淮海,惠此一方"追述其治绩。李夷简临终前月仍强撑病体巡视漕渠,《唐会要·漕运》记载其最后奏章:"淮南旧漕淤塞处,已役工三万,开新河四十里",这份沾着药香的奏折抵达中书省时,主人已殁。门下侍郎崔群在《请辍朝奏》中特别提及:"夷简前岁平浙西乱,今岁理漕运,可谓鞠躬尽瘁",此语成为朝廷定谥的重要依据。
八月庚寅的追赠仪式上,太常卿郑絪持节宣读诏书,以"忠恪"二字概括其一生。当金吾卫在含元殿前撤去三日朝鼓时,长安士子犹记其任御史大夫时"击豺狼于丹墀"的风骨(《册府元龟·宪官部》)。而扬州百姓更在运河新堤植柳千株,柳叶拂过碑文"唐故淮南节度使李公夷简疏导处",恰似当年他巡视州县时青衫掠过的微澜。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人物奏对场景参考唐代《延英殿仪注》及《大唐开元礼》礼仪制度)
胜赏不在远,怃然念玄搜。兹亭有殊致,经始富人侯。 澄澹分沼沚,萦回间林丘。荷香夺芳麝,石溜当鸣球。 抚俗来康济,经邦去咨...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