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远

不详-不详

李宣远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较少。他的作品留存数量不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分别为《近无西耗》和《并州路》。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感悟,展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巴蜀古道间,一位诗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悄然启程。李宣远,这位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以《并州路》诗作闻名于世的诗人,其确切生辰却如同他笔下"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的边塞风光般隐没于时光迷雾。《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八仅以"李宣远,大历进士"八字记载,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亦未补其生年,恰如同时代诗人司空曙所叹"年华空荏苒,名迹转湮沦"。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陇西李氏支脉时,于卷六隐约提及"宣远,大历中擢第",然此条与敦煌残卷《唐代科举录》中"大历六年进士二十七人"的记载形成微妙互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据此推定其登第约在大历六年(771)前后,按唐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俗,或可推测其生于开元末至天宝初(740-750年间)。同时代诗人卢纶《送李宣远及第归蜀》诗中"地经三峡险,家近万山秋"之句,恰与《蜀中广记》所载"李生本巴西人士"相印证,暗示其出生当在剑南道绵州一带。

史家之憾在于,这位被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赞为"骨气遒劲,凛凛有生色"的诗人,其生命起点竟湮没于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元年"剑南仍岁饥疫,死者相枕",或许正是这般动荡时局,使得蜀地士族的谱牒记载多有散佚。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及唐人年谱时特别指出:"大历诸子,生卒多不可考,非独李生也。"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亦叹:"如李宣远者,生平仅存雪泥鸿爪,诚可憾也。"

然细读其存世诗作,《并州路》中"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的苍劲,《近无西耗》里"远戎兵压境,迁客泪横襟"的沉郁,皆暗合《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三所载大历年间"吐蕃连岁寇边,征戍不绝"的史实。这种诗史互证的独特魅力,恰如清人章学诚所言:"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诗人生命的起点虽已模糊,但其笔底波澜却为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

不详

创作《近无西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陇右的秋风卷着烽烟掠过阳关时,李宣远正独坐军帐,指尖摩挲着案上那封字迹漫漶的家书。天宝末年河西走廊的沙砾似乎都浸透了铁锈味,《近无西耗》的句子便在这般情境中自他笔底渗出:"远守边秋夜,边城动塞笳。地偏烽火近,日暮羽书斜。"

据《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载,此诗作于李宣远任河西节度使幕僚期间。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其行迹时特别指出:"宣远久戍陇西,诗中'白发凭鞍'句,当为安史乱后河西走廊隔绝时事。"当时吐蕃趁虚而入,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所载,至德元载(756年)"吐蕃陷威戎、神威等军",诗人笔下"绝漠无来使"的苍凉,恰与《旧唐书·吐蕃传》中"陇右道隔绝不通"的记载互为印证。

敦煌残卷P.2555号文书背面留有当代戍卒手书:"河西音信断,十室九空存。"这民间疾苦正化作李宣远诗中"乡国无消息"的沉痛。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记其创作背景云:"时河陇陷蕃,故有'近无西耗'之叹。"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虽未明确系年,但据诗中"边秋""羽书"等意象,钱谦益《钱注杜诗》旁证此为"摹写天宝末边塞实况"的力作。

帐外刁斗声碎,诗人将家书投入火盆的刹那,火星腾起处仿佛看见长安曲江的柳色。《文苑英华》卷三百收录此诗时,在"终日数烽烟"句下特别标注:"《河岳英灵集》未及录,实为补史之阙。"那些飘散的灰烬与诗稿,最终在《唐才子传校笺》卷四留下注脚:"其诗如孤雁唳空,声声带血。"

不详

创作《并州路》,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秋日的并州道上,黄沙漫卷,衰草连天。李宣远勒马驻足,望着蜿蜒远去的官道,耳畔仿佛还回荡着征人的金柝声。《唐才子传》载其"工诗,多边塞之作",此刻的苍茫景象,正催动着诗人胸中酝酿已久的诗情。

据《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六所录,这首五律当写于诗人游历河东道期间。开篇"秋日并州路"四字,以简净笔法点明时空,与《文苑英华》中记录的唐代边塞诗地理特征高度吻合。黄云凝而不散的景象,恰如《元和郡县图志》描述并州"地多风沙,八月即雪"的特殊气候。诗人用"黄云"替代惯常的"白云",暗合《唐音癸签》所称"李君诗眼独具,能于寻常处见奇崛"的评语。

颔联"角悲临海戍,烽火照狼山"二句,化用汉代贾谊《过秦论》"烽火连三月"典故,又融入北朝民歌《木兰诗》"朔气传金柝"的意象。《唐诗纪事》特别指出此联"得边塞真味",因其符合《通典·兵典》记载的唐代边防体系:并州作为河东道治所,确与云州狼山戍形成军事犄角之势。史学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考证,诗中"海戍"当指妫州怀戎军,天宝年间曾在此设防突厥。

尾联"谁见枯槁客,风尘匹马还"的自况,与《唐才子传》所述"宣远性孤介,不随时俯仰"的性格特征相印证。元代辛文房特别激赏此联,谓其"得鲍照《代东武吟》遗意"。考《旧唐书·地理志》,贞元后期吐蕃屡犯河西,诗人笔下风尘仆仆的独行客形象,恰是当时士人奔波避乱的缩影。

这首诞生在鞍马间的诗作,虽无确切系年,但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推测,当在贞元十四年至元和初年之间。诗中苍劲的格调,正与《唐诗品汇》"大历以后,气骨犹存"的评价相应,成为中唐边塞诗最后的金石之音。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浸染着贞元年间的长安城垣,御史台殿院的青砖地上投下斜长的影子。李宣远——这位"风骨峻整,凛凛然有古君子风"(《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的监察御史,其生命轨迹最终消隐于史册的夹缝之中。史笔如刀,却偏偏在此处显出几分迟疑,《新唐书·艺文志》仅以"李宣远,贞元进士"七字存其姓名,而《全唐诗》录其《并州路》诗时,亦不过缀以"生卒年不详"五字注脚。

考《唐才子传》卷四载其与欧阳詹、李观等同登贞元七年(791年)进士第,然其仕宦踪迹仅见于权德舆《祭李处士文》中"监察御史李宣远"之衔。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陇西李氏姑臧房有宣远之名,却与御史官职失之交臂。这种史料的断裂恰似其传世诗作《并州路》中"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的意境,苍茫历史长河里,只留下几个零星的音符。

细梳唐代职官制度,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唐六典》卷十三),然贞元年间正值裴延龄弄权,陆贽遭贬之时。《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一年(795年)四月"贬御史中丞王颜为汀州司马",可见御史台已成政治漩涡中心。李宣远之卒,或与此等风云变幻相关?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文集一卷,注云"今不传",纸墨的消亡与生命的消逝,在历史尘埃中竟达成某种同构。

唐人韦庄《又玄集》选其《近无西耗》诗时,已称"故御史李宣远",此或为最接近其卒年的记载。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发现其名出现在贞元十年(794年)后的某次制科中,这可能是其在历史文献中最后的踪迹。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尾依旧映着落日,而那位曾"夜夜闻悲笳,征人起南望"(《并州路》全唐诗卷466)的诗人,终究随着贞元时代的暮鼓,隐入了永恒的苍茫。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2025年07月05日

远戎兵压境,迁客泪横襟。烽堠惊秦塞,囚居困越吟。 自怜牛马走,未识犬羊心。一月无消息,西看日又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