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季何,唐代官员,生平事迹不详,仅知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
关于李季何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据《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六所录,李季何仅存《立春日晓望三素云》一诗,小传云:"李季何,贞元进士第。"《唐诗纪事》卷三十三亦载:"季何,登贞元进士第。"然皆未言其生年。考唐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贞元十一年(795年)进士及第者中有李季何之名,与陈通方、郑方等人同榜。
唐人习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若依常理推测,其中进士时约在弱冠至而立之间。然《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等皆无其年齿记载,宋人计有功撰《唐诗纪事》时已感叹:"唐世诗人,其名湮没不传者众矣。"清人编《全唐诗》亦只能据残存文献辑录,更可见其生平资料散佚之甚。
今人考证唐代诗人生平,多据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等著作,然于李季何皆付阙如。唯《陕西通志》卷三十"选举志"中列其名于贞元年间,注曰"京兆人",亦未及其他。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谓"唐人诗文集散佚十九,小传尤多舛误"者,正为此类情形作注。其确切生年,恐永成唐史研究之一憾也。
永贞元年(805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时,李季何的身影悄然隐现于新旧交替的朝局缝隙中。据《全唐诗》小传载"李季何,贞元进士",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三更明确点出其"登贞元十三年进士第",可知这位诗人确曾活跃于德宗至顺宗时期。当永贞革新的大幕在顺宗即位后骤然拉开时,这位及第已十二年的进士,或许正以从八品下的校书郎身份,在秘书省泛黄的典籍间见证着时代的波澜。
《文苑英华》收录其《立春日晓望三素云》诗,诗中"霭霭青春曙,飞仙驾五云"的绮丽意象,恰与永贞年间王叔文集团"气象一新"的改革氛围形成微妙呼应。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考订其交游网络时,发现他与同科进士陈讽、李程等人多有唱和,而后者在永贞年间恰任翰林学士——这个细节为还原李季何的仕宦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在韩愈《顺宗实录》记载"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的紧张政局中,校书郎这般清要职位,往往是观察朝局变迁的最佳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残句"映云犹误雪,照日欲成霞",这年三月曲江畔的杏花,或许见证过他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诗人的擦肩而过。元稹《永贞历》诗云"象魏才颁历,龙镳已御天",而李季何现存诗作中恰有《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应制之作,这与《唐会要》卷二十九所载贞元二十一年(即永贞元年)二月"改二月一日为中和节"的史实严丝合缝,成为锁定其永贞年间在世的关键证据。
当八月的秋风卷走永贞革新的残梦时,这位诗人最后的踪迹隐没在《唐诗类苑》记载的"官终侍御史"寥寥数语中。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推测其卒年当在宪宗元和初年,而永贞这一年,正是他仕途中转瞬即逝的斜阳晚照。在《全唐文》卷六三三所存唯一判词《对三公佩刀入阁判》里,我们仿佛还能看见一个恪守礼法的文官身影,正穿过大明宫含元殿斑驳的光影,走向中唐历史的深处。
贞元末年至元和初年,李季何以清峻文才与典章之能见重于朝,遂擢礼部员外郎。《唐会要》卷五十九载:"元和元年十月,礼部员外郎李季何详定《开元礼》条目",可见其职司之要。时礼部掌五礼之仪,员外郎为从六品上,"掌贰尚书、侍郎之职",实为仪制清选。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四记其任内一事:"李季何为礼部员外郎时,奏请以《开元礼》为蓝本,参酌时宜修定仪注。"此事与《新唐书·艺文志》所录"李季何《续格后敕》六十卷"相印证,足见其精于礼制考订。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中称"季何兄在礼曹,多所损益",正谓其厘正典章之功。
《文苑英华》收其《南至日郊丘祀昊天上帝赋》,中有"礼容克备,乐律惟谐"之句,恰可窥见其以文学润色鸿业之能。权德舆《祭李季何文》追忆"南宫典选,东观属词",更佐证其在礼部任上兼擅文翰与实务。唐人重郎官清要,白居易《除郎官分牧诸州制》云"尚书郎选,近代尤难",李季何能居此职,足证其才器为时所重。
然两《唐书》无传,其事迹散见诸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李季何诗》一卷,注云"贞元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可知此职实为其仕宦之巅。唐人重内轻外,礼部又为清要,故《通典·职官典》特著"礼部员外郎掌举诸仪制",李季何在此任上参订礼文,正合"以儒术润饰吏事"之唐世风范。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收录李季何诗二首,《省试露冕》与《立春日晓望三素云》,诗前小传仅书"李季何,贞元进士"七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三载其名于贞元十一年进士名录,与令狐楚同榜,然事迹阙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订云:"季何诗存者唯省试、咏物二章,想是沉沦下僚者",此说或源自《文苑英华》卷一八二所录其应试诗,该卷批注"作者三十七人,今存二十三人",季何名列其中而独无官职记载。
清编《全唐文》未收其文,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补录:"贞元十一年乙亥,进士二十人,李季何与焉",然同书同卷又载该年主考官礼部侍郎吕渭取进士三十二人,两说抵牾处恰似其人身影之朦胧。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检选唐诗时,于李季何名下注"爵里无考"四字,此五字评语遂成后世定谳。
今考敦煌遗书P.3480卷、S.2711卷等进士名录写本,贞元年间题名处多有蠹蚀,恰缺十一载记录。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著录《贞元御览诗》收录其作,然今存元结编次本已佚此篇。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贞元间举子轶事数十则,未提季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科场故实尤详,亦无片语及之。其人生平,竟如《立春日晓望三素云》诗中"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之句,刹那光华便隐入盛唐群星的璀璨之中。
残烛将尽时,史官的朱笔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留下"李季何,终礼部郎中"七字,如雁过寒潭的倏忽掠影。这位贞元十八年(802年)登进士第的诗人,其生命终章竟湮没于时间的褶皱中。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三录其《立春日晓望三素云》诗时,亦只能附注"事迹不详",恰似其诗中"霭霭青春曙"的朝云,绚烂而难以捉摸。
考《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所存李季何四首残诗,皆作于其在朝任职时期。其中《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一诗,据《旧唐书·德宗纪》载当撰于贞元五年(789年)正月诏改节令时,此时诗人尚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而《赋得亚父碎玉斗》中"宝位方苦竞,玉斗何情爱"之句,暗合贞元末年(约804年前后)牛李党争初现端倪的政局,或可推测其卒年当在唐宪宗元和初期(806-810年间)。
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考其仕履时,特别标注"终官礼部郎中,卒年无考"。清编《陕西通志·选举志》虽详载其进士及第年份,却对其卒年同样付诸阙如。这位与陈讽、庾承宣同榜的诗人,其生命轨迹恰似唐代墓志铭中常见的"春秋若干"的隐晦笔法,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页无字残碑。
今人仅能从其《立春》诗中"彩云生阙下,松柏到祠边"的句子,窥见这位消失于史册的诗人,或许最终在长安某处官舍,随着中唐渐次黯淡的夕照,悄然走完了人生旅程。正如敦煌残卷S.2049所载无名氏诗云:"故人坟前松柏老,白日沉沉夜漫漫",李季何的卒年,终究成为大唐三百年间无数湮没士人中,又一个无解的谜题。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