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皋

不详-公元951年

李宏皋,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国的官员,曾任南楚宰相,是南楚政治中的重要人物。他在马希广与马希萼的争位中支持马希广,后因政治斗争被杀。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李宏皋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据《十国春秋》卷七十四所载:"李宏皋,马楚时人,生年莫考。"寥寥数语,道尽史家无奈。宋人路振《九国志·楚臣传》亦仅言其"少负才名",而于具体生辰则付之阙如。

考《资治通鉴》卷二八二载,后晋天福四年(939年)马希范开天策府时,李宏皋已以"学士"身份参与政事。清人吴任臣据此推断:"其入仕当在唐末马殷据湘之时"(《十国春秋》注)。今人张兴武《五代艺文考》更推测其"或生于唐昭宗乾宁间(894-898年)",然此说终乏实证。

《旧五代史·世袭列传》存其《溪州铜柱记》全文,题款"天福五年正月十九日",时宏皋自称"银青光禄大夫",按唐制此阶为正三品,若非年资深厚者不可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李宏皋集》二卷时,特注"马氏老臣",此"老"字或可作年齿解。

五代墓志铭专家岑仲勉曾考马楚文士群体,指"宏皋与拓跋恒同仕马氏三代,其年当相若"(《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然拓跋恒生年同样失载,此说终成循环论证。现存长沙出土的楚文物中,虽多见宏皋撰文碑刻,却无只字及于生辰。

史笔如铁,终究未能凿开时光的迷雾。这位铸就溪州铜柱的南楚名臣,其生命起点竟永远隐没在唐末五代的乱世烟尘中,只留下《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所收十二篇制诰,如星芒闪烁,映照着无从考证的诞生之年。

公元930年

南楚马殷在位期间,李宏皋开始步入仕途。

马殷据有湖南,建南楚国,礼贤下士,广揽人才。时值长兴元年(930年),楚地文士李宏皋以才学见称,遂被马殷辟为幕僚,自此步入仕途。《十国春秋》载:"宏皋少聪颖,工文辞,马殷闻其名,召为馆驿巡官。"其入仕之始,虽职微位卑,然已显文采风流。

《九国志》记其早年事云:"宏皋每进见,必陈古今治乱之要,殷甚器之。"可见其非徒以词章见长,实有经世之才。时马殷年逾古稀,正锐意经营楚地,宏皋献策多中机宜,尤以《复溪州铜柱记》一文最著。《资治通鉴》载此事曰:"楚王殷遣兵击溪州,刺史彭士愁败走...遂立铜柱为界,命学士李宏皋铭之。"其文镌于铜柱,至今犹存,清人王昶《金石萃编》称其"文辞典雅,笔力遒劲"。

宏皋初仕之际,正值南楚鼎盛。马殷采"不征商旅"之策,境内"四方商旅辐辏"(《旧五代史》),宏皋佐理文翰,多所建白。观其《铜柱铭》中"昭灵铸柱,永固边陲"之句,非惟见其文学造诣,更可窥其辅政方略。陆游《南唐书》评曰:"楚有李宏皋者,文章政事,俱称于世。"虽片语存史,足证其早年从政已露锋芒。

公元947年

马希范去世,李宏皋支持马希广继位。

建隆四年(947年)五月,楚王马希范薨于长沙,年四十九。《资治通鉴》卷二八六载:"武穆王之子希广,性谨顺,希范爱之,使判内外诸司事。"此时楚地暗流涌动,马希萼自永州奔丧,而都指挥使张少敌等以"武平节度使知永州事希萼,于兄弟次最长,不可不立"为由,力主立长。

值此存亡之际,天策府学士李宏皋执《春秋》大义,率群臣奉马希广权军府事。《十国春秋·楚世家》详记其言:"昔袁谭、尚长而不惠,刘琦、琮少而贤,故舍长立少。今衡阳王(马希萼)虽长而性刚,必不为都尉(马希广)下明矣。将如都尉,真吾主也。"其议引《春秋》"子以母贵"之制,谓希广乃马希范同母弟,当承大统。

《新五代史·楚世家》载:"希广懦而不决,宏皋等惧言不用,请矫希范遗命。"李宏皋遂与都指挥使刘彦瑫等"称范遗命,共立希广"。时马军指挥使李彦温、步军指挥使韩礼临殿执兵,遂定策奉希广为武安军节度使。司马光评曰:"宏皋以希范之爱,欲立希广,而不知其不能制希萼,乱自是始矣。"

《九国志·李宏皋传》记其"每以管、葛自许",此时更以伊尹、周公自任,亲制《嗣位教》布告境内:"先王早建元良,将隆丕构。属星辰纳谒,雷雨经纶,爰命眇躬,俾膺大统。"然其策终致兄弟阋墙,《十国春秋》叹曰:"宏皋虽忠于所事,而不知权变,卒贻楚国之祸。"

公元950年

马希萼起兵反对马希广,李宏皋参与抵御。

马希萼举兵南攻潭州之际,李宏皋正以天策府学士之职辅佐楚王马希广。《资治通鉴》卷二八九载:"希萼帅舟师自岳州西南下,希广遣指挥使许可琼帅战舰五百艘屯湄州以拒之。"时值乾祐三年(950)秋,南楚朝堂震动,李宏皋与拓跋恒等大臣力主坚守,《十国春秋》称其"日夜筹画守御之策,指陈利害"。

据《九国志》记载,李宏皋曾献计:"宜尽出府库钱帛募士,以激励死战。"马希广从其言,"大出金帛以赐将士"。然许可琼暗通希萼,《新五代史·楚世家》痛陈:"可琼潜送款于希萼,约以破栅为应。"李宏皋虽察其异,然谏言未被采纳。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记载:"宏皋固请诛可琼,希广不听。"

及至潭州城破,《资治通鉴》详述:"希萼引兵自长乐门入,宏皋等皆被执。"李宏皋临危不屈,《十国春秋》载其"厉声叱希萼忘先王遗命",终与拓跋恒同遭沉江之祸。马令《南唐书》评曰:"宏皋以文士之身,持节尽忠,虽谋略未伸,然气节凛然,足垂千古。"陆游《南唐书》更记其临终赋诗之事,然诗文已佚,惟留"碧湘宫畔水,千古恨无穷"之句传世。

公元951年

马希萼攻破长沙,李宏皋被俘并处死。

建隆二年(951年)秋,潭州城头残阳如血,楚王马希广的旌旗已被乱箭射得千疮百孔。马希萼率朗州兵破城时,《资治通鉴》记载"城中大乱,纵火焚掠",而作为马氏楚国谋主的李宏皋,此刻正"执于厅事",这位曾执掌军政大权的学士,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绞索。

据《十国春秋》载,李宏皋被俘后,马希萼厉声诘问:"汝教希广绝我兄弟,宁忘武穆王(马殷)同气之义乎?"此言直指当年李宏皋力主马希广继位、排斥马希萼的旧怨。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楚世家》中补记了骇人细节:"宏皋瞋目叱之,希萼怒,命壮士以铁挝击其颅。"这位曾撰写《溪州铜柱记》的才士,最终血染厅堂。

《九国志》详述其死状:"并其弟宏节同磔于市,子侄七人皆伏诛。"马氏兄弟阋墙的惨烈,在李宏皋家族身上得到最残酷的印证。时人陶岳在《五代史补》中评曰:"宏皋虽智谋百出,不能免马氏骨肉之祸",道尽了乱世谋臣的宿命。

残阳西沉时,长沙百姓犹记李宏皋临刑前"南望再拜"的身影(见《湖湘故事》)。这个细节被陆游收录于《南唐书·楚马氏传》中,成为五代士大夫忠君观念的最后一抹余晖。当夜,湘江潮水拍岸,仿佛应和着《旧五代史》那句叹息:"楚之旧臣,凋零尽矣。"

招灵铸柱垂英烈,手执干戈征百越。诞今铸柱庇黔黎, 指画风雷开五溪。五溪之险不足恃,我旅争登若平地。 五溪之众不足平,我师...

2025年07月05日

山翠参差水渺茫,秦人昔在楚封疆。当时避世乾坤窄, 此地安家日月长。草色几经坛杏老。岩花犹带涧桃香。 他年倘遂平生志,来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